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東晉烽火最新章節列表 > 082章 因明辯經(中)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082章 因明辯經(中)

可惜因明學在漢地沒有得到弘揚,不過這也難怪,在漢地只有道家和儒家,比起印度一百多宗派來可以說是微不足道了。所以玄奘法師的“真唯識量二十三個字”現在漢地人已經看不出有什麼玄奧。不過藏地寺院把印度的因明學完整地繼承下來了,藏地除了本地的苯教,也沒有其他外道了,那麼和誰辯論呢?寺院佛教各門派互相辯論,這樣就形成了藏地寺院有名的學習佛法的形式——辯經。

寺院的辯經能訓練學僧以不同角度觀察事物。例如:

問:你覺得人有沒有“靈魂”呢?

答:沒有,因為我沒見過。

問:你沒見過,不一定別人沒見過,難道你沒見過就等於不存在嗎?

答:是。

問:如果這樣說的話,一個人所能見到的事物是非常有限的,我們很多人沒有見過華*盛頓、紐約,難道它不存在嗎?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答:不一樣,它們存在,它們看得見摸得著。

問:那麼你的意思說,看得見的外在的物質是存在的,而看不見的內在精神是不存在的,是嗎?

答:是。

問:照你的觀點,你有沒有思想、感情、意識呢?

答:我不確定,但有。因為我是人,有它們人就活著,離開它們就不是人,只是一個肉體。

問:那好,你的觀點是“我沒有看見”就不存在,那你的思想感情意識等在哪裡呢?你看得見、摸得著嗎?你的理由不能成立吧!

很多人對於佛學有很深的誤解,認為佛教是迷信,只是精神上的幻覺,是內心的感受,完全沒有現實意義,也不符合理性和邏輯。即使是一些佛教徒也這樣認為。

真實的情況是佛教是可以實證的。佛教講的四禪八定,四果羅漢,菩薩的五十四聖位,都可以在修行中驗證。另外,即使你不修行,佛經中的一些結論都是可以透過嚴密的邏輯推理出來。這也是因明學的作用。比如心經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你看看楞嚴經,一個一個用嚴密的邏輯給你推理出來,一切都無。

龍樹菩薩的《中論》也是用嚴密的邏輯推理把佛理推斷出來。但是因為佛理太深奧,很多人看中論的時候腦袋發暈。《中論》第一品第一頌的“八不偈”曰: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

一般人觀察世界的狀態,皆用生滅、常斷、一異、來出作為固定的觀念,所以有外道的常見及斷見,凡夫的我執與小乘的法執;中道則基於緣起法為第一義諦,了知世間的真相莫不依因待緣而起,所以是空無自性的。中論用推理的方法把這八不偈全部推導出來。

因為藏地辯經如此有名,以至於漢地的和尚也搞起了佛經辯論。但是漢地佛學院的辯論會和藏地的辯經根本不是一回事。第一、這些人都不會因明。第二、辯論的方式也不同。比如《六祖壇經》,藏地辯論的方式是你先立宗,也叫立論,提出自己的論點,然後大家針對你的論點提問題;或者是根據《壇經》的一句話,說說你的理解,然後大家向你提問題,你要被難倒了,就說明你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你就輸了。

漢地佛學院是怎麼辯論呢?比如首先弄出一個論題“在學習佛法的

時候,漸悟更重要還是頓悟更重要?”然後分成兩個戰隊,一個說頓悟重要,一個說漸悟重要,開始辯論。

這就有點亂來了。首先大家的立宗就不對。學習過《壇經》的都知道:“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離開了特定的學法者,你說頓說漸都錯。兩個宗都立不起來,還辯什麼?

辯經這種學習方式對於深刻理解佛理有很大的幫助。其實因明辯論的方法是非常強大有力的,能讓一個成績一般的,考四十分到七十分的學生,經過因明辯論的獨特訓練,考上八九十分。

學生學習成績一般的主要原因有兩點:

第一是注意力不集中。學習的時候心太散漫,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專心致志。有句老話叫“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人的大腦是最複雜的,上面密密麻麻的毛細血管,穴位,大腦大約使用人體20%的氧氣和20%的能量。這些能量大部分都被無意識地消耗了。思想拋錨,開小差,都會消耗能量,這樣你就不能集中精力學習了。所以學習的時候專注是很難做到的。大多數人也不是不認真學習,時時提醒自己要集中思想,可是過一下思想又開溜了,所謂“心猿意馬”。拉回來,又開溜,又拉回來,倒騰幾次你就累了,想打瞌睡了。

第二個原因就是對於課本知識理解的太膚淺,所謂“一聽就懂,一看就會,一做就錯。”很多不能考九十分的學生就是基礎知識不紮實,這裡錯一點,那裡錯一點,加起來錯得太多的,成績當然不好看。

為了提高成績,很多老師用的是題海戰術,就是透過做題發現自己對於知識要點的掌握情況,發現問題。但是這個方法很笨拙,事倍功半。就如一棵樹,你從一片一片樹葉開始去摸清楚整棵樹,非常費勁。如果你從根系著手,那就非常簡單了。所謂綱舉目張,定理公式掌握了,那些題目就容易解了。現在的問題是這個根系怎麼掌握,大家都沒有好辦法,所以只好做題。

但是辯論的時候這兩個毛病都能克服。和人打架的時候,人的注意力肯定集中的,辯論的時候也是如此。在辯論的時候人家給你提出問題,你要真能全部回答,那你是真正完全掌握了,但是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是自以為全部掌握了,一考試就露餡了。

哈弗商學院就是用這個方式。在一個大講堂,一個人站在講臺前,陳述自己的觀點,然後所有的人都發出詰難,挑你的毛病。

比如老師給大家講課,要求大家把基礎知識全部背下來。一個單元講解完了,老師問:全部都懂了嗎?回答懂了。然後下午的時候,兩人一組,或者十個人一組,開始辯論。

首先是一個人站起來面對大家的提問。對於這個單元的定理,公式,一個詞一個字地提問題,讓你回答,想法設法難倒你,讓你下不了臺。如果你上課不認真,肯定回答不了。如果你對於課文公式、定理理解不深刻,肯定會出洋相。本來以為自己全部掌握的知識,這時才發現漏洞百出。三番五次下來,你不認真都不行了。

接下來就是一報還一報。換別人上臺了,你也提問題,讓別人回答不出,下不了臺。你要想難倒別人,不得認真琢磨,查閱資料嗎?

然後是組與組之間,班與班之間,學校與學校之間辯論,這樣就和開運動會一樣熱烈,大家都

踴躍發言,非常熱鬧。能在辯論中打敗其他人,你就是英雄,為班組,為學校爭光。這樣搞下去,你的成績沒有九十分,那就沒有天理了。

辯論的時候你要表述你的觀點。看一遍和說一遍效果完全不同。以前劉丹在高三的時候給一個同學輔導地理,發現看書和講課完全不同。看書你只需要一分知識,講課你需要十分知識。你有一壺水你才能倒出一杯水。你如果能達到跟別人講課的水平,這門功課你就基本掌握了。劉丹那時候用了兩個月把地理六本書完全掌握。他聽說有一位大神用三個月讓他的學生掌握全部高中數學,這位大神家教的時候也是和學生打架一樣,你要跟上他的節奏,學習效率就像飛起來一樣。

劉丹在高中的時候數學考七八十分。高中的數學老師對他說:“你只用了百分之五十的精力學習。如果你用百分之八十的精力,你門門都能考九十多分。”劉丹當時不相信,我已經很用功了。後來在給人輔導的時候,他才發現什麼叫用百分之百的精力,什麼叫專心致志。有了那次體驗之後,劉丹發現,這些課本知識真是太簡單了。

這就像下棋,你如果經常和第一流的棋手下棋,你的棋藝提高不上來,除非你腦袋進水了。那些給學生輔導功課的人也可以嘗試,你不要給他講課,讓他給你講課,你只需要不停地提問題,你看看這個學習效率會怎麼樣。

有人問,這樣學習數理化可以,英語,作文怎麼辦?

英語可以用瘋狂英語的學習方法,就是兩個人對面站著,一個念課文裡的英文句子,另一個要馬上翻譯成中文,說中文就要翻譯成英文。

作文:如果你不是高手,可以請高手。比如出一個作文題“黛玉葬花”,讓他寫作文,體裁不限。等他寫完了,點評一下,然後給他看曹雪芹是怎麼寫的,又點評一番,讓他知道差距在哪裡。然後叫他再寫,再點評,幾個來回,如果他的思路文筆沒有提高,那就沒天理了。

當然,對於考試成績三十分以下的小夥伴們,就別勉強了,沒有這個天賦,怎麼整都沒用。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這是老師教我們的。其實後面還有一句給老師們剪掉了:但有時那百分之一的靈感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還要重要。沒有這百分之一的靈感,你這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是作無用功。我們學校的教育思路很有問題,那多東西都是只拿出一截出來,都是被閹割了的東西,為什麼不全部拿出來?

劉丹原來學習佛法的時候聽說過藏地的辯經,非常嚮往。所以在佛教QQ群中和別人辯論,提問題,後來發現辯論需要引經據典,佛學需要融匯貫通,而且別人也會引用佛經反駁你,這樣一來一往,他對於佛經的理解非常深刻,效率可以說是事半功倍。

以前劉丹看過一篇報道,說藏地有一個和尚,看到藏區很多小孩上學不易,所以自己開辦了一個學校,從小學開始,後來到初中,到高中,最後高考的時候讓其他的學校大吃一驚,升學率太高了。這個和尚也不是從正規師範學院畢業的,他的教學方法就是寺院的老傳統,用學習佛經的方法學習學校課本,效果驚人。

當然,這個在漢地推廣很難,第一因明學沒有人會,漢地也有僧人講因明,但是他們沒有傳承,都是自學的,不夠深入。第二因明學裡的例子都是佛經裡的,不懂佛經你學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