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1901鐵血中華最新章節列表 > 第263章 12308人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263章 12308人

虞洽卿是軍政府財經顧問,軍政府取消後,他又擔任了三省財經顧問,他成立的上海銀行在東三省有六家分行,這個投機商人當初對忠義軍下的賭注,收穫了幾百倍的回報,今天他也陪同參觀。

“司令,現在老百姓有錢了,每月月底發工資時候,都排著隊去銀行存錢。”虞洽卿笑道。

“老兄,那都是鄉親們的血汗錢呢,你可得謹慎經營。”林重笑道。

虞洽卿笑道,“司令不用擔心,徐省長看管的可嚴了,我不僅要繳納準備金,投資專案省府都要過問的,省府也派了人擔任副行長。”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好,只要你們經營的好,我支援你們將分行開遍中國。”

林重在瀋陽周圍的重工業區參觀了十天,然後召集了美方與德方投資人、高管座談會。

又召集虞洽卿、李平書、朱葆三、王一亭、榮宗敬榮德生等幾十人座談,在座談會上,林重讓他們號召江南各地富商、聞人,來東北參觀訪問。

然後林重坐火車北上,在黑龍江看了部隊,與鐵路經營公司的蓋奧爾基見面,獲知沙俄暴亂依然在繼續,但沙皇已經同意制定等同於憲法的基本法、成立國家杜馬立法議會與施行**制。

尼古拉二世這算是妥協了。

然後林重回到通化,看了鋼鐵廠和兵工廠,重點看了二代戰車的生產,以及半自動步槍的生產,又去看了狙擊槍的設計小組。

現在正在設計、即將組織生產的狙擊槍,就是在步槍上安裝一個望遠鏡,但多了一個望遠鏡,步槍的精準射擊距離就能延伸幾百米。

七師主要部署在這裡,林重看了部隊後,又去鳳城,現在對日前線就是通化的七師,和鴨綠江邊的三師、六師。

這三個師也是整個國防軍裝備最好的,除了戰車,每個師兩個旅,每個旅三個團,一個炮兵營。

全員配置半自動步槍,每個排都有一挺輕機槍,每個連配三門75mm山炮,和一挺馬克沁重機槍。

團部配屬炮兵連,裝備了十門75mm山炮,和四門105mm山炮。加上其他配屬的工、輜、騎、通、衛生分隊,全師已經達到了一萬六千餘人。

所有的軍官都到軍事學院輪訓過,林重看了他們訓練,組織進行了兵棋推演,召開了一次規模較大的戰車突擊訓練,基本滿意。

日本人啊,如果敢來進攻,就憑這配置,加上後邊兵工廠源源不斷的彈藥供應,加上其他部隊的支援,加上幾十萬隨時可以動員的民兵,管教日本人有來無回。

但林重也沒有進攻日本人的打算,中國此時需要和平,等他決定動手時候,必須是己方有足夠強大的海軍的時候。

林重又坐火車南下旅順,縱貫南北的鐵路就是東北的經濟大動脈,現在,從哈爾濱到旅順的鐵路線越來越繁忙,顯示經濟活躍度極高。

這還是林重第一次來旅順。

1898年,沙俄強租旅大後,開始在旅順修建工事,旅順周圍現有40多個堡壘群、70多座炮臺,堡壘和炮臺之間還有鐵絲網、陷阱、以及步兵掩體。

馬二的二師駐守這裡大半年了,也一直在修建堡壘工事。

“司令,我們就是沒有海軍啊,不然,旅順可真是固若金湯。”馬二嘆道。

“二哥,會有的,現在我們和日本的情況就是,他要攻擊我們沿海,我們就進攻朝鮮,我們進攻朝鮮,他們就攻擊我們沿海。”

“互相制衡。”

“對,誰想吃掉誰都不容易,等我們有了海軍後,才能真正擊敗日本人。”

林重去參觀了東雞冠山上的堡壘,當時日俄在這裡扔了幾萬條性命。

東雞冠山北堡壘是沙俄為在陸上防守旅順塞而修築的,這是旅順俄軍在20公里長陸地半環太防線上5個永久性堡壘之一。

該堡壘海拔119米,正面地形比較平坦,射界開闊,生活設施較完善,攻防兼備,為攻為主,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林重對東北整個軍事工作放下了心,回到瀋陽,又與劉老疤商量了各種情況應對方案,就準備回北京了。

在林重來之前,韓娟她們想離婚的都已經離婚,劉老疤在書信中,嚴厲訓斥了她們的丈夫,令各地政府將作為嫁妝的十畝地收回。

林重來到東北後,讓徐大國派二十人,送她們去上海生活,給每個人都帶夠了錢,又讓她們有困難,就去找十九師,十九師就駐紮在上海。

忠義軍在東北有凹山、小杜莊、通化和瀋陽四處烈士陵園,在瀋陽南郊還設立了英烈祠,這天,林重帶著小寶和李月來到英烈祠。

朱大寶的屍體失蹤沒有找到,只在英烈祠有牌位,小寶和李月叩拜朱大寶,林重則在英烈祠中走了一圈,看了所有牌位上的名字。

有的人還記得相貌,有的已經模糊了,有的已經沒什麼印象了,從1901年九月份開始,已經四年多了,忠義軍的英烈祠裡供奉著12308人。

這其中絕大部分人,都是1903年春天沙俄圍剿那次,在轉戰途中犧牲的,那次沙俄出動十萬人,試圖在對日作戰前,徹底解決忠義軍,如果不是大寶小寶父子,忠義軍那次極其危險。

這一萬多人的犧牲,將忠義軍帶到了如今的局面,讓滿清提前退位,中國提前走上了復興之路。

四月初,林重剛剛回到北京,聽到慈禧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