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明末之奴隸的咆哮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二十三章 祖大壽心動了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百二十三章 祖大壽心動了

果然,圍了不到半個月,八月十六這一天,松山守軍兩千前來增援了,由於眾寡懸殊,被金兵沒費吹灰之力就打敗了,第一次救援失敗。

八月二十六日,總兵吳襄、宋偉率錦州兵六千前來救,原本歷史上應該是阿濟格率兵迎敵。而且,阿濟格還因為打了勝仗得到了黃太吉的嘉獎。

不過,這一次,阿濟格不在了,出戰的,是小將嶽託。在嶽託的領導下,明軍的第二次增援也失敗了。

二十天後,後金斥候探明,大明朝總兵官吳襄和宋偉再次率兵來援,這一次黃太吉親自帶兵迎了上去。黃太吉麾下帶領著的,是此次前來圍攻大凌河的主力,並且,後金當中最精銳的巴牙喇營也在其麾下,有這麼多的優勢,大明的第三次救援失敗得更慘。

並且,這一次增援也讓黃太吉看到了機會,他利用祖大壽渴盼援軍的急切心態,搞了一次假增援,後金韃子們穿上明軍將士的衣甲打著明軍的旗幟,高喊著鋪天蓋地殺向金兵大營。

祖大壽在城頭一看,喜出忘外,立即率兵衝了出來,欲裡應外合,突出重圍。

可是,他哪裡知道黃太吉已經設下了埋伏,一心想活捉他。等到他帶兵殺出了城,眼看要與援軍匯合時,援軍突然變成了韃子,直接奔他而來。

祖大壽大驚失色,這才知道上了人家的誘敵之計,急忙後撤。但他已陷入金兵的重重包圍中,好在部下們都英勇無比,拼命廝殺,總算沒有被活捉,狼狽地逃回城中,從此再也沒有出過城。

而黃太吉,也因為對攻城戰的恐懼,同時也擔心魯莽攻城一旦事不可為,會讓他本人一直努力營造的英明形象毀於一旦,於是,他也不冒進,只是向祖大壽進行一輪輪的勸降。

於是,皇太極於十月七日和十月九日這兩天先後致書祖大壽、何可綱、副將張存仁,勸其速降。

但仍遭到祖大壽的拒絕,這時城中的三萬餘人已餓死了一萬多,再餓下去的話全都得死光。人的生命已達到心理承受能力的極限,但祖大壽和軍們卻一直堅持著,寧肯餓死也不投降。

為什麼在王朝末期時候,這些素來膽怯不敢戰的大明軍隊會這麼堅決呢?首先,當然是忠君思想在起作用,他們怎麼可能屈服於韃子。

但最直接的原因是以前後金韃子各種殘忍屠城的舉動,激發了大家的血性。

城內的眾多軍官們認為投降也是死,不投降也是死,與其投降被殺死,倒不如不屈而餓死,餓死還能留下個忠烈的好名聲。

他們當中還有人認為,黃太吉是一個素無大志的人,本來已打進了京畿,卻又撤了回來,根本沒有一統天下的雄心。金兵征戰的目的無非就一個字“搶”,和佔山為王的強盜們沒什麼大的區別,投降這樣的人將來絕不會有好下場。

這種觀點得到了大凌河城當中所有人的一致認同,這就是明軍身處絕境仍然堅持不投降的最根本原因。

黃太吉幾次三番的勸降,做出各種保證,可是,韃子的信譽也就那樣了,誰都不敢相信,哪怕這個人是後金的大汗黃太吉,也是一樣。

時間就這樣一點一滴的過去,黃太吉不敢攻城,而城中的明軍也沒有足夠的力量突圍。

又捱過了一段時間,在九月二十四日這一天,大明在被後金韃子圍點打援了好幾次之後,終於接受了教訓,組成了一支四萬人的援軍一起前來救援大凌河。

率領這支部隊的是監軍道張春。張春,舉人出身,在收復永平四城中,表現突出,為孫承宗看好,這次大凌河被圍,孫承宗力薦他掛帥,朝廷派他為監軍道。

按照歷史記載來推算的話,張春率軍趕赴大凌河城救援的這一年,他應該已經六十五歲了,年過花甲過了耳順,馬上就要到古稀了。

九月二十七日,大軍過小凌河直逼大凌河城,在距大凌河城十五裡處時,與後金韃子相遇。張春為了扼制騎兵,動用了許多戰車,戰車上配有火器,雙方交戰開始,八旗兵吃了些虧,衝了幾次都未能成功,戰車陣緩緩向前推進。

你有矛,我就有盾,戰爭就是這樣。明軍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金兵已經擁了威力無比的紅衣大炮,此時正橫於大道中間,恭候著明軍的到來。

待明軍進入射程,四十門大炮先後發射,明軍的陣營當時就亂了,皇太極率軍衝了上去,明軍被殺得節節後退。

兵敗如山倒,張春想扼制潰逃,可是毫無作用,最後連他自己也被捲進了敗退的大潮中。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此戰,張春和他的三十餘名將領被生擒,總兵吳襄和宋偉僅率數十人僥倖逃歸。浩浩蕩蕩的四萬增援大軍就這樣土崩瓦解了,從這以後,朝廷再也沒派來過援兵。第四次的增援幾乎是全軍覆沒。

接下來,就進入到了大凌河之戰的第三個階段了。

張春來援,明金雙方殺得驚天動地,但祖大壽在城中按兵不動,絲毫沒有反映。

沒有辦法,大凌河城中斷糧已經近兩個月了,所有該吃的都吃了,不該吃的也都吃了,除了人之外,已經是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再吃了。

祖大壽已經喪失了組織和配合增援的能力。而現在,張春又敗了,大凌河徹底陷入了絕境。

這時的大凌河城內已是一群一陣風刮來就能吹倒的奄奄一息的餓漢,如果金兵乘勝發動攻城的話,不費吹灰之力就可將大凌河夷為平地。

但皇太極沒這麼做,反正到了這會兒,大凌河已經是案板上的肉,隨他怎麼拾掇了,所以,最好是能夠把利益最大化。

黃太吉認為,可以乘此機會,挽回之前十幾年,後金各部在各地屠城所造成的影響。

並且,他對祖大壽這個人,外加被稱為大明精兵盡在於此的關寧鐵騎很是欣賞。

早在萬曆皇帝死的那一年,祖大壽就當上了遊擊,曾因功受到熊廷弼的嘉獎。

天啟二年時在廣寧巡撫王化貞麾下任中軍遊擊。廣寧失陷,他率兵逃到了覺華島。

在寧遠之戰中,他親自指揮善用大炮的福建籍兵士,炸死八旗兵數百人,令八旗兵為之膽寒。

黃太吉登基,再次攻打錦州和寧遠,祖大壽在袁崇煥帳下又立下戰功。

袁崇煥第二次赴遼東,重用祖大壽,提拔他為總兵,掛徵遼前鋒將軍任。

祖家世代居住在遼東,為當地旺族,在遼軍中是位舉重輕重的人物。

祖大壽本人非常有才幹,深得袁崇煥的器重,與何可綱、趙率教一起被袁崇煥稱之為遼東三傑,他在遼東地區擁有巨大的聲望。

正因為如此,皇太極對祖大壽十分看中,認為此人可作為千金買馬骨的物件。

為了能夠利益最大化,黃太吉做到了常人無法做到的忍耐,他要給祖大壽看,給關外的明軍看,給天下人看,看他黃太吉的寬懷和仁愛。

大凌河城中的軍民們又在地獄中掙扎了十天,十月初七,皇太極再次致書祖大壽,兩天後又派降將姜新赴城中面談。

這一次,祖大壽終於動心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