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乒乓天王最新章節列表 > 第207章 一搶破三吊【3/3大章求訂閱】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207章 一搶破三吊【3/3大章求訂閱】

再次交換發球輪,阿佩阿倫發五球。

這一次的發球,阿佩阿倫首先確保的還是進攻的主動性。

孔振東為了加強主動性的爭奪,第二板搶接用得更極端。

可是接發球搶攻並不是百分百通用的接球手段。

如果任何發球都能被搶攻,那發球就不會是乒乓球比賽中優勢最大的環節了,簡直是最弱勢的環節了。

正常的發球,揭發球存在搶接餘地的不超過0%,如果接發球一方是劉國棒那樣領悟了中國直板快攻精髓的球員,接發球搶攻成功率可以提升到50%。

如果發球一方是變化多端的發球大師,那麼接發成功機率又會從0%降到10%左右。

因此,再強的接發球搶攻猛人,成功率也在10%到50%之間,越是重大比賽,受心理,現場環境,對手發揮等影響,成功率還會進一步降低。

因此,正常的乒球交鋒中,接發球防守過渡或者快帶,快撥變線是常態,接發球搶攻只在對方剛好發出威脅不大的球的時候使用。

可是這場球,孔振東與阿佩阿倫展開的就是前三板主動權的生死爭奪。孔振東處在接發球位置,只能豁出一切去拼搶。

奇蹟並未上演,孔振東五個球都進行了極具威脅性的接發球搶攻,最終只有0%的成功率,中規中矩的拿下一分。

帶著6:9的比分,進入孔振東的發球輪。在阿佩阿倫的發球輪沒有衝擊成功,不代表阿佩阿倫衝不了他的。

阿佩阿倫是以兩面高吊弧圈技術為核心的戰術體系,但不代表對方只會兩面拉高吊弧圈,其他都是渣渣。

相反,阿佩阿倫作為瑞典王朝承襲一代球王本格森,引領三代球王瓦爾德內爾的關鍵人物,他各項技術都很全面,只是兩面高吊弧圈更加震撼世界乒壇而已。

阿佩阿倫二十年的乒乓經驗與苦練,他接發球轉守為攻的手段自然多一些。

孔振東上輩子征戰國際賽場時,阿佩阿倫已經在瑞典國家隊徹底隱退,孔振東對他的技術優缺點只存在教科書一般的影像瞭解。

這輩子接受本格森關於阿佩阿倫的針對性訓練只有一週時間。

本格森教練總結的阿佩阿倫不擅長接的發球,孔振東都練過,可是不代表其他歐洲高手這麼發出來,阿佩阿倫很吃虧。身體力量並步出眾,基本功還在完善的孔振東發出來就能有多大威脅。

孔振東一週的針對訓練,只能突擊,更不可能從根本上剋制瑞典的一代球王。

這一輪五個發球,孔振東拼盡全力,也只保住三個,但至少發球輪的優勢,依舊保持了。

緊接著,孔振東的積極拼搶沒有停歇,在阿佩阿倫的發球輪搶下兩分,這樣,雙方的這一次交替發球輪打平。

阿佩阿倫帶著11:9的比分進入後半局的第一個發球輪。

阿佩阿倫卻在此時選擇了發球變位。

這是孔振東,本格森教練,現場觀眾都沒料到的新變化。

阿佩阿倫原本站在球檯右側反手區靠外側的位置,與孔振東在球檯中軸線的同一個半邊。

如今,阿佩阿倫卻在比賽的黃金中心點,第二局進展到一半的時候,突然移位到球檯左側正手區開始發球。

孔振東原本與阿佩阿倫在一條直線的站位,變成了一個超級大斜線,只能做站位調整。

可是孔振東此時才發現,阿佩阿倫換位之後,發球的線路選擇變得更加寬廣起來,孔振東根本不敢隨著他移位到球檯另一側,從而把反手區半臺留出來。

孔振東最後的選擇只能是中庸的站位中央,同時應對正反手不同線路的接發球。

因為接發球的線路變得難以捉摸,提前發力搶攻也就無從彈起,這一輪接發球,孔振東只靠敏銳的球感預判對一球得分,阿佩阿倫正手斜線外抽打一次橫向外飄球時,居然意外的擊球從球檯側邊直接出界,這樣的失誤讓孔振東眼神一亮,靠著這一分,孔振東帶著11:14的比分進入自己的發球輪。

這一局離決勝分還有幾輪發球,但孔振東已經感覺到自身壓力越來越大,上一輪發球輪,他能做到的已經不是壓制對手,讓對手搶走多少分了,而是自己艱難的保住了三分,這種主客易位的狀況,他已經清晰的感覺到。

進入到這一輪發球,他能做的,居然也只是儘量保住兩分而已。

這是他最有機會追分的一個發球輪,可依舊眼看著分差拉大。

阿佩阿倫帶著17:1的比分進入自己的發球輪,自然越戰越勇,孔振東面臨不利局面,卻也沒有崩盤跡象。

阿佩阿倫離決勝分越來越近,孔振東反而沒有過激的,過於冒險與極限的拼殺球,反而耐心的與阿佩阿倫的正反手高吊進行持續相持。

這一輪發球,阿佩阿倫小心翼翼,守住三分,帶著0:15的比分,輕鬆寫意的進入孔振東的發球輪。

本格森在場邊也只能搖頭苦嘆:“這場球總的發球接發球對決,孔振東不落下風,可是因為第一輪發球就是阿佩阿倫開始的,所以他的領先永遠可以佔據先手,並且在中局的時候,還留了突然變換發球位置與線路的後手,加上破了孔振東一個發球輪,因此這五分的劣勢,輸得一點也不冤。”

孔振東面臨五個局點的發球輪,沒有亂陣腳,失分寸,依舊用球路變化壓制阿佩阿倫,一分分的咬。

在孔振東連追兩分後,阿佩阿倫終於不願被動的等待最後一分到來,連續反手為攻的拉吊結合,終於搶下最後一分。

1:17,阿佩阿倫艱難的拿下第二局,並且從發球輪的從容與接發球的反客為主破壞力而言,整場比賽他已經處在明顯優勢。

可是孔振東在第二局後半段明顯弱勢的情況下,表現得異常沉穩,並且應對阿佩阿倫的兩面連續高吊沒有第一局那麼明顯弱勢,讓大家覺得他決勝局應該還有一戰之力,給阿佩阿倫的勝利增加些許難度。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這次局間休息,本格森能夠佈置的戰術已經不多。孔振東第二局執行他的戰術執行的很好,可是阿佩阿倫也沒有慢熱或者其他失誤,兩人現階段的實力,一局~4分的分差,真的再正常不過。

主教練除了技戰術,另一個重要指導作用是調整運動員的心理。

可是孔振東第二局面對五個局點,都能從容應對,連續追分,最後還是逼得阿佩阿倫主動冒險搶分,才輸掉比賽,這份心態與意志力,真的需要自己的鼓勁雞湯麼?

本格森去掉煽情與鼓勵,更多表現出的是對孔振東的信任。

孔振東也喜歡這種被信賴的感覺。

他的第三局,不是為了給阿佩阿倫增加獲勝難度而存在的。

他一直在為最後的獲勝做準備,只是沒想到,要到第三局才能實現而已。

第三局,孔振東先發五球。

當孔振東五個發球:領先時,觀眾與雙方教練組掌聲稀稀拉拉,因為在他們看來,在發球輪拿下三分,大概也就是孔振第三局唯一的領先了。

進入阿佩阿倫的發球輪,阿佩阿倫繼續站位球檯左側正手區,擁有更廣闊的發球線路,讓孔振東沒法接發球衝搶。

孔振東接球真的中規中矩沒有衝搶。

是寄希望於第四板麼?

對不起,沒機會了!

阿佩阿倫第三板直接側身,先行搶拉高吊弧圈。

孔振東似乎早有所料,也提前做出迎前上臺的姿勢。

乒球高拋弧線過網,擊臺後,弧線快速下墜,乒球彈起高度不高。

乒球剛剛從乒臺彈起,高度幾乎與球網等高的瞬間,啪~的一聲爆響,孔振東已經上臺,正手暴力截擊!

本格森眼神一縮:擊球時間如此靠前?

在乒球擊臺的上升初期,孔振東就採取上臺正手暴力快接的方式,快速擊球過網。

擊球板型略帶下壓,將阿佩阿倫原本的高吊弧線衝的七零八落,孔振東的回球時機明顯快於阿佩阿倫的判斷。

阿佩阿倫只能被動退臺,把這個球兜回來。

孔振東身體前傾,守在往前,面對阿佩阿倫勉強回過來的球,直接蓋打得分。

這個球贏得相當暢快,阿佩阿倫卻感覺說不出的彆扭。

本格森猜到了一些訣竅,卻需要進一步觀察才能確認自己的判斷。

阿佩阿倫接著的四個發球,雙方有來有往,各取兩分。

雖然孔振東在阿佩阿倫的發球輪僅僅拿下三分,可是看明白孔振東怎麼贏球的本格森教練卻徹底放鬆下里。

本格森搖頭嘆道:“這麼飄渺的理論,居然真的能夠做到?而且他居然在阿佩阿倫身上做到了,這得是多少個球的隱忍與感悟才做到的?”

西斯·潘激動的對教練道:“教練,振東是如何做到的?我要學!”

本格森苦笑道:“道理你十年前就明白,可是你在阿佩阿倫面前,永遠做不到。”

西斯·潘一頭霧水。

本格森解釋道:“你的啟蒙教練可能在給你打基礎時,就教過你,面對高吊弧圈,最好的擊球方式是在乒球擊臺點的短暫上升期迎前擊球。可是這樣的廢話理論只在面對業餘選手時有效。面對阿佩阿倫這樣的世界頂級高吊弧圈大師,他的弧圈落點詭異難測,更難得的是,世界級高手的較量,為了確保擊球速度與力量,必須有充分的蓄力擊球的時間,而阿佩阿倫的高吊弧圈擊臺後上升期又快又短,要確保在上升期以充足的力量與速度擊球,幾乎要在阿佩阿倫擊球的瞬間完成預判與發力,這一點,孔振東之前,世界上沒有任何人做到過。”(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