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明1805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四九章 直接上電子管吧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四九章 直接上電子管吧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朱靖垣有時間就在房間裡面寫設計方案,畫簡單設計圖。

雖然可以發傳真了,但是設計圖還是儘可能的少,儘可能一次單張發完。

儘可能的多用文字來描述。

這麼折騰了將近十天,朱靖垣覺得自己基本講清楚這個打字機的方案了。

就餘暮雪幫自己檢查一下,然後送去給電報室,發往京師工部。

大學畢業的高材生,給自己當文書當然是綽綽有餘的。

朱靖垣繼續寫機械式計算機的設計方案。

機械式計算機早就已經有了,但朱靖垣準備搞個更加成熟的。

甚至準備嘗試使用二進制,使用燈泡開關表示結果。

然而,機械式計算機的結構本身就極端複雜,大型計算式計算機又極端的沉重。

如果要搞成二進制,也許會讓結構簡單一點,但是卻會讓它更加沉重。

如果還要實現可編程,有足夠的計算能力……

輸入裝置、存儲器、運算器、控制器、輸出設備……

在抓了十幾天的頭髮之後,朱靖垣封存了自己的二進制機械式可編程計算機方案。

不要機械式了,直接上電子管的!

第一臺電子管計算機,並不是戰後才完成的埃尼阿克(ENIAC)。

其實在三十年代就有人設計,在四十年代初就已經有人搞出來了小型的。

但這仍然不是個很輕鬆的工作……

朱靜把電子管計算機設計圖畫好之前,忽然收到了京師工部發來的訊息。

關於打字機的設計的建議的請示。

朱靖垣放下手中的工作,拿起餘暮雪送來的電報仔細看了一下。

首先是慣例的對於自己的設計思路的強烈讚歎。

朱靖垣知道他們多半是真心的,因為自己的設計畢竟都是抄了跨時代的經驗。

但是這種東西看多了也就麻木了。

朱靖垣掃了一眼,就直接跳過了那些真誠的廢話,直接去看實際的內容。

工部的工匠對自己的設計提出了改進意見。

這讓朱靖垣稍微有些好奇和意外,繼續仔細檢視他們的改進意見的內容,結果很快就發現自己之前被慣性思維影響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自己參考後世的輸入法設計邏輯,理所當然的將打字機擊鍵等同了電腦鍵盤擊鍵。

但實際上兩者是有很大的差異的。

大明的工匠沒有這種慣性思維,所以很快就發現了更加合理的改進設計。

在五筆輸入法裡面四鍵出一字,而且是必須按照固定順序擊鍵。

擊鍵順序發生變化,打出來的就是另外一個字了。

但是在自己的打字機上,其實並不需要按照順序擊鍵。

因為電腦上的五筆輸入法,相當於每個按鍵都是一個軸。

自己的打字機總共只有四個軸,而且四個軸的相對位置是固定的。

也就是已經有了物理上的內在順序,四個軸之間是沒辦法互相調換位置的。

鍵盤實際上也對應分成了四組。

每一組鍵控制一個軸,每一組中的一個鍵,對應軸的一個面,或者一個橫移節點。

每個鍵的指令都是固定死的。

不會因為擊鍵順序不同而讓輸出結果發生變化。

所以不同區域的鍵之間,不僅不需要區分順序,甚至可以同時按下去。

就像鋼琴和絃一樣,來自四個區的四個鍵同時按下,內部的四個軸就會同時旋轉。

正確的目標漢字就會直接被選出來。

如果按照順序擊鍵,在最後一個鍵敲下去之間,之前的鍵都可以隨意修改。

按下最後一個鍵的時候,前面的按鍵所在的位置才會正式生效。

反過來看,如果五筆輸入法也對鍵盤物理分割槽,也可以四鍵同擊,直接出字。

這其實就是速錄機的打字法。

多鍵同擊,一次一字。

甚至左右手各四鍵同擊,一次兩字。

同時,這種設計的缺點也非常明顯,那就是理論上的編碼容量會大幅度的降低。

後世電腦上的五筆輸入法,總共使用二十五個字母鍵。

四鍵之間區分順序,能夠使用的編碼總數量就是二十五的四次方,總共三十九萬多個。

如果把二十五個鍵分成四個物理分割槽,容納的編碼數量就變成了四個區的鍵數的乘積。

六乘以六,再乘以六,最後乘以七,總共也就一千五百多個編碼。

這是絕對不夠用的。

朱靖垣的設計同樣存在這個問題。

朱靖垣參考林語堂的設計做了改動,但是忽略了林語堂的打字法和機器設計是一體的。

林語堂的鍵盤總共七十二個鍵,分成了三十六個首碼、二十八個尾碼、八個選字碼,三個區域的鍵數相乘,能夠容納八千零六十四個編碼。

朱靖垣只要三十二個鍵,平均分成四組,每組八個鍵,編碼容量就是四千零九十六個。

四千多的數字,能夠容納全部一級常用漢字,能夠滿足寫日記和書信的日常需求。

但專業性上仍然完全不夠。

在衙門辦公和商業環境下都不夠用,更不用說文學創作和出版相關機構了。

所以工部的工匠們提建議,增加按鍵數量和對應的編碼容量。

主要是增加小滾筒每個面上排列的漢字數量,對應所屬按鍵區域的按鍵數量。

對應按鍵增加到十六個的話,就有總共八千一百九十二個編碼了。

也就能夠容納世祖皇帝欽定的《通用標準漢字表》中的所有漢字了。

世祖皇帝重新統一天下之後,再次搞了一次書同文字行動。

整理天下的所有漢字,確定每個字的標準寫法。

將其列入《大明標準漢字總表》,並編寫了囊括所有標準漢字的《大明字典》。

然後又在這個總表和字典的基礎上,剔除了各種特殊和專有用途的生僻字。

選出了能夠滿足絕大部分文字用途的八千個漢字,列入《通用標準漢字表》。

並規定以後朝廷各級衙門公文、教育培訓、招牌匾額、出版印刷、文學創作等場所用的文字,都必須是這個表中的標準漢字。

只有其他的私人書法等藝術用途,才能使用其他的生僻和特殊字。

只要能夠完全容納通用標準漢字表,這個打字機就能滿足絕大部分使用場景了。

另外禮部的學者們建議,在次基礎上繼續增加編碼數量。

將相對常見的生僻字和各種常見異體字也納入。

滿足禮部處理特殊歷史典籍,記錄和編制生僻字、異體字相關檔案使用。

工部建議專門製作一個加強版,將小滾筒每個面的漢字增加到三十二個。

編碼數量翻倍到一萬六千三百八十四個,就能夠基本能夠滿足禮部的需求了。

朱靖垣看完之後才意識到,自己其實在按鍵和編碼上算錯了一個資料。

工匠們給自己指出來了,但是沒有直接說出來,而是提了個修改建議。

朱靖垣微笑著搖頭,親自寫了封回應:

“工部的大工和禮部的先生們都是很有能力的,就按照這個方案去做吧。

“以後大家發現我的規劃疏漏和錯誤,可以直接提出來,不用這麼委婉。”

朱靖垣的訊息送到工部的時候,這邊的為打字機專門成立的工作組正在忙碌著。

朱靜本人並沒有把打字機看的太過重要,但是朝廷的相關部門卻並不是這樣。

現在的大明雖然是世祖皇帝重建的,在很大範圍內完成了深度的改造和近代化。

但是其名義上和實質上,都仍然是東方文明領袖。

朱慈烺雖然提升了軍人的地位,但大明朝廷本質上仍然是個文人朝廷。

與文字、書寫、記錄相關技術,都是大明本土最受重視的技術。

而打字機就是這個型別中的典型技術。

大家雖然覺得漢字書寫是藝術,但是將其工業化和標準化的需求同樣存在。

大明不是沒有人設計打字機,也不是完全不在意打字機,只是沒有人搞出真正的打字機。

朱靖垣現在設計的這個打字機,其執行的邏輯和設想的可能實現的效果,都讓禮部和工部乃至皇帝都覺得眼前一亮。

如果把這個東西上升到政治高度的話,這個發明能提升到造紙和印刷的大功德。

所以朱靖垣的設計發到京師之後,很快就成了內閣、工部、禮部的重點項目。

在皇帝的授意下,內閣主導工部和禮部配合,一起全力推進研發工作。

工匠們在嘗試繪製圖紙的時候,就發現了朱靖垣設計中的疏漏。

於是讓官員們斟酌著語言告訴朱靖垣,同時直接在原有設計上進行調整和修改。

禮部找了一大群學者,配合工匠們共同分析和編寫編碼規則。

朱靖垣的回應送到,工匠和學者們看過之後松了口氣,然後馬上繼續忙活。

二十天後,第一個能動的打字機器被製作了出來。

由於是測試,所以根本沒有蓋子,所有機械結構直接暴露在外面。

四排金屬按鍵後面,一個空腔中安裝著一個八面滾筒。

由於編碼字型檔沒做好,所以滾筒上的字模都是空白的,這次只是測試機器結構。

滾筒後面是一個紙夾子,紙夾子和滾筒中間隔著一條專門製作的色帶。

紙夾子後面有一整排的金屬腳,可以向前按壓紙張。

負責機器設計的大工齊彥槐,依次按下四個區的按鍵,空腔中的滾筒隨之轉動。

四鍵敲完之後,紙夾子背後的一個金屬腳向前一敲,發出啪的一聲輕響。

如果編碼完成,字模安裝完畢的話,那麼第一個字就打出來了。

“看上去還行……”

齊彥槐心中也稍微送松了口氣,繼續按那些金屬按鍵,看著空腔中的滾筒不斷旋轉。

啪、啪、啪的打擊聲連續響了十幾下,然後機器忽然不動了。

“這按鍵有點費勁啊……”

齊彥槐揉了揉有點麻木的手指,低頭檢查空腔中的結構:

“這是哪兒卡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