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騎馬與砍殺大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二十九章 東征最後一戰(二十五)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百二十九章 東征最後一戰(二十五)

對於藥羅葛骨力提出的親自帶軍渡河側擊南岸的安西軍,姚襄在稍微思考了一下後,就點頭同意了,但他手下的將領們心中反對,在藥羅葛骨力帶著他的親子藥羅葛仁美,還有一幹回鶻部將領去準備領軍時,立即就是派出代表向姚襄勸說。

“大王,不能讓藥羅葛骨力父子兩人同時領軍,起碼要留下一人為質,要不然我們幸苦用屍體搭建了堤壩,讓河水水位下降,送這些回鶻人過河後,他們不去攻打南岸安西軍,為我們解圍,而是一走了之了怎麼辦?”

聽到這個理由姚襄卻是大笑起來,對手下眾將說道:“你們多慮了,藥羅葛骨力率軍到南岸後,不僅不會趁機逃跑,而且還會拼命的去攻打南岸的安西軍,救助我們脫困。”

“因為藥羅葛骨力還要依靠我們,也只能依靠我們,幫他東山再起,你們想想現在整個河西走廊,還有大漢涼州之地,或者把範圍更擴大一點,整個大漢西北之地,還有哪家勢力有能力和安西交鋒,又有哪個勢力敢於和安西交惡,收留藥羅葛骨力他所領的這群喪家之犬。”

“北面新來的突厥太魯部,雖然實力強大,而且已經與安西交惡,他們肯定是很想收納是河西走廊地頭蛇,對河西走廊很是熟悉,而且利於他們統治河西走廊的回鶻人的,但可惜現在藥羅葛骨力所率領的回鶻軍主力在南面,而突厥太魯部在北面,中間隔著安西軍,即便他們聯合,也不能連成一股互相支援,所以藥羅葛骨力就是有心投靠,也是無門無法的。”

“而在東面是還屬於大漢帝國的涼州軍閥和朔州軍閥,他們與安西都算是大漢帝國的,而且安西與他們雙方都是沒有矛盾,他們兩方自然也是不會收留藥羅葛骨力領著的這一支回鶻敗軍,這對他們來說沒有任何的好處,反而會因此得罪安西軍。”

“北面被否決了,東面被否決了,西面是安西軍,除非藥羅葛骨力全軍覆滅山窮水盡要投降,否則他根本不會投靠安西軍,所以他要生存,就必須向南,投靠我們,只有我們絕不會向安西,向漢人屈服的羌族,尤其是我領導的南安羌部,才能收留他藥羅葛骨力,助他重振旗鼓,所以他必須的拼命攻打南岸的安西軍,因為我們是他最後的收復失地奪回部民的指望了。”

姚襄這一通有理有據的分析,讓那些蠻族將領很是心悅誠服,紛紛讚揚姚襄高瞻遠矚,再也不勸姚襄要提防藥羅葛骨力變心反叛,要阻止藥羅葛骨力親自去領軍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在姚襄為他那些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笨蛋手下解惑之時,在離浮橋所在位置五十裡外的下游,蠻軍已經開始用人馬的屍體填入河水中,臨時構建一座堤壩,除了從上流漂流下來的一萬餘具蠻軍士兵的屍體外,蠻軍士兵還殺了兩萬多匹的馬,丟入河水中。

但不知是因為蠻軍建造技術太差,還是張掖河的水流實在太急,這座用三萬多具人和馬的屍體組成的堤壩,很是不牢靠,處處是漏洞,不停的滲水,有奔潰的跡象。

“快!快!渡河!”

藥羅葛父子一看見這豆腐渣工程完工,後方一段水位的確是下降後,立即就是催促手下將士渡河,生怕那屍牆堤壩提前垮塌,讓同門渡不了河。

幸好的是,雖然那屍牆堤壩真得是豆腐渣工程,但好歹是堅持到了藥羅葛父子率領全部三萬回鶻騎兵渡過河後才垮塌。

但也有對於回鶻人不好的訊息,那就是他們已經被安西偵騎給發現了,安西軍已經知道他們渡河側擊之舉,必定是會有所防備,現在藥羅葛骨力率領三萬回鶻騎兵衝去時,已經取得不了出其不意之效,而是可能面對著安西嚴整的大陣,必有一段苦戰。

但藥羅葛骨力正如姚襄所說的那樣,即便他已經是率領自己部族的主力,越過了張掖河,實際上也是已經跳出安西軍的包圍,但他也是不敢和不想丟下還在北岸陷入安西軍包圍圈中的姚襄等蠻軍,因為的確現在在廣大的大漢西北之地,只有姚襄的南安羌部能夠收留部民和領地都被安西奪去的他和他手下的部隊,助他東山再起,收復失地,所以藥羅葛骨力一定是要救出姚襄的。

既然躲不過,那就勇猛直前吧!藥羅葛骨力看著身邊三萬多,雖然遭遇戰敗,丟城失地,棄家而逃,前景淒涼,但依然忠心的跟隨自己,而且戰意頗為高昂的三萬多回鶻騎兵,藥羅葛骨力頓時豪氣叢生,立即在長嘯幾聲後,帶領手下騎兵向西面安西軍所在之地衝去。

藥羅葛骨力所不知道的是,其實他的部隊渡河時,就是不被由充當偵騎的長水胡騎發現,李賽和王孝傑兩人也是已經猜到了姚襄的心思,雖然在搭建屍牆堤壩和三萬回鶻騎兵渡河時,為了迷惑南岸的安西軍,姚襄繼續派出炮灰部隊從浮橋猛攻,製造出蠻軍依然是想從浮橋正面突破的假象。

但李賽和王孝傑都是人精,他們一眼就看出來後面蠻軍派出來浮橋到安西弓弩大陣下送死的蠻兵,都不像一開始那樣精銳,身穿金屬甲冑的不多,面上再無多少悍不畏死的兇悍之色,並而且攻勢也並不猛烈,隊形像是要躲避拋射的箭矢,很是疏鬆,更為重要的是蠻軍的攻擊勁頭再無先前那種如槍矛的鋒利感和不破安西軍陣不罷休的決心,反而更像是在敷衍了事。

察覺到蠻軍前後這些變化的李賽和王孝傑,自然就是想到了蠻軍正面進攻是在拖延,而把決勝的契機放在其它地方,而兩人中,在李錚在碎葉河殲滅那支猰顏軍,陣斬猰顏雄獅弗拉基米爾時,王孝傑當時還未歸順李錚,並未參與,但李賽是親歷者,現在李賽面臨和當時碎葉河之戰時差不多的情形,同樣是兩軍隔河對壘,同樣是一方把控渡河要道,穩穩的阻擊,如果換位思考蠻軍的破敵之策,李賽自然而然的會想到蠻軍可能模仿李錚當初在碎葉河所做之事,人為的建造一座臨時堤壩渡河,而後方便部隊迅速渡河。(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