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唐從挽救長孫皇后開始最新章節列表 > 0372 道儒結盟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0372 道儒結盟

這麼重要的談判自然不能只透過中間人來交流,李淳風的作用不過是給雙方做溝通。

等雙方都覺得條件差不多,可以進入實質性談判的時候,才是王對王碰面的時候。

孔穎達那邊聽到陳景恪的條件竟然是讓格物學加入學政體系,都大為吃驚。

不是這個條件太高了,而是太低了,低到了相當於是沒有條件。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格物這個詞出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格物致知,是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概念,乃儒家專門研究“物之理”的學科,三綱八目中“八目”之基石。

雖然陳景恪的格物學和儒家的格物不是一種東西——至少不完全相同,可他把這門學科命名為格物,首先就是對儒家的尊重和認可。

把這門學科列入學政體系,對儒家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反而是道家,並不能從這件事情中獲得多少好處。

雖然格物學源於紫霄觀,源於陳景恪,可真的和道教沒啥關係……嗯,如果煉丹也算格物的話,那還是有點關係的。

而且孔穎達作為國子監祭酒,對朝廷的動向瞭解更多。

他可是知道皇后用內帑的錢,在渭水河邊修建了一座大型書院。很多建築材料,直接就是從永安宮的建築工地上搬過去的。

這座書院就是給陳景恪那個格物研究班使用的。

也就是說,格物學很快就會和紫霄觀分家,到時候道教就更難從中獲得什麼直接的好處了。

不論從哪方面來說,還是儒家獲得的好處更大。

所以在聽說陳景恪的條件之後,孔穎達非常的驚訝,然後就是將信將疑。

從李淳風那裡再三確認才敢相信這是真的。

然後他馬上就找到自己的盟友,儒家的其他大儒,一通商量之後大家一致決定,答應下來。

這要是不答應,恐怕儒家的先賢會從棺材裡跳出來扇他們耳光。

然後眾人就一致推舉讓孔穎達去和陳景恪談判,最好能直接見到孫思邈。

孔穎達也同樣很興奮,他一生都在致力於復興祖學。

只是道佛兩家強大,又有士族壟斷了學問的註釋權,他本以為自己這輩子都沒機會了。

哪知這幾年風雲變幻,先是紫霄觀搞出了印刷術,朝廷註釋版的九經大規模發行天下,有了一定的基礎。

然後學政體系、科舉體系的建立,更是幫助他把經典的註釋權進一步掌握在自己手裡。

可以說他一輩子的追求完成了大辦,至於復興儒家……雖然儒家是老三,可畢竟也是唯三的顯學,沒什麼好復興的。

但沒想到就在他準備安享晚年的時候,天上又掉餡餅了。

道家向佛教發起了全面進攻,他們這個不爭不搶的老三頓時就成了最終的力量,雙方都在拉攏。

尤其是道教,更是開出了讓他們無法拒絕的條件。

禮部。

以前的禮部就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六部裡面最不重要的就是它了。

可誰讓皇帝把科舉劃歸禮部管理了呢,讓它一躍成為了僅次於吏部的實權部門。

掌握了禮部,不只是掌握禮法那麼簡單,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一條穩定的做官渠道。

儒家要是真的能把禮部抓在手裡,那真的離復興不遠了。

不說超過道教,起碼能把佛教壓的死死的。

至於為什麼道教能決定禮部的歸宿,而佛教不行。

原因很簡單,佛教的影響力是透過信徒來實現的。

道教則不然,他們能透過孫思邈、陳景恪等人直接影響皇帝。

且道教背後還有道家在支援,而道家可是有很多人直接在朝堂為官的。

他們一起努力,是有能力把孔穎達推上禮部尚書的位置的。

而備受打擊的佛教,則沒有這個能力。

得到了同道們授權,孔穎達就開始行動起來。

先是派人去紫霄觀送了拜帖,說想在某天來拜訪醫聖和陳真人,希望能得到允許。

陳景恪拿到拜帖馬上去見了孫思邈。

孫思邈雖然不管道教的事情,可孔穎達本身就是大儒,且年齡也不小了……嗯,也就比他小了兩輩不到四十歲而已。

所以他還是決定去見一見。

不為了道教的事情,單純是去見孔穎達這個人。

得到回覆孔穎達也很高興,好好準備了一番,在約定當天前往紫霄觀。

陳景恪親自到到門口迎接:“孔學士來訪,讓鄙觀蓬蓽生輝。”

孔穎達失笑道:“過了過了,有醫聖他老人家在,我孔衝遠還沒那麼大面子。”

陳景恪也笑道:“那對我來說確實如此啊……您老請。”

其實兩人之前就認識,學政體系和科舉體系都是陳景恪提出來的,而孔穎達則是這兩個計劃的直接參與人。

尤其是學政體系,更是他一手籌備組建。

其間沒少找陳景恪來取經,所以兩人不只是認識還相當的熟悉。

進入觀內一路來到後院主事大廳,孫思邈則在大廳門口迎接。

即便如此也讓孔穎達受寵若驚,老遠就鞠躬行禮,態度那叫一個虔誠恭敬。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哎呀,老神仙你這是……真是折煞我也。”

孫思邈笑道:“孔學士乃天下名士,我自當親迎。”

孔穎達連忙道:“如果老神仙不棄,稱呼我一聲衝遠即可,在您面前實在不敢當學士之稱。”

孫思邈道:“那好,我就託大叫你一聲衝遠吧。衝遠,我們去裡面談。”

孔穎達乖巧的像是個六十五歲的孩子一般,跟在孫思邈後面走進會客廳。

雙方分主賓落座,開始閒聊起來。

是真的閒聊,講的都是當年的事情,順便吹捧一下當今盛世什麼的,然後就是講一講兒孫之事。

孔穎達羨慕的道:“老神仙好福氣呀,有陳真人這樣才華出眾的傳人,又有武娘子這般聰慧的兒媳。”

孫思邈笑道:“衝遠過謙了,你家三為郎君素有才名,天下誰人不知。”

陳景恪也說道:“其他兩位兄長我未見過不敢說,但我和志約兄時常見面,著實學問深厚,我罪魁不如也。”

他倒不是故意誇,而是真的和孔志約認識。

孔志約是弘文館學士,且精通醫術,儒家學問也非常深厚。

格物班的另外一位老師呂才也是弘文館學士,兩人是同僚。

加上陳景恪經常去那裡找書看,竟有呂才介紹就認識了,關係還相當不錯。

孔穎達道:“志約也和我說過,他跟著你學到了許多東西。要不是人在官場身不由己,他都想來紫霄觀拜師學藝了。”

陳景恪道:“欸,話可不能這麼說。做學問不就是為了上報朝廷,下安黎民嗎,志約兄已經走在這條大道之上了。”

孔穎達那叫一個開心,其實他對自己的三個兒子都非常滿意。

長子孔志玄深得他的真傳,對儒學造詣很高。關鍵他還不是那種腐儒,為人處世都是上上之選。

次子孔志約,學問上略有欠缺但精通醫術,綜合起來也是一位出類拔萃的人才。幼子孔志亮雖然差一些,但也比一般人要強的多。

擁有共同話題,雙方聊的可以說非常愉快,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們是老朋友敘舊呢。

過了許久雙方才終於把話題扯到了正題上。

孔穎達歉意的道:“此來非為我一人,乃是為儒家之昌盛,多有得罪之處還望老神仙勿怪。”

孫思邈理解的道:“無妨,公是公,私是私。莫要讓公事傷了你我兩家的感情。且我已久不問俗事,此事你與景恪商議即可。”

孔穎達道:“有老神仙此言足以。”

然後他才看向陳景恪,正色道:“李道長言,若我儒家支援道教,你們會助我們掌握禮部,不知是否真人之意?”

陳景恪點頭道:“確實是我的意思,但我們只會助你登上禮部尚書之位,能坐多久就是你們的事情了。”

孔穎達沉吟一番道:“好,但你們不能出爾反爾,事後反悔。”

陳景恪笑道:“孔學士多慮了,即便有你們相助,佛道之爭也不是短期能結束的。我們自不會背信棄義,自掘墳墓。”

孔穎達自然也懂這個道理,也沒有再多說,而是道:“除了支援老子化胡經和格物學入學政,不知真人可還有其他條件?”

陳景恪說道:“二十年內,格物學的教材必須有我親自指定。儒家不得插手,不得對格物學的傳播設定任何障礙。”

“若有儒家大儒攻擊格物學,你們必須要儘快作出處理,給我們一個交待。”

孔穎達深思了一番,發現並沒有什麼陷阱才說道:“好,這一點我答應了,還有什麼條件嗎?”

陳景恪心中暗喜,其實這一條才是最精髓的。

就怕儒家眾口一詞貶低格物,現在有了孔穎達的許諾就不用害怕這種情況出現了。

日後真有儒家的人攻擊格物,自然會有儒家的人出面解決,如果雙方發生爭辯展開辯法就更好了。

有句話叫理不辨不明,雙方的嘴仗打的越厲害,世人對格物的認識就越深刻。

可惜,礙於時代限制,孔穎達並不明白這一點。

在你情我願之下,雙方很快就達成了協議。

緊接著陳景恪說出了自己的計劃:“諸位大儒先寫文章支援老子化胡經,發表在望月談之上。”

“然後我道家就會在朝堂之上聲援你接任禮部尚書一職。”

“隨後我會找機會向聖人建言,讓格物學入學政,到時你們再支援……”

孔穎達也同意了這個建議,至此道儒兩家結盟終於達成。

而對此一無所知的佛教,還不知道他們即將面臨的是什麼。

……

不過就在儒道聯盟之際,一個訊息傳出,刺殺太子的是太原王氏。

這個訊息一出天下震驚。

很多人都在懷疑這件事情的真假,誰都知道現在朝廷勢大,士族整體都服軟了,太原王氏怎麼可能會冒天下之大不韙行刺太子?

他們不想活了嗎?

可更令大家震驚的是,朝廷直接下令駐紮在太原一帶的邊軍出動,包圍了王氏祖地。

然後進行了篩網式清查,凡是三代以內的血親全部逮捕。

至於三代以外的,這個年代只有夷三族,超過三代就不能殺了。

強行解釋的話,誅三族還有那麼一丟丟道理。畢竟你享受了家族帶來的好處,就要承擔敗亡的後果。

超過三族親情就比較澹薄了,有些高坐廟堂之上,有些在大街上討飯。

坐在高堂之上的人犯了罪,把沒有享受過任何好處的乞丐給殺了,說不通啊。

而且這裡的夷三族指的也僅僅是父三族,和母親家族、妻子家族、女婿之類的沒什麼關係。

不像是後世,連誅九族都拿出來的。

當然了,古代刑罰裡的誅九族指的是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合稱九族。

但同樣,誅九族殺的其實也只是三代內的血親,超過三代的同樣不殺。

超過三族牽連的,歷史上只有一個人,方孝孺。

即夷十族又何妨。

十族已經不再是一個具體的數字,而是一個虛數概念,泛指所有和他有關係的人,包括朋友師生。

簡單點說,凡是和他有關係的都要殺。所以他一句話導致八百多人被殺,流放者數千人。

他輕飄飄的一句話成全了自己千古忠名,但又置那些從未受過他一絲恩惠的窮親戚於何地?

太原王氏縱使是五姓七望之一,三族親卷也只有幾百人。

之所以如此勞師動眾派邊軍來抓人,主要是害怕盧氏利用自己在當地的威望扇動民變。

五姓七望去其一,天下震動。

和太原王氏有關係的人都惶惶不可終日,皇帝會不會大肆株連?

然後天下人都在等,等著士族的反擊。

可是再次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以往在面對皇權表現的同氣連枝的士族全部沉默了。

這下所有人都有些摸不著頭腦了,到底怎麼回事兒?太原王氏都被滅了,山東化士族居然沒有任何動作?他們就這樣忍了?

他們就不懂唇亡齒寒的道理?還是說有更深更大的計劃要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