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騎馬與砍殺大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十一章 期門郎與步跋子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十一章 期門郎與步跋子

車隊行不過一個時辰,就來到背靠葫蘆河的葫蘆鎮,這座居住五百多戶人的大鎮,是新近五六十年內形成的,裡面居住的都是在碎葉淪陷時逃出的漢民,這座鎮子的大半部分其實已經是處於大石城境內,本來應該歸大石城管轄,但因為裡面居住的碎葉難民在南逃時,曾經多受李家的救助接濟,所以葫蘆鎮鎮民們對李家感恩戴德,更願意接受李家主導的勃達關領導。

李錚作為李家的獨子,現在李家的唯一男丁,李家現在的家主,自然是最受葫蘆鎮居民擁戴的,但這一次李錚來到的時候是家家閉門的夜晚,先前也未通知是臨時起意的,所以來迎接李錚的並不多,沒有出現記憶中那種前呼後擁的景象,不過李錚倒也不怎麼在意,雖然小蚩尤已經做了妥善安排,但取那批功勳兌換出來的武器時,不引人注目是李錚所最希望的。

李錚很快就在以前他任命的葫蘆鎮裡正帶領下,來到鎮衙門的廣場前,那裡大約有五十名士兵,正守衛著堆成一堆的弓弩,那就是李錚從系統中用功勳兌換出來的兩百把步弓,五十把雕弓和百把臂張弩。

弓弩都是貨真價實的,但那群押解這批武器到葫蘆鎮的士兵卻都是虛幻的,是系統精靈小蚩尤變化出來的,不過這五十多名士兵倒都是在這個時空真實存在的,有名有姓且都是焉耆統帥張公瑾的親兵。

焉耆離勃達關遠在千里外,臨時想起來用焉耆支援,來掩飾自己兌換武器之事的李錚,即便手握騎砍系統,但他也是沒有許可權施展神力,將數十兵焉耆士兵瞬間傳送千里,來當押解軍械護衛的,所以只能是求小蚩尤,小小施展一下神力,幻化出一堆焉耆士兵來掩飾。

這些幻化出來的士兵都是在這時空真實存在的焉耆軍士兵,而且在幻化出來的同時,那些在焉耆的五十多名士兵腦中就已經被植入,自己曾經遵都督之令,運送一批武器給勃達關漢軍的記憶,再加上焉耆軍統帥張公瑾也同樣被植入記憶後,李錚對從系統兌換出來武器的掩飾可以說是天衣無縫,唯一有點瑕疵的可能就是這批武器從焉耆運送到葫蘆鎮的速度有點快,不過李錚用未雨綢繆,在圖斯人進攻之前就有預見,就向焉耆求援的說法,到也是說得過去的。

裝模作樣的與那五十名幻化出來的焉耆士兵完成交接後,李錚立即放那些維持不了多久馬上就要潰散的幻化士兵走了,讓自己帶來的鄉勇將那些弓弩搬上大車,同時讓葫蘆鎮的裡正去動員葫蘆鎮的鐵匠木匠等工匠,要這些工匠跟自己去勃達關。

葫蘆鎮居住之民,原本都是碎葉淪陷時的難民,他們的祖輩已經經歷過一次妻離子散的破家之痛,現在的葫蘆鎮居民根本不想再經歷一次祖輩的痛苦,他們是最不想勃達關被攻破的,所以葫蘆鎮的工匠們一聽統帥李錚要徵召他們,都是踴躍參加。

葫蘆鎮居民因為有切膚之痛,所以格外支援李錚抗擊侵略者,但其餘勃達關南部漢民聚居城鎮,就比較差強人意了,願意應徵前往勃達關的工匠寥寥無幾,除了李家所在的虎賁邑外,不過已經從葫蘆鎮得到百多名匠人,已經覺得夠用的李錚,雖然惱怒同胞的麻木膽怯,也沒有強徵那些推脫躲避的匠人。

在回路上,成功兌換到自己所需武器的李錚,面上並無多少喜色,而是依然在面色肅然的思考,對於作為必須要學會平衡各方利益的統帥李錚來說,武器是弄來了,但如何分配卻又是成為李錚的另一個苦惱。

李錚手下這支漢軍,是分成涇渭分明兩派的,兩派之間雖然不能說是有多仇視,但也是非常敵視,互相看不慣的,平時多有矛盾,先前面臨強敵死生存亡時,倒是還能同仇敵愾精誠團結,但現在危機稍解後,兩派之間的間隙就又會出現了,如果李錚分配不好這批弓弩,無法讓兩派都心服口服,那麼這個間隙必定是會越擴越大,會極不利於李錚接下來的指揮作戰。

勃達關漢軍之所以分成兩派,不是因為其它,就是因為這一支軍隊最開始時,其實就是由兩支軍隊組成的,而且兩隻原本就互相看不上眼的軍隊,這兩隻軍隊中的一隻,是當時大漢皇帝的禁衛部隊之一,當時漢軍最精銳的騎兵部隊期門軍,而另一只則是大漢河西軍中的精銳步跋子。

期門郎最初是由北地六郡良家子組成,所謂六郡良家子,是指大漢涼州的天水、隴西和金城三郡,還有朔州的靈武、榆林和九原三郡的忠勇武人,這些武人大多擁有一定的資產,所以平時可以不務農勞作,而去練習馬術和搏戰技藝,個人戰鬥素質極高,所以這些六郡良家子也就成為了大漢帝國最好的兵源。

後來六郡良家子的範圍開始不限於單單這六郡,而是囊括大半個涼州和朔州,因為這些地方與北方剽悍的遊牧民族接壤,又與西北羌藏等兇悍民族接觸,所以民風及其彪悍,可以說就是胡化的漢人,這些涼朔漢民中最優秀者個個都騎得了烈馬,並且騎射功夫完全不下於草原的引弓之民們,是最好的騎兵兵源,因為涼朔兩州在大漢國都長安的北方和西北方,所以大漢官方便稱這些涼朔出產的優秀騎兵兵源為北地騎士。

其中北地騎士中最強者,便被漢皇遴選出來,組成期門軍這一隻無比精銳的禁衛騎兵部隊,與大漢皇帝另一支禁衛部隊,多是由勳貴子弟組成羽林軍不同。期門軍雖然擁有禁衛軍之名,但他們不是像羽林軍那樣是大漢皇帝裝點門面的儀仗隊,而是真正的虎狼之師,是大漢皇帝最忠誠的爪牙,期門軍不常駐都城,而是常常被大漢皇帝派到即將爆發大戰或是面臨危局的地區,當作一錘定音或是力挽狂瀾的決定性力量用。

百年前,當大漢帝國本土大規模農民起義而國勢衰弱後,西方基督教國家立即就是組建一次十字軍東征,侵略大漢河中大都護府,同時中亞其它民族國家,也是趁機撲上來撕咬,大漢帝國在中亞的局勢瞬間崩壞,霸主地位再難維持。

大漢帝國當時無比強硬,即便帝國本土因為農民起義而焦頭爛額,急需兵將撲滅已經星火燎原反叛之火,但為了保住中亞,大漢帝國還是趁著河西走廊被異族截斷前,派出一支精銳去支援中亞,鼓舞幾乎被四面包圍中亞軍民的軍心士氣,這支軍隊的主力就是七百名期門郎,而輔助他們的則是一千五百名步跋子。

步跋子其實是俗稱,這只軍隊在漢帝國官方的稱謂是橫山軍,顧名思義就是一隻精銳的山地步兵,這支軍隊中的大部分兵士來自歸降大漢,在隴山居住生活的羌人,這些羌人自幼在高俊險惡的隴山射獵攀登,自然也就養成了悍勇堅韌的性格,還有百步穿楊的箭術和跋山涉水的能力,是非常好的兵源。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期門軍和步跋子都是原本大漢帝國一等一的強軍,軍人是最爭強好勝,好勇鬥狠的,尤其是優秀的軍人,對榮譽和功勳的追求幾乎是無止境的,與自己處於競爭關係的對手自然是看不慣,甚至是敵視,哪怕明知同是漢軍的一份子,但兩隻強軍還是憋著勁要一較長短。

幸虧當時領這由兩支強軍混合而成部隊,來支援中亞漢軍的統領,是李錚的曾祖李雄,李雄不僅是大漢帝國軍方威望極高的隴西李氏子弟,而且他先後曾今在期門軍和橫山軍中擔任指揮官,這樣豐富的資歷,讓兩隻桀驁不馴之軍都認為李雄是自己人,對李雄的命令倒很是遵從,兩軍在當時並未爆發任何大衝突後。

但李雄死後,再無調和人物的期門軍和步跋子雖然不能說是立即拔刀相向,但也為爭奪兵甲軍田爆發過多次衝突,最後在他們共同推舉出來的統領李雄之子李班的勸解,還有外部強敵的時刻威脅下,才最後極為不情願的罷手言和。

但兩隻強軍的後人在無強敵壓境的情況下,一直是涇渭分明和互相敵視的,還是會為了兵甲軍田之事爭執,現在這麼多精良弓弩拿回勃達關後,李錚不用想也是知道,期門郎和步跋子們的後代,會如何的你爭我奪,所以作為主將,他必須得想出一個穩妥,並且讓雙方都心服口服的分配方案。(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