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再生之科技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三十章 PC生產批文(上)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三十章 PC生產批文(上)

10月8日,經過與國家相關部門、科研院所的陸續商談後,一份由無限網路企業起草的,提出不必等國際inter連線、先建設國內inter網路的提議,以及建設中國公用計算機網際網路(china)和教育科研網(cer)的方案,提交至了國務院進行討論稽核……

在此同時,關於從國防科技大學採購銀河-i巨型計算機的事情,也得到了相關部門和國防科技大學校領導的批准。不過因為其製造速度的原因(這種計算機畢竟不能批量生產),首先要滿足國家和軍方的需要,所以在採購數量有些變化,那就是不能一次性的提供5臺給無限網路企業,而是現在只能先提供2臺給無限網路企業,從明年開始隨後的3年之內,以1年1臺的速度供應。

考慮到網際網路的建設和應用也是逐步發展的,張少傑便同意了這個方案,於是無限網路企業和國防科技大學簽訂了書面協議。當然這必須得在無限網路企業建設中國網際網路的方案,獲得國務院批准之後才正式生效。而購買的價格,每臺是400萬人民幣,首批的2臺只需付1臺的價格,而另1臺的費用,則是用無限網路企業為國防科技大學建設校園網的費用相抵消。

一旦國家正式批准無限網路企業建設中國網際網路後,先期購買的那2臺銀河-i巨型計算機,就作為中國公用計算機網際網路(china)和教育科研網(cer)的網際網路根伺服器使用。

網際網路根伺服器,又稱域名根伺服器。域名系統是整個網際網路穩定執行的基礎,域名根伺服器是整個域名體系的最基礎的支撐點,主要用於儲存和管理網際網路主目錄、儲存和解析域名,直接關係到網際網路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由於現階段技術上的限制(主要是ipv4網絡系統及其伺服器的限制,後來直到九十年代後期才開始發展起ipv6網絡系統及其伺服器,不過直到2005年也都還沒有過渡完成),使得全球inter網只能擁有13個網際網路域名根伺服器,其中:美國10個(1個主根和9個輔根)、歐洲2個(位於英國和瑞典)、亞洲1個(位於日本)。當然這13個網際網路根伺服器,並不就是指13臺計算機而已,而是每個根伺服器都是由幾臺甚至十幾臺巨型計算機超級電腦組成的。

由於歷史原因,中國一直沒有inter網的域名根伺服器,國內域名伺服器首次解析某個域名時需連線國外的域名根伺服器獲得頂級索引。而二十一世紀,我國網際網路發展十分迅猛。隨著使用者規模的不斷增大以及應用水平的提高,我國境內的域名伺服器發向國外域名根伺服器的請求越來越多,既耗用大量的國際網絡帶寬資源,又影響使用者的網路訪問速度,也使得我國網際網路存在安全隱患。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經過多方的調解和出讓了很多利益,直到2004年,才在我國設定了域名根伺服器j的映象伺服器,和et伺服器的映象伺服器,提高了我國使用者的網路訪問速度,增強了我國網際網路的網路安全係數,提高了我國網際網路的網路效能。但這畢竟只是域名根伺服器的映象伺服器,並不是真正的域名根伺服器,所以差距還是很大。

對於這一點,張少傑是無比痛恨的,既然來到了這個時空接觸到了網際網路,他就下定決心要讓這個歷史改變,中國人必須擁有自己的域名根伺服器。

在1987年的時候,全球inter網13個網際網路域名根伺服器分佈狀況是:美國11個(1個主根和10個輔根)、歐洲2個(位於英國和瑞典)。也就是說亞洲還沒有域名根伺服器,美國並沒有在日本設立,日本是到九十年代中期才設立的1個域名根伺服器。

張少傑的打算中,就是儘快發展起中國網際網路,和網際網路發展程序和應用水平,以及無限網路企業在國際網路業界的技術水平等方面。為的是搶在小日本前面,實現那1臺未來的inter網亞洲域名根伺服器,設立在中國,爭取中國在inter網際網路中的利益。

對於未來,張少傑還準備在國外發達國家之前,搶先研製公佈ipv6網絡系統及其伺服器(ipv6是1994年研發出來的),以爭取未來二十一世紀的inter網,中國的主動權和優勢。還有未來的 “ggg網格”技術,也是在多年之後張少傑的計劃當中。

不過就算張少傑沒有這個打算,無限網路企業要建立中國網際網路,也是要建立起域名根伺服器的。因為在中國網際網路還不能接入國際inter網時,中國網際網路要正常執行,就必須利用自己的根伺服器或者根伺服器的映象來解析域名,如.域名或者其它任何域名,這樣才能保障中國網際網路的正常執行(當然在沒有與國際連線的情況下,由美國控制的.和.域名就不行了)。

由於無限網路企業需要進行擴充,而以後陸續採購回來的那幾臺銀河-i巨型計算機,也是佔據極大的空間,所以在北京無限企業總部,無限科技大樓那六層總共一萬五千平米的面積空間陷入不夠使用了,需要再行尋找用地。

最後在中關村的無限科技大樓不遠的地方,找到了一個五層樓總共兩萬平米的大樓,算是解決了用地問題。無限網路企業和無限移動企業,這兩家互相關聯企業的北京總部辦公地點,以及各自的實驗室,正式從無限科技大樓搬遷入那個大樓,而那個大樓也被命名為:無限資訊大樓。

在一片忙碌中,張少傑得到了一個天大的好消息,那就是關於486 cpu晶片及其生產技術、與486 cpu晶片配套的芯片組和匯流排技術、486電腦的整套硬體系統的研製,已經取得了關鍵性進展,進入到了研發的後期階段。

這個好消息,讓張少傑著實高興了兩天,不過接下來他又不得不開始考慮一些事情,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pc電腦生產批文的問題。

在歷史中,我們國家生產計算機包括pc電腦,是要獲得國家相關部門批准的,必須具有生產批文才能生產pc電腦,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994年國家開放計算機生產權為止。而1990年之前,中國大陸只有唯一的一家公司有生產pc電腦的資格,那就是中國計算機發展公司(長城電腦公司)。而它之所以能獲得pc電腦生產批文,是因為其公司領導階層,就是原電子工業部計算機管理局的領導們,在電子工業部的支援下才獲得許可的。

無限科技企業要生產486電腦,哪怕只是其中的cpu和主機板等關鍵配件,也都需要獲得pc電腦生產批文的。所以無限科技企業,必須在486電腦研發出來之前,先解決這個問題才行。

而且這也不光光是要解決無限科技一家企業的事情,推出486 cpu晶片和主板芯片組等產品後,總要找中下游電腦配件和電腦成品廠商支援而合作銷售吧?就像intel公司推出cpu晶片和主板芯片組,而華碩、微型等公司生產主機板配件,ibm、paq、hp、dell等公司生產銷售成品電腦一樣。

不可能自己獨自生產cpu,自己獨自生產芯片組,自己獨自生產主機板,再自己獨自生產電腦自己銷售。雖然可以自己生產一部分,但絕對不會全部都由自己獨自生產的。這樣的公司有倒是有,比如蘋果公司就差不多,但你看他最後鬥的過intel和支援intel公司的廣大廠商麼?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完全自己一個公司,是不可能和所有人鬥的,畢竟人多力量大,更何況是公司多呢。pc電腦,講究的就是相容,講究的就是開放標準,講究的就是眾多企業的支援,將就的就是如同流水線一般一條龍的廠商體系。只有大家都有錢賺了,市場和業績才能做大。

所以無限科技要推出486晶片了,就必須得找到合作支援的中下游廠商。在國外,有現成的電腦廠商,如ibm、paq、hp、dell等等,找他們合作就可行。但國內呢?國內現在就一家中國計算機發展公司(長城電腦公司),而且只有他有生產pc電腦的權利,這樣怎麼行?

懂計算機行業的人都知道,對於上游廠商來說,中下游廠商絕對不能形成壟斷,這樣會上游廠商反過來就會受中下游廠商控制的。還拿intel來做比方,如果世界上只有ibm一家公司生產pc電腦,也只有ibm有權利生產的話,那ibm公司不是反過來可以控制intel公司了麼,甚至不用intel的cpu而自己生產cpu,ibm公司又不是沒有這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