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玄幻 > 玄幻三國:開局桃園四結義最新章節列表 > 177,天人四論之格物論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177,天人四論之格物論

更不要說司馬遷在《史記》中,在同自然科學有關的一些問題上,顯示了自己廣博學識和求實精神。

其《天官書》是中國現存的第一篇系統描述全天星官的著作。

《曆書》則表達了他關於曆法的主張。

《律書》、《河渠書》、《貨殖列傳》等則有關於音律學、水利、地理知識的記述。

而且他所開創的在史書中記錄科學技術史料的先例,為後世所遵循。

他的首創之功,不可湮沒。

陳元最後做了總結:“綜上所述,天人感應固然尤其道理,但並不完全對,因為如果按照這套理論實施下去,科學技術也沒有進步的必要了,科學技術不進步,我們社會還怎麼進步,原地踏步嗎?”

“諸位先生,你們以為呢?”

顧雍、戲志才、田豐和沮授以及劉備被陳元這一通直接給說暈了。

並非他們不聰明,學識不廣播,但是陳元這一套理論是前所未有的。

他們自然有點懵逼啊。

但是你要說陳元在胡說八道吧,那又不是,因為聽著還很有道理。

當然有道理了,這一套理論這就做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理論。

也不看看是誰提出來的。

戲志才率先反應過來,原因是戲志才與郭嘉比較像,有點離經叛道的感覺,對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的認同感沒有多深。

“天人感應若有疏漏,該以何論而當之?”

是啊,既然你覺得天人感應有問題,那麼應該以什麼理論來替代它呢?

要知道天人感應可是朝廷統治天下的根由之一,你既然要推翻它,就必須找一個能夠說服天下人的理論來代替它,不然以後朝廷該如何統治天下,那不就亂了嗎?

陳元自然有所準備。

當然他肯定不可能拿出什麼資本論,馬克思主義啥的,這顯然是不符合實際的。

陳元聞言一笑:“自然還是要用董子的思想了。”

眾人直接被陳元的騷操作給閃了腰。

好傢伙,既然你還是用董仲舒的那一套,那你反駁天人感應搞毛?

閒的逗悶子呢。

陳元自然不是閒的逗悶子。

董仲舒這一套雖然有些不合理的地方,甚至是錯漏之處,但是的確是符合這個時代的思想。

陳元也沒有能力另創一套,他也沒想過另創一套。

他只是想在這套理論之上加上崇奉科學技術的思想。

不要把科學技術視為奇技淫巧而鄙視,導致很多聰明人發明出來的東西不僅得不到重視,而且到最後居然都失傳,這太可惜了,這樣不利於社會的進步啊。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我並非是反對董子的天人三論,反而我覺得董子天人三論是曠世之說,但其中對於科學技術之限制,是其一大謬誤,虛予以改正,如此便可為朝廷之理論之基也。”

“科學技術非是奇技淫巧,實乃是社會進步之根本,乃是我華夏族征服天地自然之無上之道,必須加與推崇。”

“就比如我改進之造紙術,發明之印刷術,有此兩術便可是廣大貧寒之人開智讀書,更可讓朝廷行政效率提升數倍,難道此等之術還是奇技淫巧嗎?難道我們不應該把其列為國之重術嗎?”

眾人聞言,不復剛才的懵逼狀態。

反倒是若有所思。

他們現在算是聽明白了,陳元這是在天人三論的基礎上,加上一論。

是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之論。

此時眾人也都被陳元說服了,但是這個事情不是那麼好做的。

“子初,汝之所言我等皆以明了,深以為然,然此事事關重大,不可輕舉妄動,需要緩緩圖之才是。”

陳元看到在座的人都認同了自己的觀點,不由的心中一鬆。

“這個我自然知曉,也沒有想著可以一蹴而就,襄陽書院就是我們最好的根基之地啊。”

是的,陳元辦襄陽書院很大的一個目的那就是培養一些認同自己理論的人才。

將會成為自己發動思想革命的大本營。

陳元深刻的明白,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想要達到自己的目標,必須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幫手才行。

顧雍他們這些人能夠認同自己就不錯了,但是你要指望他們有多們深刻的科學意識那就是扯淡了。

這些人的三觀基本上已經確立,想要改正是非常難的。

陳元也沒有時間和興趣去改變他們的三觀。

只要這些人認同不搗亂就足夠了。

那些還沒有成長起來的時代精英才是自己的目標。

這些人年齡還小,可塑性極強,只要陳元能夠把自己的思想灌輸給他們,這些人必然會成為自己最得力的助手。

陳元可不想單打獨鬥,那樣不僅效果不好,而且會累死人的。

諸葛連的鞠躬盡瘁可是深深的警醒著他呢。

真就是死而後已了。

一個絕世之才,五十多歲就死了,何其可惜啊。

“對了,子初,你之理論可有名字?”

陳元道:“當然。”

“什麼名字?”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是為格物之論。”

“格物?”

“是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陳元引用了禮記之中的大學一篇之中的所言。

“格物,格物,好一個格物,子初已有宗師之象啊。”

什麼宗師?

我這不過是借用宋明理學一部分理論而已。

宋明理學固然有著非常大的危害性,但是其中有些東西還是很有道理的,借來用用未免不可。

當然關於格物的解釋很多,理學和心學在這一點上就分歧很大。

心學認為格物要向內。去其心之不正以歸於正,理學人物格物要向外,即物而窮其理。

不過陳元卻以為,兩者正可互補。

向內修心,向外格物。

即物而窮其理,把萬事萬物的特性都認識清楚,就能體悟天理,到達致知,這不就是科學之道嗎?

當然,只研究科學是不行的,還要配上心裡的修行,不然的話就會出現危害極大的人物。

這些人心理扭曲,反社會,反人類,人類在他們眼中與其他生物沒有什麼不同。

簡單來說,就是世間萬靈萬物都一樣。

這是一種非常可怕的思想,造成的危害也極大。

所以,陳元的格物論,要內外兼修,既要向外格物,也要向內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