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高武三國:我大哥是劉備最新章節列表 > 132 群雄逐鹿,公孫崛起(日萬求月票~)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132 群雄逐鹿,公孫崛起(日萬求月票~)

就在李風前往潁川的時候,公孫瓚也迎來令他崛起的契機。

十一月,黃巾軍首領管亥經過數年發展,重新在青州集結出三十萬人,浩浩蕩蕩進入泰山郡,以圖劫掠。泰山太守應劭親率文武與管亥數次交鋒,前後斬首數千級,繳獲老弱婦幼萬餘人,輜重金銀二千兩。

黃巾軍數戰不利,管亥率眾退出泰山郡,轉攻樂陵,欲借道平原郡與盤踞在八百裡太行山內的百萬黑山軍會合。

樂陵郡和平原郡都是公孫瓚的地盤。

聞知此訊,公孫瓚率步騎兩萬人,在黃河北岸迎頭痛擊,大破青州黃巾軍,斬首三萬餘,

黃巾軍丟棄輜重,想渡過黃河撤還青州。

可是,已經殺瘋了公孫瓚哪裡會放走這個揚名立萬的機會?等黃巾渡河過到一半時,公孫瓚率軍出擊,再次大敗黃巾軍,俘虜十萬餘人,死者數萬,黃河水都被鮮血染成了紅色,

此戰公孫瓚繳獲車輛、甲胃和財物無數。管亥僅率萬餘人,狼狽逃回青州。

公孫瓚由此威名大震,聲威遠播。

隨後,公孫瓚攜大破黃巾之威,兵逼冀西九郡,諸郡縣懾其強武,紛紛叛離袁紹,歸附於他。

袁紹非常驚恐,授於公孫瓚堂弟公孫範為渤海太守印鑑,派他到南皮遊說公孫瓚,想與公孫瓚息兵止戰,共謀發展。

但公孫範一到渤海,便帶著軍隊協助公孫瓚攻破青州和兗州北部殘餘黃巾軍,取其青壯成軍,並佔據當地,兵勢日益強盛。

公孫瓚遂任命嚴綱為冀州牧,田楷為青州牧,單經為兗州牧,並將冀州治內郡縣官員全部換成了自己人。

至此,幽州武人公孫瓚,以庶子的出身一路玩命,終於成長為中原地面上最能打的諸侯。

地盤橫跨三洲,治下人口兩百多萬,兵馬二十餘萬,其中五萬是精銳騎兵;甚至連騎兵中的精銳白馬義從,也已經發展到萬餘人。

此時距離第二次諸侯討董結束還不到半年,時間剛剛步入初平二年(191年)。

轟轟烈烈的二次諸侯討董以朝廷西遷,放棄了對關東地區的控制權而結束,關東地區自此陷入分崩離析的亂局之中。

當看到身為皇室宗親的劉備都參加會盟的時候,各路諸侯都意識到,漢室這面旗幟是扶不起來了,要想在亂世中生存下去並逐鹿中原,唯有發展自己的勢力。

諸侯討董剛結束時,袁紹雖名望滿天下,但其實實力縮小的不值一提,他只是靠著袁家巨大的名望才得到了四個軍師類大才的投奔,但在亂世爭雄,光有聲望是不夠的,還必須有足夠的實力。

於是討董還沒結束,袁紹就聽從了謀士逢紀的建議,把目光瞄準冀州。

逢紀給袁紹的建議是'“夫舉大事,非據一州,無以自立;若據冀州,北和劉備,南圖天下,則霸業可成也!”

當時的冀州牧韓馥雖然是個沒主見的人,卻敏銳的察覺到袁紹有圖謀他冀州的企圖,所以一直對袁紹防範甚嚴。討董還沒結束,就把撥給袁紹的5000兵馬要了會來。

等討董一結束,乾脆將袁紹阻擋在冀州之外,令其不能迴轉渤海(袁紹之前是渤海太守,渤海太守印鑑在其手中)。

袁紹在眾謀士的建議下,暗中聯結公孫瓚南下進攻韓馥,同時派人去勸說恐嚇韓馥,意圖令其將冀州相讓。

韓馥聽了袁紹派來的說客一番威逼利誘,很快就有了''讓賢''的念頭。期間雖有謀士沮授''袁紹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股掌之間,絕其哺乳,立可餓殺''的精闢建議,奈何韓馥還是將冀州牧的職位拱手讓給了袁紹。

袁紹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冀州,實力一飛沖天,事業也迎來了向上期。

但是,還沒來得及高興多久,公孫瓚就崛起了。

由於公孫瓚麾下的士卒有相當一部分是常年在邊境對烏桓作戰眾歷練出來百戰精銳,而袁紹麾下的士兵只是繼承韓馥得來,都是些沒經歷過什麼戰事的新兵,只有韓馥的叛將。也就是袁紹現在的聯盟麴義,麾下有一支八百人的先登死士,曉習羌鬥,兵皆驍銳。

在袁紹相約公孫瓚共分冀州之前,麴義就已經先一步與韓馥翻臉,佔據郡縣,擁兵自重。

韓馥屢戰麴義,不能勝,又聞公孫瓚將南侵,內外交困之下,便將冀州這個爛攤子讓給了袁紹。

袁紹受讓冀州後,境內一度呈現出三足鼎立的局面——公孫瓚佔據冀州東部,麴義佔據冀州南部,袁紹統領冀州中西部。

不過,袁紹很快便說服了麴義站在自己這一邊,共同對抗公孫瓚。

面對來勢洶洶,手握二十萬兵馬的公孫瓚,袁紹對僅有800人的先登死士根本不報什麼希望。

再加上自己的八大謀士的軍師技都是以“免技能傷害”為主,並沒有能抵抗騎兵衝臉的軍師技;袁紹只好盡力向公孫瓚求和,避免發生戰爭。

袁紹覺得自己根本打不過公孫瓚。

何況還不知道幽州牧劉備有沒有在給公孫瓚撐腰。

公孫瓚也是這麼認為的。

於是,面對袁紹的服軟,公孫瓚日益囂張,不斷派兵進逼冀西九郡,武力搶佔地盤,擠壓袁紹的生存空間。

袁紹對此並沒有太多辦法,只能逐步後撤,避免與公孫瓚開啟大規模戰事。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好在,公孫瓚並不是只盯著冀州一處地盤下手,在進逼冀州的同時,又令部將向東佔據青州全境,向南攻略兗州,兵鋒直逼東郡。

三線出擊!

這讓袁紹大松一口氣。

袁紹一邊加強訓練士卒,整頓軍備,一邊派辛毗出使兗州,聯絡東郡太守曹操共擊公孫瓚;另一邊派荀諶

出使涿郡,探聽幽州牧劉備的口風,看看劉備到底會不會插手冀州之爭。

如果劉備不插手冀州之爭,那他袁紹說不得要與公孫瓚一戰了。

因為他已經退無可退,再退就要退出冀州了。

如果劉備有意插手冀州之爭……那也要儘量說服劉備保持中立。

無論付出任何代價!

冀州可是他袁紹憑本事忽悠來的,絕不能拱手讓給公孫瓚。

……

涿郡,州牧府。

眾文武分列左右,劉備高坐主位,看著筆直立在堂下的冀州來使,澹澹問道:“如果先生此來是為袁氏做說客,勸我保持中立的話,那便不必開口了。”

荀諶拱了拱手,認真的說道:“在下此來並非為袁氏做說客,而是為明公一世英名而來。”

“哦?似我這等織蓆販履之輩,竟也有英名?”

荀諶大聲說道:“自是有的!正所謂英雄不問出處,昔日高祖皇帝也不過是汜水一亭長,光武帝不過是南陽一牧童,明公萬不可妄自菲薄啊。”

“現今群雄並起,社稷傾覆,天下離亂,百姓倒懸,以在下觀之,非明公不可濟世!”

“承蒙先生高看,備愧不敢當,愧不敢當啊…”

劉備笑呵呵看著荀諶,“既然先生都認為我可濟世,那為何卻投奔了袁氏呢?想來,先生應是更看好袁氏,而非我劉備啊。”

“明公有所不知,那公孫瓚乃是一個寡德殘暴之人,歷來不遵王法,恃武逞兇邊地,縱容士卒殺吏害民,劫掠大族,民怨沸騰!今又為一己之私,蓄意挑起爭端,置冀州數百萬百姓於水火之中,明公與此人為友,著實令天下向投之士寒心啊,非我等不投明公,而是明公已經做出了選擇,放棄了我等!”

荀諶傲然環顧眾人,繼續對劉備說道:“明公座下諸公,多為四海飄零之士,幾無大族子弟,這難道還不能說明什麼嗎?”

這話倒是事實。

在這個時代,如果沒有世家的支援,那便算不得真正的豪強,稱霸天下的阻力也會非常之大。

時至今日,劉備已經貴為幽州牧,坐擁北方一半天下,可世家大族子弟來投者卻是寥寥。

劉備一度以為是自己待遇開得不夠好,連連給治下官員升職漲薪,分配府邸,另外還安排丫鬟僕從,把所有能給的待遇都拉到了頂。

但是依舊收效甚微。

現在聽荀諶這麼說,似乎原因是出在和公孫瓚交好上?

劉備忽然問道:“誠如先生所言,該如何做才能讓世家大族子弟投奔我呢?”

“這個問題,明公何不問一問在座諸公呢?”

劉備一愣,起身環顧堂上眾文武,“諸公算得上是幽州最為聰明的一批人了,你們可有什麼辦法?”

堂上眾文武默默看著劉備,誰都沒有率先開口,氣氛一下子安靜下來,就這樣過了許久,眾人才齊齊拱手道:“明公,我等無法。”

其實他們也不是沒有辦法,而是不想說。

他們大多出身寒門,或為江湖遊俠,好不容易才在劉備帳下謀得一席之地,如果再幫劉備引進大量世家子弟,那豈不是在砸自己的飯碗?

其實只要看一看幽州牧麾下各個佔據主要職務的人才出身,就知道為何世家大族看不上劉備了。

徐庶、關羽、張飛、李風、太史慈、趙雲、黃忠、簡雍等全部出身寒微,其中甚至還有兩個殺人犯。

留守在遼東五郡的邴原,管寧、王烈、卑衍、倫直、劉政、涼茂、公孫昭等太守或郡丞,要麼是寒門隱士,要麼商賈出身。

遍觀劉備麾下眾文武,唯一出身於世家豪族的竟然只有老丈人甄逸。

整個勢力的成員屬性決定了,世家大族大多都不屑與一些江湖遊俠為伍,不屑於和寒門子弟共事。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尤其是這個等級制度如此固化的時代。你再有才華,官位再高,世家大族只要說一句“**村夫”,就可以讓你瞬間顏面無存,原地爆炸。

劉備無奈的搖著頭,這個問題還真沒辦法改進,他正是靠著一幫窮兄弟起家的,這些人就是他的倚仗。

也許荀諶說得對,既然他選擇了倚仗寒門子弟和遊俠,那就得承受不被世家大族認可的後果。

見劉備似有所悟,荀諶有些自得的說:“現在有一個機會,可以讓明公與世家拉近關係,獲得世家子弟的投效,進而在他們的幫助下,掃清亂世,重現高祖、光武二帝之偉業。”

劉備抬手示意眾文武退下,等到堂上關張趙黃和徐庶,這才對荀諶說道:“願聽先生指教。”

“明公只須與公孫瓚劃清界限,便可表明立場,以收天下人望。”

“倘明公仍與公孫瓚結盟,不但會大失人望,待那公孫瓚坐擁冀青兗並四洲之時,便是明公孤窮之日啊。”

“若明公願意保持中立的話,我主袁紹平定冀州之後,願割讓中山、河間二郡國,以表酬謝。”

劉備默然看向徐庶,見後者微微點頭,這才擺手笑道:“先生難道不知道公孫伯圭是我的至交好友嗎?”

荀諶臉上一熱,“再加一個常山郡!”

劉備沒有表態同不同意,而是轉而問道:“遼東前些日子抓住了一批意圖行刺我四弟的刺客,刺客手臂上都刺了個“荀”字,不知先生認識這些人嗎?”

“誣陷!這是誣陷!”

荀諶還是第一次聽聞此事,當即大驚失色,連忙拱手辯解道:“我荀家絕不會做出這樣的事,定是有人栽贓陷害,請明公明察!”

劉備摸了摸鼻子,沒有表態。

“且不說李四將軍對我荀家有救命之恩,縱是無恩,我荀家也做不出此等傷人之舉,我荀家與四將軍並無利害關係啊。”

荀諶急忙解釋著。

劉備眯著眼望著他,“既如此,那先生可知是何人誣陷你荀家嗎?”

“不,不知道…”

荀諶蹙眉思索了一會,確實想不到幕後之人是何方神聖。乾脆垂下腦袋,一言不發。

堂上氣氛忽然沉寂了下來。

就在這個時候,有近侍稟告,公孫瓚的使者求見,劉備看著荀諶說道:“先生請回吧。”

荀諶拱手告退,走出不遠,便被急匆匆追過來的徐庶叫住,兩人點頭示意,執手寒暄。

徐庶認真的瞅著荀諶,笑道:“友若真是一張利嘴啊,此口可抵百萬兵馬!”

“哈哈哈…過獎過獎,元直別來無恙?”

荀諶連連擺手,笑吟吟看著他。

徐庶低聲說道:“我現名單福,友若萬萬不可將此事洩於外人知曉。”

“哦?我觀玄德公乃世之英雄,元直為何至今仍未坦誠相告?”

徐庶仰天嘆了口氣:“說來話長…一直也沒找到機會。”

荀諶一愣,用複雜的眼神的打量著徐庶,這傢伙難道還要往投他處?

算了,別人的事,我管那麼寬幹什麼,此行任務完成就好了。

“元直,那便告辭了。”

荀諶拱手作了個揖,轉身邁著方步走了。

一會以後。

密室之中。劉備與徐庶對列而坐,正在詢問後者,袁紹割讓三個郡的真實性。

不怪劉備不放心,因為袁紹有前科,之前袁紹便是用平分冀州的藉口騙了公孫瓚南下,最後食言而肥。

現在又來故技重施,屬實有點把天下人當傻子看了。

“假的!

徐庶談談的搖了搖頭,“空口許諾而已,做不得真。”

“主公且不管他真假,屆時若袁紹勝出,只管派人去索要三郡,彼若不給,則我理直氣壯揮軍南下,吞併冀州。”

劉備點頭,“那如果公孫伯圭勝出呢?”

“不可能!”

徐庶言之鑿鑿說道:“公孫伯圭不恤百姓,濫殺豪族,民心盡失,或可倚仗兵鋒之銳勝一時,絕不能勝一世。”

劉備訝然,“元直為何如此篤定公孫伯圭會敗?”

徐庶不答反問:“主公可知公孫伯圭所倚仗的精兵來自何處?”

劉備脫口說道:“自然是常年累月與邊境胡人作戰磨礪而出。”

“不錯!這些精兵戰鬥力強悍,成材率卻極低,一但戰損便無法補充。”

“今袁紹所倚仗者乃是世家,其底蘊之深厚,縱敗十次,依然有一戰之力;而公孫瓚所倚仗者乃是精兵,只需敗一次就輸了,這就是底子厚和底子薄的區別……對了主公,這話四將軍之前沒說過吧?”

說著說著,徐庶忽然話音一轉,緊張的看著劉備。

坦白說,他被李風整出陰影來了。

劉備先是恍然,緊接著搖頭失笑,“沒有,這話從虎他不曾說過。”

徐庶狠狠松了口氣。

沒說過就好,總算在主公面前完整的顯了一次聖。

TM太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