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修真 > 武俠升維最新章節列表 > 第351章 掄才大典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351章 掄才大典

童德榮回了孔廟,行事與以前大相徑庭。

他不失禮貌地淡笑著推離了那些湊上來要和他辯論的士人,一頭扎進了房間閉門謝客。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他三天三夜沒有出過房門,就連飲食都是明兵送進去的。

三日後,在士人們越發感覺蹊蹺時,他紅著眼睛精神抖擻地出了房門。

有人注意到,他首先喚過了一名明兵,遞過一卷紙面色鄭重地在交待著什麼。

接下來,他走向了大殿。

好奇的人遂跟了上去,看他究竟要做什麼。

童德榮來到大殿外,親自把著鍾捶,敲響了大鐘。

“哦”尾隨的人們清楚了,他這是在召集人群,好似要宣佈什麼。

一刻鍾後,除了出外遊山玩水的士人外,留下的人都集中到了主殿之外廣場上。

童德榮看著下面摩肩接踵計程車人們,意氣風發地一笑,咳嗽兩聲清了清喉嚨,再運起自身那點可憐的內功聚於喉部,聲震全場。

“奉明教軍機處令,擬於本月十八日召開掄才大典,經考試合格後可入明教人才後備班。”

廣場上立刻響起了一陣“嗡嗡”聲。

此時的士子並不都是死讀書的弱雞,還是有人會武功的。於是也有人聲震全場,問道:“那不還是科舉嗎?”

士人們紛紛點頭。

他們中間有參加過今年三月元廷科舉的,也有沒參加過的。沒參加過的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可能不想為蒙人效力;二個是他們不是“德才兼備”的人,出身不好或者錢沒到位,總之沒有人推薦,亦就沒有科舉的資格。

但是甭管參沒參加過的,都知道科舉會考什麼。

元廷科舉對漢人、南人分三場。

第一場明經、經義二問,不出四書五經。

第二場古賦、詔、誥、章、表各一道。

第三場策,經史時務內出題。

三場均過後,才有資格選官。

所以人群們討論來討論去,都認為只要明教想做正統,必不出此類窠臼。

童德榮等他們吵鬧了一會兒後,才著頜下短鬚繼續聲壓全場:“不是科舉,我們明教是公務員資格考試!”

“切,以為換個名字就不是科舉啦?還不是考以前那一套!”有人跳出來唱反調。

童德榮微微一笑,再次了把鬍子,說道:“這卻是不同。我們只考兩類題,申論和行測。”

“何為申論、行測?”士人們重視了起來。

童德榮解釋道:“很簡單。申論就是我們給定一部分內容由你們進行分析,提出見解,並加以論證。行測就更簡單了,考考大家在生活、讀書和處事中透過積累而形成的能力。具體的解讀,我已令屬下張貼於大門牆側,你們可以去看看。”

能到這裡來的大部分人還是想有所作為的,因而童德榮話音一落,廣場上的人跑了一大半。

僅有幾十人悠哉悠哉,不慌不忙地往外踱步。

童德榮深深看了他們幾眼,力爭把他們全記住、重點關注。這些人裡面要不就是胸有成竹,是個大材;要不就是裝瀟灑其實是個草包。

不多時,文廟大門一側已圍得是人山人海,不僅士子們看,路人們也被吸引了過來。

不停有人拉著身邊人問:“怎麼啦?出了什麼事兒?”

“你不知道自己看嗎?”

“不識字,你給講講。”

“我也不識字!”

“噗嗤,不識字你倆擠個蛋。讓讓,本公子進去看看。”一個白衣公子嘲笑著擠了進去。

“我幹他老木,真想打死他。”

“別別,你沒看這裡好多都是戴頭巾的嗎?我們惹不起。”

……

佈告並不長,眾多士子只瞧一遍就明白了上面的意思。果真和那不學無術的童章京說的一樣,很簡單嘛。

士子們逐漸散去,留下一頭霧水的吃瓜群眾們。

終有人拉下麵皮求懇士子問明了原因。

哦,原來如此。吃瓜群眾們恍然大悟,原來真和我們沒什麼關係,是明教在開科取士。

吃瓜群眾們雖然不懂那些什麼論啊測的,但是他們腦裡都有一個樸素的想法,只有朝廷才會開科取士!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要改朝換代了,自己人明教要坐了江山!我們成了新朝的人。

身份的轉變,讓吃瓜群眾們放下了擔心,挺起了胸膛。他們此前還時時擔心,明教會不會撈了一把就走,不再管當地人的死活?

如今可好,我們都成了新朝治下子民,哪有自家的皇帝不管自家人的呢?

這個訊息如旋風一般傳遍了全城,再以超音速向各地擴散。

看完佈告的士子們也放了心,見考試這麼簡單,連四書五經都不考了,遂各自呼朋喚友,趁著還有兩天時間一起去尋幽訪勝,培養感情。

在他們看來,明教這就是在走過場,以他們現在缺人的程度,恐怕這一千多人都會留下來。那麼大家以後都是同事,提前結交,先結個善緣總不會錯。

兩日後,明教“公務員資格考試”如期在孔廟舉行。

一臉輕鬆準備走過場的士子們開啟試卷,齊齊傻眼。

只見第一道行測題是:某甲和某乙交流近斯各自的活動,某甲說:“我外出遊玩,外出七天。這七天的日期數之和是九十八,請問,我是某日出去的?

再看下面:把五棵高矮不同的小樹種於花園一側,正中間種最高的,兩邊都由高到矮種植,共有幾種不同的種法?

此類題幾十道,全部人頭皮發麻。有人扔掉他們,看另一張卷子上的申論,心想申論同策論差不多,這總可以答上了吧!

一眼之下,他們不約而同的揉眼睛,生怕自己看錯了,但抬頭左右看看都在揉眼睛,他們心情頓時墜入谷底。

有人滿頭大汗的再次讀題:“建設法治國家”。

《書.武城》:“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治天下。”

《戰國策.齊策五》:“當是時,秦王垂拱授西河之外,而不德魏王。”

《文選》卷四七王褒(子淵)《聖主得賢臣頌》:“雍雍垂拱,永永萬年。”

從此三條古語中分析,帝王是放權於下依法而治好,還是出口成憲一人而掌天下權柄好?請說明其中的利與弊?帝王有賢有不肖,能否修法限制帝王的權力,請予以證明此事的可能性。

全場人面色煞白,明教軍機處想幹什麼?

哪怕詩書人心裡都這樣想,你也不能直接寫出來問出來啊!

這可怎麼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