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1901鐵血中華最新章節列表 > 第430章 跳反的義大利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430章 跳反的義大利

1916年7月18日,就在德、法兩軍在凡爾登城下浴血廝殺,進入白熱化的時候,巴黎西北的索姆河兩岸又燃起戰火。

在索姆河發動大規模攻勢,是協約國集團預定的1916年戰略進攻計劃的一部分。

1915年12月,在法國的尚蒂伊鎮,法軍總司令霞飛就與英軍司令海格爵士商定,在索姆河兩岸實施大規模戰略進攻。力爭打破西線的僵局,為而後轉入運動戰創造條件。

但他們沒想到,德軍也有相似的企圖,而且動作更快。

讓英法更沒有想到的是,沙俄突然退出了歐戰,這個晴天霹靂,當即把英法指揮官震成了呆瓜!等他們回過神來,大為驚駭,這仗還怎麼打下去?

這兩年的西線陸地戰爭中,總體是德國佔優勢,但德國也沒有絕對力量,能使英法聯軍屈服,沙俄退出,德國將東線大軍調過來,英法根本撐不住啊。

就在這時,美國加入協約國集團,美國人給英法補充了船隻、物資和資金,十萬美軍陸續越過大西洋來到歐洲。

與此同時,德國將東線主力百萬人,調到西線,準備發動大戰,一舉擊潰英法。於是,在凡爾登方向、德軍與法軍對峙廝殺的同時,索姆河戰役爆發了。

戰役初期,英法美意四國共32個步兵師和6個騎兵師,2189門火炮,1160門迫擊炮,約300架飛機,和200輛戰車。

同盟國方面,德國、奧匈和奧斯曼一共45個師,1980門火炮,900門迫擊炮和114架飛機,三百輛戰車。

不得不提一下義大利這個奇葩的國家。

一戰開始前,義大利與德國和奧匈帝國,都屬同盟國陣營,當德國決定發動戰爭時,並沒對義大利抱什麼希望,但還是徵詢了義大利的態度。

義大利的答覆是他將保持中立,以軍事實力保衛自己不受侵犯。

義大利位於奧匈帝國南部,兩國有領土爭端,隨著戰爭程序演變,奧匈帝國屢戰屢敗,德國意識到,假如這個時候義大利再從背後捅一刀,奧匈帝國必定崩潰。

於是便勸說奧匈帝國,在和義大利的領土爭端上讓步。但牆頭草義大利,在緊張的談判過程中,耍起兩面三刀的伎倆,悄悄和協約國眉來眼去。

義大利的小算盤是:與其費盡口舌一寸一寸地向奧匈帝國討要土地,不如趕在奧匈帝國被打垮之前,乘機幫協約國一把,以便日後光明正大的參與對它的瓜分。

1915年4月,在得到大量領土瓜分的許諾過後,義大利秘密簽署《倫敦條約》,加入協約國一方,5月23日,義大利對奧匈帝國宣戰。

隨後,義大利集結了90萬軍隊,1700門左右的火炮,對奧匈帝國發起進攻。

奧匈在義大利與奧匈帝國交界地區的伊松佐河所有渡口,及東岸的巴因西扎高地,和卡爾索高地,修建了堅固的防禦陣地。

由於地形的原因,義大利軍隊只能圍繞著伊松佐河,及阿爾卑斯山展開進攻。儘管奧匈帝國只能在這條防線上部署10萬左右的軍隊,但依託堅固的防禦工事,還是有一戰的能力。

而在阿爾卑斯地區,奧匈帝國精銳的山地部隊阿爾卑斯軍負責守衛,這支部隊雖然人數不多,但居高臨下,佔據優勢。

面對歐洲戰場上五個主要參戰國中、最弱的奧匈軍隊,義大利以數倍的兵力輪番發起進攻,但在面對擁有極佳防守優勢的防線面前,義大利損失慘重。

過去一年,義大利發起了八次進攻,傷亡高達60多萬人,傷亡慘重,士氣低落。

這個可憐又可笑的國家,在知道美國加入協約國後,對德宣戰,派了五萬部隊到法國,參與索姆河戰役。

義大利有沒有無所謂,對於英法來說,美國替換沙俄,再好沒有,沙俄只能在東線牽制同盟國,但其虛弱的國力和兵力,只能不斷敗退,美國就不同了,美國國力軍力,均極為強大。

德軍在凡爾登方向的進攻,給法軍造成了相當大的壓力,法國已在此傾注了幾乎全部的力量。

因此,對於協約國來說,必須在其他方面打出去,以進攻來牽制德軍,才能減輕凡爾登的壓力,轉危為安。

美國加入後,原定的索姆河戰役目標,在戰前也就改為實施反攻。

德軍在索姆河防線最前沿的是第2集團軍。自從西線陷入塹壕戰僵局以來,在這一方向上沒有爆發過大規模的戰鬥,因此德軍有兩年多的充裕時間加強防禦。

他們精心選擇地形,構築了一整套比較完整的防禦體系。德軍第2集團軍的防禦體系由3個陣地組成。第一陣地給深約1000米,包括3條塹壕以及支撐點、交通壕和混凝土掩蔽部。

第二陣地在第一陣地後3~4公里,有2條塹壕和支撐點。第一、二陣地之間有一個中間陣地,第二陣地後面3公里處是第3陣地,整個防禦體系縱深7~8公里。

德軍還構築了深達40英尺的地下坑道網,其地下工事的出入口都隱蔽在村莊和附近的樹林中,難以被敵人發現。德軍的整個陣地從低到高修築在山坡上,對英法軍的行動一覽無餘。

工事內配備完善,有野戰廚房、洗衣房、戰地醫院等,儲備了豐富的彈藥和食品。坑道網內採用電燈照明,由專用的柴油發電機提供電力。

石灰岩下深深的地下掩蔽部,縱橫交錯的鐵樁和帶刺鐵絲網組成的障礙、地下室、地下單人掩體和通道,這一切使索姆河地段成為“世界上最堅固和最完備的防禦工事”之一。

在德軍防禦陣地對面,英法軍秘密地進行了五個多月的戰役準備。他們的進攻出發陣地雖然也非常堅固,但與德軍相比,英法軍的陣地處於缺水無人之地,地形不利,尤其不利於進攻。

但英、法軍仍積極地進行了大規模的周密準備。在進攻地帶,從後方到前線鋪設了250公里長的鐵路和500公里的窄軌鐵路。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並修建了6個機場150個混凝土場地,還構築了塹壕、交通壕、掩蔽工事和躲避炮兵火力的掩蔽部、各種倉庫。

為了獲得充足的水源,他們還挖掘了2000口小井。在物資準備上,他們更是集中了開戰以來的最大力量,集中了約840餘萬發炮彈。

英、法、美、意軍在每公里的突破正面上,平均兵力和兵器的密度達到了1個步兵師和近90門火炮。

除此之外,英、法軍對預定參戰的師,還進行了一系列專門的野營訓練,模擬德軍防禦演練突擊的方法,採取在炮火射擊的配合下,步兵對防禦陣地進行了逐步攻擊、向前推進的協調作戰,還練習了與航空兵的協同動作。

在武器裝備方面,輕機槍、槍榴彈筒等新式武器已裝備到了團、旅、師。總之,協約國軍隊為保證戰役的成功,在突破地帶對德國形成絕對優勢,其步兵超過3.6倍,炮兵為1.7倍,航空兵將近2倍。

在進攻開始前半個月,協約國軍隊一切進攻準備就緒,任務按三個進攻階段作了嚴格劃分,規定了協同動作的嚴格體系。

法軍總司令霞飛在檢查了英、法軍的戰役準備後,充滿了信心,他認為,憑藉這樣的兵力兵器,部隊一定能一舉突破德軍的防禦陣地,順利完成整個戰役任務。

雙方都懷著緊張的心情等待著那一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