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世紀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十九章 歐風美雨(一)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十九章 歐風美雨(一)

北京。中華帝國外交部。

自從俄國內戰爆發,中國外交部就成為了整個東半球的外交中心。每天,戴著高筒帽,身著燕尾西裝,繫著領結,提著斯提克的英法外交家,配著鐵十字勳章,戴著普魯士單邊眼鏡的德國外交家,身穿寬袍戴著奧斯曼式小紅帽的土耳其外交家,身穿合體西裝,提著手提箱的美國外交家出出進進,把各大強國的意圖帶來,又帶回這個東方帝國的回覆。每一次會面,也許就會在世界的各個角落衍生出一系列有意無意的變化。

目前壓力最大的,首先就是英國駐華大使朱爾典。

儘管中俄和約已經締結,倫敦方面算是松了口氣,開始動用各種手段支援沙俄政權“剿滅叛匪”但對於朱爾典來說,麻煩並沒有減少多少。

中國人似乎吃定了英國人面對赤俄和內部左翼的牽制,以及德國的虎視眈眈,無法對華採取強硬要態,在亞洲問題上步步進逼。

日本,朝鮮和俄羅斯的遠東,西伯利亞也就罷了,但中國人飲馬裡海,尤其是對暹羅的公然宣戰,則是狠狠抽了大英帝國兩記響亮的耳光。

中亞也還罷了,畢竟bo斯和阿富汗的北部屬於俄國勢力範圍,英國人的手想伸到河中卻是有心無力。可暹羅,雖然一直生活在中英法的夾縫之中,可si下里英國人一直把它作為牽制中國的棋子,並且就在英國的臥榻之側。可現在中國人卻大搖大擺地衝了進來,公然佔據了整個暹羅!

特=艾略特ˉ默裡ˉ基寧méng德伯爵一再要求駐印度英軍總司令基欽納子爵出動軍隊阻止中國人,但這位鎮壓了蘇丹,打贏了布林戰爭,並且以絕對堅定的意志和冷酷的品格著稱,被英國陸軍界稱為“大首領”的陸軍元帥,當即給與拒絕。

基欽納子爵在發給倫敦陸軍部的電報中明確提出“駐印英軍無法與中國軍隊較量…彼此實力相差懸殊,我們沒有做好戰爭準備”。他明確表示“印度內部有很多不穩因素,目前能維持住殖民地不發生可怕的暴亂就已經是勝利”。

對此,倫敦陸軍部表示了認可。

看一看中國人在對日俄戰爭中表現出來的戰力,聽一聽印度國大黨喊出的口號…再想一想駐印的十幾萬殖民地軍隊,尤其是下層軍官和士兵都是本地人,一旦中國人弄出“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印度解放”之類的東西………………

海軍部的意見也很直接;目前無法在太平洋地區挑戰中國人的海權,除非可以拉上美國和法國,並且假設德奧意不趁火打劫。

意識到自己的手裡並沒有什麼真正管用的底牌,朱爾典依然不得不去完成一系列在他看來屬於“天方夜譚”的外交任務。

首先,倫敦外交部要求他“迫使,或者說促使中國人從中德接近回到中英同盟為基調的外交軌道上來”;

其次…要求他“促使中國人承認大英帝國於亞洲既有之利益不得受損”;

然後,倫敦外交部要求他進一步“促使中國人出讓更多的權益,無論是其本土還是新佔領土,以及他控制的東亞小國”;

再次,他還需要“促使中國人在東北亞出讓一個港口與皇家海軍…以便就近遏制德國海軍遠東艦隊;

這還不算,倫敦方面還轉移過來很多其他內閣部門的意見“要求中國人對英國商品減免關稅”“務必請中國人提供一部分其新裝備的技術資料,無論是陸軍還是海軍”“請中國人保證,不以武力侵犯南洋地區”………………

在朱爾典看來,這些人“純粹是在說夢話”…他恨不得在倫敦白廳怒吼一聲…“你們都該到這裡看一看這是個什麼國家,然後再講話!”

一想到這些“比說服匈奴人從東羅馬退兵”還要困難的外交使命…朱爾典恨不得馬上發出電報辭去公職。,

副手阿斯頓勳爵也有些束手無策。

中國方面表現出來的強勢,俄國的崩潰,以及德國目前不遺餘力地拉攏,都讓深陷布林戰爭之後財政困窘,經濟困難的英國在遠東面臨無牌可打的窘境。

朱爾典在冷靜下來之後,決定把這些外交要求進行分類和排序,優先確保重點問●。

毫無疑問,目前最關鍵的問題是保住中英同盟,並力爭離間中德兩國,以便於大英帝國集中力量優先解決或壓制住德國的挑戰。

當然,如果中國人冥頑不靈,那英國是否需要作出斷臂的決心,犧牲一部分近東和非洲的利益來拉攏德國,再拽上美國和法國,結成泛日耳曼同盟來共同對付黃禍,也是一個值得考慮的選擇。

秉持這個信念,朱爾典開始盤算手頭的籌碼;

他可以用來兌換利益,爭取中國好感的,無非是承認中國的既得利益,歸還香港以及上海租借地,允許中國在倫敦再次發行債券籌資,放鬆對中國精密áng和試驗儀器的出口限制罷了。

可中國方面會就此罷手,放棄德國,一邊倒地轉投英國的嗎?

他細數過中國人可以用來杯葛的籌碼;

印度斯坦的獨立運動,這是大英帝國的命門,一旦出了問題,英帝國的全球秩序就面臨崩潰;

對聖彼得堡紅sè蘇維埃的支援。如果中國人繼續以轉口貿易對蘇維埃供應物資,那麼俄國內戰可能無限持續下去…而英法的左翼也將對政府施加越束越大的壓力;

對緬甸所謂流亡政府的支援。自1783年英國出兵緬甸,南洋總理衙門出人意料地宣佈“對緬北實行保護xing佔領,確保中立”以來,中國一方面對原“藩屬國緬甸”北方領土ˉ克欽邦,實皆省,憚邦等行使“保護xing佔領”並在北京拉起一幫“緬甸臨時政府”和英國人對簿公堂,另一方面把這些領土直接歸由雲南省“管理”。

對英屬馬來亞華人移民的鼓動。一旦在英屬馬來亞發生華人獨立事件,英國就是進退維谷;這裡很大一部分領土是從暹羅割取的而人口中華人比例已經很高,現在中國的軍隊就駐紮緬甸北部和暹羅,第二艦隊也回到了湛江本營。一旦英屬馬來亞有變,打著“護僑”的名義,中國人的軍隊和艦隊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干涉”。

中德軍事同盟。

這是讓英國人最不寒而慄的可能xing。儘管這兩個帝國還沒有正式結盟,但從外交到軍事,再到經濟和文化領域的緊密結合,已經讓不列顛舉國上下為之震撼。德國的野心,威廉二世那饕餮一般的胃口,在英國早已是路人皆知。

底牌事實上不存在,單純的利you力度不夠,要出賣南洋倫敦又不允許,再說那些地方還牽涉到荷蘭和西班牙以及法國,朱爾典就只好在利you之外再帶上空洞的威懾同時努力把美國大使羅克希爾拉過來,再帶上最近有點灰頭土臉的法國公使康德,形成了一個“遠東俱樂部”努力形成一個“共進退”的局面,並頻頻向德國方面揮舞橄欖枝建議“共商白種人在遠東的利益問題”。

這個時候,英印方面的情形已經不容樂觀。

中國在北方對俄作戰的完全勝利,終於讓原本已經熱血沸騰的印度國大黨徹底震驚。ji進派的提拉克分子也好,溫和派的甘地分子也好,這個時候都沒有其他選擇。

繼提拉克以“si人身份”來中國“旅遊”在北京秘密會見了多位中華帝國要人之後,甘地也應“中國幾所大學的邀請來華進行學術訪問”馬不停蹄地在中國走了一圈。

在英屬印度殖民地中俄停戰協定傳來所有印度市民歡欣鼓舞,紛紛上街遊行慶祝打出的標語讓英印當局觸目驚“黃皮膚打敗了白皮膚!”

“亞洲人的勝利!”

“歐洲的歸歐洲人,亞洲的歸亞洲人!”,

一陣喧囂之中,英印當局馬上首先給軍隊發額外軍餉,並動員所有的英印軍人再次宣誓忠於英王陛下,又特地從親英的拉納家族控制的尼泊爾王國招募了一大批墩爾廓軍隊,用意如何,路人皆知。

在尼泊爾,在滿清衰落之時通迂兵變自封宰相,世代把持尼泊爾朝政的拉納家族,與王室本來就深有齟齬。現在眼看中國勢力大興,國王也派遣密使穿過喜馬拄雅的山口,前往拉薩聯絡中華帝國方面,請求“天朝派天兵驅逐權相,復尼泊爾朗朗乾坤”。即使是首相拄納,面對北方強國的壓力態度也開始有些曖昧。

形勢的變化讓朱爾典沒有了其他選擇。他清楚,如果放任這把火燃燒下去,英國在印度上百年的統治就要化為灰燼;可如果鎮壓,那這把火很可能會引來真正的滅世審判;中國人的百萬大軍,以及德意志ˉ奧地利聯盟在歐洲的鐵蹄。再想一想那個明顯站在德國一邊的土耳其,即使是最為矜持自負的不列顛外交家也要不寒而慄。

多米諾骨牌已經倒塌。

日本投降是第一張,中德結合是第二張,俄國的崩潰是第三張,大英帝國在遠東苦苦構建的三國互相牽制,互相敵對的勢力平衡,在中國強悍的陸海軍武力面前就這樣連環倒塌,而強悍的日耳曼人在這個時候跳出來加入避場遊戲,更讓不列顛人投鼠忌器。

朱爾典的使命已經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悲壯sè彩。

“我認為自己就像古希臘悲劇中的主人公…”這位老練深沉的蘇格蘭裔外交家在自己的日記衝不無苦悶地寫道“我不知道自己終將成為普羅米修斯(最終獲得拯救),還是終將成為俄狄浦斯王(無法擺脫宿命的悲劇)。因為,我有掙扎的自由…卻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

經過一系列的外交試探,往還,朱爾典終於在七月六日發出了第一個外交提議“釋出中英外交聯合公報,對雙方的一些共同問題發表聲明”。他認為,內容至少應包括“兩國對於亞洲事務的責任分擔,對於俄國問題的態度,對於泛西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和經濟問題對於兩國國民在各自本土和屬國,殖民地的待遇問題,以及香港和上海租借地的問題,對於兩國爭議領土利界問題,緬甸流亡政府問題”等等。

在鄭宇看來,這裡邊除了要實現中英兩國在敏感問題上的互信避免衝突,也是英國人試圖在中德之間打入一個楔子,讓多疑的威廉二世產生“中國人兩面三刀,在左右逢源”的印象,以離間中德關系。

不過,這個提案倒也不是沒有意義,至少等於英國從書面上承認中國的既得利益,而且中國也透過對英國利益的承認,讓英國國內的“黃禍”論得以緩和政府所承受的壓力也會小得多。

鄭宇自認步子走得很穩。

他透過把握俄國局勢變化的節奏,掌控了整個事態的推演。透過對印度民族主又力量的煽動和支援,他又開始掌握了一些對英國人來說最致命的籌碼。他他依然是冷靜的,他理智地計算著自己這一邊力量的上限和下限,也知道自己的實力邊界所在。

他並不焦急。

他還年輕有的是時間。這個國家需要把這一次的勝利成果認真地消化吸收,也需要對內部問題進行強有力的改革。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力量會越來越強,而已經日過正午的歐洲文明則會逐漸由盛轉衰。當那一場宿命的大戰爆發,歐洲列強就會集體讓出權力的寶座,而太平洋兩岸的兩大新興國家則會粉墨登場,開始新一輪的霸權競賽。

這條路徑無比清晰,他從未懷疑。

中國外交部隨即與英國使團展開了會談。

反覆的機鋒爭吵口mi腹劍的厚黑往還,大英帝國的外交老手們使出了渾身解數越來越自信的中國外交人員也是絞盡腦汁。,

這是中英外交史上一場前所未有的ji烈交鋒。

兩國的外交人員si下里將這一場艱苦的談判稱為“戰爭”並非沒有道理;論起雙方觀點的對立,態度之強■乃至言辭之ji烈,實在是兩國長期以來的“夥伴”關中聞所未聞。

英國人從未打算輕而易舉地讓中國達成目標。

中國人也不打算在如此有利的形勢之下失去唾手可得的利益。

雙方的衝突在談判的第四天達到頂點,對“東方帝國主義”忍無可忍的英國代表團集體退場,朱爾典宣佈“會談無限期推遲”。

知道事情嚴重xing的中國外交部長方石堅緊急提請召開御前國務會議,內閣與皇帝本人閉門磋商了大半天,最終還是決定堅持。

轉機很快到來。

在之前俄國內戰期間,奧匈與德國聯手進攻獨立後的原俄屬bo蘭,結果組織渙散士氣不佳的奧匈軍隊一度被奮起反擊的bo軍大敗,最後靠了德國人的幫助才算穩住陣腳。

儘管時候奧匈根據約定獲取了部分bo蘭領土…這次的軍事敗北卻讓奧匈皇室和軍部臉面無光。

作為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共存的帝制聯邦,奧匈皇室在這樣的軍事失敗面前只剩下了一個選擇;重振聲威。

他們選擇了早已是奧匈“託管地”的bo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這兩個地區,在|8788年巴爾幹戰爭之後,按照柏林大會的決議,由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委託”奧匈管理。

一九o六年六月二十八日,奧匈帝國皇帝弗蘭茨=約瑟夫在奧匈帝國“國慶典禮”上“欣然宣佈”奧匈帝國決定將bo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正式歸入帝國領土”。

這一突如其來的宣告不但讓正沉醉在對俄“勝利”的君士坦丁堡迎頭挨了一悶棍,也讓最近志得意滿的柏林方面措手不及。

德國首相皮洛夫緊急約見奧匈大使,詢問情形。奧匈大使表示“純屬帝國內政”“只是將既成事實確認下來”。

土耳其方面,土耳其青年黨群情ji奮,但隔著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和希臘等國,再加上這其實就是早晚的事,也只有無可奈何。

倫敦和巴黎在第一時間就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

奧匈帝國的這一舉動,很明顯是趁著巴爾幹斯拉夫人的總後臺俄國內戰,開始向南伸展觸角吧爾幹的得失直接影響著英法的全球佈局;一旦德奧與土耳其取得直接的陸上聯絡柏林ˉ巴格達鐵路就等於全線都落入中歐集團的掌控。

不但英法與俄國的聯絡被截斷,德國軍隊還可以源源不斷地獲得土耳其的農業物資和礦產資源,乃至直接與土耳其展開軍事合作,隨時可以進攻駐埃及的英軍,切斷蘇伊士運河,乃至從奧斯曼帝國經bo斯進攻印度。

面對如此情況老練的英國外交家知道自己該如何取捨o

接下來的談判異常順利。

《中英聯合聲明》很快締結;

(|)中英兩國認同,維護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和平與秩序符合中英兩國的共同利益,並願意為此作出努力,《中英同盟》將作為兩國共同的行動準則;

(2)大英帝國承認中華帝國自|8961年以來與各國締結的條約具備完全效力,並認可中國透過條約所確定下來的各方面權益;

(3)中華帝國承認大英帝國於印度斯坦,英屬馬來亞,英屬北加里曼丹,澳大利亞,紐西蘭群島等地方目前擁有“不可置疑”的主權;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4)大英帝國願意就香港租借地和上海租借地的問題與中華帝國進行談判並“願意在兩地民意認同的前提下”將兩地歸還中;

(55)中華帝國承諾與英屬領地居民的交流僅限於經濟和文化領域,不涉及政治軍事範疇;

(6)大英帝國承認中華帝國於“中南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地區,在當地華人利益問題上具有“發言權”;

(7)大英帝國和中華帝國承諾,對於自身主權所及範圍之內,於對方國民的合法權益給與完全的保護;,

(88)大英帝國認同西藏為中華帝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華帝國擁有完全主權,大英帝國放棄對於錫金的領土要求;

(9)中華帝國承認,84年英國和尼泊爾簽署的《塞哥裡條約》,|年英國和阿富汗簽署的《幹達馬克條約》,65年與不丹簽署的《辛楚拉條約》擁有完全效力;

(po)中華帝國承認英帝國目前於原緬甸王國實際佔領區擁有完全主權,大英帝國承認中華帝國於原緬甸王國實際控制地區擁有完全主權,中華帝國取消對於緬甸王國“流亡政府”的承認而英國政府宣佈放棄對於上述人員的通緝並保證其人身安全;

中英兩國認同,應立即展開全面的勘界談判“尊重歷史,以傳統的行政權力分割線為基-礎的劃界原則是合適的”;

(2)中英兩國一致呼籲俄國交戰雙方“迅速達成和平,結束俄羅斯人民的苦難”。兩國再次確認,俄羅斯沙皇陛下領導的俄羅斯帝國政府是俄國唯一的合法政府;

這份聯合公報,讓兩國憂心忡忡的精英團體都是松了口氣。

在中國方面,經歷了與日俄方面驚心動魄的一年ji戰,儘管是大勝,又割取土地無數,但戰爭期間的提心吊膽,慘痛的傷亡,國家財政上付出的代價,以及每個人曾經承受過的重稅,物資配給,戰時管制,都讓大部分國民渴望和平,而不希望很快就與另一個更加強大的國家發生戰爭;

在英國方面,習慣了“不列顛和平”秩序下富足生活的英國人,也並不希望跋涉萬里去遠征一個東方強國,尤其是這個國家把“俄國打得粉碎”還有餘力“打垮了日本人和暹羅人”更不要說這個帝國“隨時可以從英國的盟友變身為德國的盟友”。對很多英國人來說,儘管心中有所不甘,卻也預設了東亞從此屬於中國獨霸。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