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乒乓天王最新章節列表 > 第216章 兩種快攻的對抗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216章 兩種快攻的對抗

比如蓋亭是弧圈結合快攻打法,普裡莫拉茨是弧圈結合快攻打法,上輩子的孔振東是弧圈結合快攻打法。

那麼這三個人的打法一致麼?別說一致,連類似都算不上。

蓋亭與上輩子的孔振東,簡直就是天差地別的兩種打法。

更別說孔振東的弧圈結合快攻根底技術與現在練習的本格森快攻結合弧圈了。

這也是兩套技術體系的打法。孔振東今天就是用他在瑞典跟隨本格森練習的快弧技術,來在發球輪與張磊對抗。

孔振東與張磊,在來到瑞典之前,都是屬於弧圈結合快攻這個技術大類裡的各自具備獨特打法特點的技術體系。

可是來到瑞典之後,孔振東與張磊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兩人都在學習更加純正的歐洲弧圈技術,可是方向卻截然不同。

張磊是苦練弧圈根底,將自己半吊子的中國弧圈技術進行昇華,使得自己的弧圈結合快攻技術漏洞更少,攻擊力更強。

孔振東的道路則更加艱難,,也算是另闢蹊徑。

他在沒有放棄自己弧圈結合快攻的打法體系基礎上,一直聯絡的是本格森快攻結合弧圈的技術體系。

看起來是蘿蔔炒肉和肉炒蘿蔔的差別,表面上看起來,是弧圈與快攻,誰作為主導技術,誰作為輔助進攻手段的差別。

可實際上,孔振東正在追求的是實現弧快技術與快弧技術的自由切換,甚至未來的融合昇華。

當然,除了未來的長遠目標,當下腳踏實地的選擇則是,純粹拼弧圈結合快攻的根底,張磊確實更強。

當然,用上一些在國內使用過的新奇戰術或者打法組合,張磊也不是不可戰勝,可是孔振東覺得那樣投機取巧式的勝利沒有意義。

孔振東乾脆用這場比賽,作為自己接受本格森快弧傳承後的一次月考。用嶄新的技術體系,堂堂正正的對戰張磊。

孔振東應用本格森快弧技術,首先突出的還是快攻。

這也是本格森這個月來對孔振東更多的訓練內容。

本格森的打法威脅力這幾年有所減弱,根源就在於他年齡大了,弧圈功底還在,卻再也打不出十幾年前的快攻了。

因此遇到孔振東,所有人都以為這個歐洲弧圈大師,面對從快攻王國中國來的乒乓少年,肯定不用較快攻了,而是主教弧圈。

本格森偏偏反其道而行。歐洲純正的弧圈球技術他當然會傳授,可是前提,孔振東得在十幾年中國快攻的訓練基礎上,融合進歐洲快攻技術。

只有快攻技術得到了融合與昇華,才能夠相容歐洲純正的弧圈技術。

否則用中國快攻去結合歐洲弧圈,怎麼打都是個半吊子。

歐洲快攻與中國快攻最大的差別在哪裡?

首先是驅動力的不同。

中國快攻是意識的快驅動身體的快速移動與還原。

歐洲快攻是絕對的力量,提升絕對的速度與對抗。

一個是靠意識驅動,一個是依靠力量驅動。

其次,根源上的不同還是發力技巧的不同。

中國的快攻講究的是快速發力,小範圍小動作發力,快速還原。

靠的是那種快攻打完,身體還原,對方才反應過來的感覺。

以拉球為例,也是用半側身,手臂伸展幅度不大的拉球為主,稱之為快拉,小拉。

歐洲人的快攻,則是大側身,大跑動,大發力,身體完全側身,帶動大臂,身形儘量舒展開,足夠發力的爆發力,打出更快速的球,成為強拉,也叫大拉。

中國幾十年的傳統快攻技術,都是講究小動作,小發力,快還原,不要求力量。

因此在這樣的技術體系下,只能夠支撐中國人改良的亞洲版弧圈技術。你用這套快攻技術做基礎,去配套歐洲人大開大合的純正弧圈,那是畫虎不成反成犬。

還好孔振東重生後一直注重力量訓練。他也一直在練習二十一世紀更先進的發力技巧。

因此他來到瑞典,接觸到歐洲快攻技術之後,本格森高興的發現了一個天才。

一個具備中國快攻意識,力量與身體天賦在同齡人中絕對拔尖,又能夠領會歐洲大發力,全發力打法的天才。

這樣的天才,聯絡歐洲快攻的基礎,絕對事半功倍。

如今的孔振東就是在用歐洲的大發力快攻,對戰張磊的中國快攻結合昇華後更正宗的弧圈技術。

從馬文華,到張磊,陳志兵,為什麼他們的弧圈結合快攻技術始終達不到世界的巔峰?

王滔也是靠著反手怪板,球路兇狠的彌補,使得中國橫板快攻結合弧圈在世界高手之林有一個位置,但是也終身無法到達絕頂。

孔振東認為,中國的傳統快攻發力技巧,生來就是與直板握拍法共生共榮的。

直板握拍的情況下,球路刁鑽詭異,不需要大的側身與身體的施展,就能打出力量極大,速度極快的球。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可是一旦到了橫板握拍法。馬文華,張磊繼續用中國傳統的小發力,收縮身體,力求快速還原的發力方法,去與歐洲人的側身快速強拉硬橋硬馬的硬拼,當然是以己之短,攻敵之長。

孔振東在進攻中,舒展開身體之後,這種差異越發明顯了。

本格森笑道:“振東這小子未來一年身體還要更結實一些才行。他如今明明力量上比張磊差一個等級,可是因為發力技巧更加先進,更加適合橫板進攻相持,因此面對絕對力量更強的張磊,兩人還是勢均力敵。最多半年,孔振東力量再增強一些之後,張磊這樣的正面硬拼就拼不過了。”

因為絕對力量上孔振東處於劣勢,因此配上更適合發力與相持的歐洲快攻技術,他也只是在發球輪稍佔上風。

不過因為在接發球輪兩人勢均力敵,在發球輪稍佔上風,因此兩人不斷交換發球輪之後,比分來到19:16,孔振東帶著三分優勢,進入自己最後的發球輪。

接發球的張磊卻在此時吹吹球拍,壓低重心,他知道自己必須求變了,最後的幾個關鍵球,他得依靠更強的經驗來打球。(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