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乒乓天王最新章節列表 > 第114章 要撞擊不要摩擦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14章 要撞擊不要摩擦

正反手都被壓制,讓孔振東微微皺眉。

在這場比賽之前,孔振東內心將陳偉星拔得很高,卻沒想到比想象的還要難纏。

上輩子孔振東劉國棒這批國手95年之後崛起,陳偉星他們這一批國手在國家隊漸漸沒有了出場比賽的機會。陳偉星在95年被國家公派到匈牙利打球。

隨後二十年,陳偉星輾轉歐洲多國,最終代表奧地利隊參加國際大賽。

可惜上輩子孔振東雖然知道他,但沒有與他對戰的經驗。

想到陳偉星曾經在0年巴黎世乒賽削倒中國的希望之星王亞軍,並且直到1年,還在參加倫敦奧運會,孔振東知道他是個極其擅長變化,打法與時俱進的傳奇球手。

可是他無論怎麼變,能夠逃脫前衝弧圈球打爆削球的鐵律麼?

第三球開始,孔振東有意識的加強自己弧圈球的輸出,就像在隊內選拔賽時擊敗削球隊友一樣。

陳偉星發球後,孔振東連續兩拍正手相持後,突然正手搶拉前衝弧圈球,乒球直線高速奔向陳偉星反手位。

以前衝弧圈壓制削球,完美解決方案。

可惜陳偉星不是傳統兩面削球的削球手,陳偉星快速交叉步,整個人瞬間移位並完成側身。

陳偉星在反手位用正手側身反拉,拉出一條大斜線,將孔振東的前衝弧圈直接懟了回來。

鄭教練皺眉道:“陳偉星正手的弧圈與反手削球銜接的真好。這樣專破削球的前衝弧圈也沒用了,振東就被動了。”

開局0:落後下,孔振東開始想辦法用細膩的手感打排程球。

孔振東的快帶與反切絕活展現出來後,緊緊咬住了比分,可是面對陳偉星的削球,依舊缺乏一錘定音的殺手鐧。

陳偉星是少見的能將銜接與變化兼備的遠臺選手。

打起多拍相持,陳偉星可以正手搶拉後,控制落點,逐漸變線,移動到中路兜一板,接著是反手位削一板。

當然,如果每一板都是三個位置來迴轉,這麼有規律就不難打了。

關鍵是陳偉星往往是正手拉之後,中路兜一板,再次回到正手拉,這樣無規律的來回移動,讓孔振東的排程球往往很吃力。

比分來到15:10,孔振東落後五分,接下來有五個發球機會。

第一局比分已經過半,這一輪發球可以說是決定勝負的發球局,如果不能縮小分差,孔振東將必敗無疑。

在上一輪孔振東的五個發球中,孔振東使出了擊敗李浩的殺手鐧,‘轉~不轉’發球法。

可惜這種幾乎無解的發球法,在陳偉星面前也失靈了。

因為這種發球法最容易造成接發球搶攻或者追求主動的對手接球失誤。

陳偉星卻選擇退臺。

無論你是轉還是不轉,我都退臺,有充分的時間觀察球到底是下旋還是不轉,然後削一板回球就行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因為採取的是削球回球法,擊球時間可以延遲到球都落到球檯下方都能削回來。這麼充分的時間,多麼隱蔽的轉與不轉都暴露無遺了。

其實打這種削球手,最好的方式是將‘轉~不轉’發球法,昇華為‘轉~不轉’擊球法,用打出上旋球的拍型與擊球點,卻能打出極致下旋,反之亦然。達到這種境界後,對面的削球手,一判斷錯,不是下網,就是削球出界。

可惜這種發球法孔振東只苦練了半年,還沒能達到這重境界。

在陳偉星看來,上輪闖過孔振東的‘轉~不轉’發球輪,自己已經是穩贏了。

李慕華教練也嘆息道:“振東這孩子總能展現一些新東西。可是這場球,他的排程,他的前衝弧圈,他的反手優勢,甚至他的殺手鐧發球法都失去作用,實在是求勝無門了。”

所有人都認為孔振東已經沒有了辦法,因為這一局前面二十多個球,他試驗了太多方法,都失敗了。

孔振東將乒球在球拍上彈擊幾下。他並非沒有辦法,他還有全新的擊球方法可以嘗試。

孔振東嘆道:“星爺,削球確實是最藝術性的打法,將摩擦製造旋轉的乒乓奧義詮釋到了極致。可是你信麼?乒球終將是撞擊淘汰摩擦的運動!”

孔振東說完後,快速發球。因為言論沒有攻擊性,裁判只是眼神警告,沒有罰分。

乒乓的技術發展史,確實暗合了人類與自然的最高奧義。

從孩子牙牙學語時,初次接觸乒乓時,都有打乒乓球的說法,這裡的打就是撞擊的意思。

乒乓初學者只會撞擊乒乓球。

真正進入乒乓堂奧的高手,往往是從領會摩擦生成旋轉開始的。

所有的弧圈球,各種旋轉與變化的銜接,依靠的就是摩擦與撞擊兩種發力擊球技巧的比例變化。

削球就是將摩擦運用到極致,撞擊弱化到極致的打法。

孔振東卻知道,隨著大球時代與上旋對抗時代的到來,乒乓技術中,撞擊發力將越來越佔據主導地位,以摩擦為主要發力的打法,會成為偏門,冷門。

乒乓技術就是從撞擊開始,到領會摩擦,最後還原為融合摩擦的撞擊發力技巧。

這就彷彿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終昇華為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自然界無上奧義。

從這個發球開始,孔振東選擇用撞擊為主的擊球打法,應對陳偉星的極致摩擦。

撞擊是偉力,摩擦是巧勁,以力破巧,巧無所依!

孔振東在陳偉星的變化中,也找到了他無從變化的弱點。

雖然你可以變更反手長膠膠皮,但你沒辦法變更底板。

為了足夠的吸球與卸力,削球底板的設計就是按著彈性最差的目標努力的。

如果說日直單檜生來就是製造爆衝感,增加擊球彈力,撞擊力的底板的話,那麼削球底板,就是彈力最差,最難製造撞擊發力的底板。

孔振東選擇的還是正手爆衝對剛。

陳偉星二十歲,力量應該更足,正手弧圈也是他的優勢才對。

直到孔振東兇猛的開始全發力的與陳偉星對沖正手,所有人才發現,陳偉星的正手弧圈轉則轉矣,落點與弧線也很有威脅,但是真的不夠爆!

當全場球迷跟著孔振東的每一板正手爆衝開始吶喊,當陳衛星的每一板正手回拉都顯得力量不足,球速過慢,給了孔振東充分的側身蓄力時間,大家都看得出來,第一局勝利的天平,開始倒向孔振東。(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