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玄幻 > 一名隱士的前半生最新章節列表 > VIP卷 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人價值觀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VIP卷 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人價值觀

“是江西一個所謂的神人,姓郭的風水師,聽說是所謂天下正統、龍虎陰陽。”

踏破鐵鞋!又碰上他了。趕快問到:“將軍啥時候到江西去的?”

“沒啊,那郭大師就在北京,每天跟人上課呢。怎麼,你感興趣?”

“我原來學過一點,想接觸接觸。”

“做好你的生意才是正事,年輕人,不要學老幹部。”賀處長低聲跟我開著玩笑,繼續說到:“我把郭大師上課的時間和地址,用手機發給你。”

按下狂喜的心情,我沒忘今天自己的任務:“賀處長,今天接待安排,多提意見,我下次改正。”

“想不到你搞得這麼好,你也是個人才!”賀處長誇獎人就這麼直接。

其實,他不知道,收穫最大的,是我。只要他把郭大師的地址發來。

將軍隨賀處長的車走了,我和班長就在養老院門口揮手告別。我還要探望班長父母,決定過會再走。給二老的禮物早已準備好了,從車上拿下來,與二老見面,互致問候。發現,他們自從來北京以後,精神和身體都變好了,有時,還自己跑到花園中,參加義務勞動,鬆土施肥,很有價值感。我有時覺得,如果我的母親在這裡住,也能體會到這種閒適和安逸。

我和班長交流了一下今天的接待,班長笑到:“沒想到鮑老板這麼會拍馬屁,文縐縐的,雖然搞得酸,但好像很對將軍味口。”

“班長,你這個彎轉得好,一般來說,收了禮物就應該告別了,但大家又不好意思說得這麼突然,你用視察這裡來給離別找理由,確實轉得自然。”

班長望了望四周,對我一挑眉毛,說到:“借用鮑老板一句話:道法自然嘛。”我倆相視一笑,心領神會。

“班長,今天有個意外收穫。”

“什麼收穫?”

“上次在山果居,你還記得那個江西龍虎陰陽的王老師嗎?”

“記得記得,好像說他們門派沒中斷過傳承什麼的,對了,好像說他掌門師兄很厲害,能解決那道地煞符的問題。人沒聯絡上,所以就沒來。”班長是整個事件的親歷者,當然一清二楚。

“他掌門師兄姓什麼?你記得?”我要班長確認一下。

“姓郭,我印象特別深,因為不止一個人提起過他。”沒錯,班長的記憶深刻,我又何嘗忘記?

“估計他就在北京,班長,我說的意外收穫,就是這事。”

“什麼情況?”班長也露出驚喜的表情,顯得非常迫不及待。

我就把將軍離別時,我和賀處長的對話,原樣對班長複述了一遍,問到:“班長,這算不算驚喜?”

“這是天上掉餡餅啊,如果找到他,不就解決了?”我和班長多長時間來,焦慮、策劃、尋尋覓覓,想不到,今天卻在意外的時間、意外的地點、意外的物件上,找到了線索。彷彿,被魔鬼詛咒的命運壓得我們太久,今天突然看到希望,人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班長蹦了幾蹦,居然唱起一首古老的歌曲:“啊,戰友,勝利在向你招手,曙光就在前頭!”班長素質總體比我高,但音樂例外。他在部隊時,我就發現他這一特點。每次開班務會,一般要集體唱一支歌,但他從不起頭,總是叫副班長起頭。有一次副班長出去集訓了,他起頭唱歌,嚇我們一跳,第一句就唱跑了調,關鍵是跑得太遠,我們一開口,就被他這第一句帶到溝裡了。

剛才班長的演唱延續了這個風格,聲音低沉而有力,曲調偏遠而扭曲,本來是表達一個欣喜的情緒,結果總傳達出一種活得不耐煩的狀態。

“行了,班長,就怕聽你唱歌。但我對此事還是有些疑問。”

班長知道自己的音樂造詣,但也善於反唇相譏:“這麼多年,還沒習慣?適應力差啊,小夥子!”他拍了拍我的肩,說到:“啥問題,儘管問來。”

“第一,郭大師既然在北京上課,為什麼連他的師弟都不知道?還電話關機,為什麼如此保密?第二,賀處長叫我不要學老幹部,是不是對映他上課的物件都是老幹部?為什麼老幹部喜歡這些?第三,聽賀處長口氣,他本人不信這個,但為什麼老將軍信這個?”

班長想了想,說到:“你問的三個問題,本質上是兩個問題。要回答第一個問題,就得先回答後面的問題。”看他故意吊胃口的樣子,我倒不慌,反正班長最終是要告訴我的。我做了個手勢,意思很明確:請繼續你的表演。

“自從老人們入駐我養老院以來,我天天跟他們打交道,也算對老人們的精神世界有些瞭解。如果你感興趣,我可以把近期自己的心得概述一二。”班長開始了他的長篇大論,還拿出了自己的筆記底稿。雖然其中理論推導略有瑕疵,但其紮實的觀察思考,為其提供了巨大的理論價值。為此,按班長筆記和談話,整體記錄如下。名稱暫定為:《絕望的老人價值觀》。

人要活著,這是生存;人為什麼活著,這是價值觀。中國民眾已經走過溫飽,解決了生存問題,接下來的就是解決為什麼活著,即價值觀問題。作為有幾千年封建史和以農業為主的文明古國,經過先秦諸子百家的風雲激盪,中國人形成了當時農業社會比較先進的價值觀,並以巨大的文化認同感頑強地堅持到今天。雖然孫中山先生在世界民主化、工業化的大潮中看到了歷史發展的趨勢: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但由於中國人還沒解決生存問題,所以對價值觀的疑問和重建(如新文化運動的科學與民主精神)無法得到大多數人的共鳴。毛澤東時代雖然以文化大革命為重建方式,但其封建家長的極權色彩,民粹暴力的重大倒退。所以,失敗是註定的。

改革開放後,中國人在解決溫飽後開始思考為什麼活著的問題。突然發現,現代化、全球化、工業化、信息化接踵而來,對建立在舊的生產生活方式基礎上的價值觀產生了摧枯拉朽式的巨大衝擊。作為新舊價值觀衝擊的承受者,在面對人生問題時,他們思想方法上沒有講科學邏輯的習慣,在追求目標上沒有宗教信仰的洗禮,在對以“升官發財”為標誌的成功難以實現時,他們感到人生失去了意義,多數老人感到絕望。

一、 權力崇拜的悲哀

幾千年的封建集權制使很多中國老人養成了對權力的高度崇拜。在人生目標上追求“升官”。“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是祖輩不變的遺傳。所謂人上人,就是擁有權力,可以欺負別人的人。這就是魯迅先生總結的中國傳統文化—“吃人”。歷史的慣性在新中國也有巨大的延續性,現在有些老人喜歡毛澤東號令天下的氣勢和指點江山的詩作,實質上也是一種權力崇拜。權力主要表現為政權和武力,所以有些老人的維權方式一是找政府,二是打群架。因為,在中國歷史上,沒有法制的精神和傳統。今天,許多老人恰恰更多地失去了他們認為重要的一些權力:

1、異性交配權。從哺乳動物到人,這是最古老的權力。但由於身體原因和思想守舊,他們既不能又沒條件充分行使這一權力。身體原因不必多說,這裡說說思想原因。因為舊道德的束縛和家庭單位經濟關係的複雜糾葛,即使喪偶老人也難以再婚,作為情人的性伴侶又為他們道德束縛而無法成為主流。他們很多人還自認為是道德的守衛者,實際上成了以封建大家庭為目標的舊價值觀的犧牲品。

、公眾話語權。過去老人因為閱歷和知識豐富,能夠成為年輕人的人生導師。但今天,大多數老人不具備導師的條件。一是因為年輕人普遍受教育程度高,二是因為在知識爆炸的年代網路助推著年輕人擴充套件了巨大的知識量和遼闊的視野。老人的“忠告”變成了多餘的嘮叨。今天的公眾話語平臺更多在老人不熟悉的網路世界,老人們習慣的社群評論和大字報式的話語表達已基本沒有影響力。

、家庭支配權。在農業社會,土地和房屋是歷經幾代人繼承分配的,這就決定了老人具有對家庭成員的支配和影響力。但在農村空心化的今天,大多數土地和房屋無法成為工業化和信息化時代的生產資料,年輕人再也不願意束縛在家庭作坊式的小環境,老人對家庭成員的支配權遇到了沒有支配物件的困境。

二、 金錢至上的失落

飢餓和貧困伴隨著中國大多數人的大部分歷史,市場經濟又強化了金錢的作用,人生目標體現為“發財”。雖然改革開放讓大多數人的經濟狀況得到了改善,但老人們卻是最為失落和不滿的一群人。除趁改革大潮順勢而為的少數老闆以外,大部分老人的發財夢已經破滅,出現了很多“端起肉碗罵娘”的現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取得金錢的方式。農業社會取得金錢,農民主要靠勤勞;計劃經濟年代取得金錢,工人主要靠肯幹。但在知識經濟時代,勤勞不一定能夠致富,巧幹才有錢賺。雖然他們罵“無奸不商”,但商人卻是最早發財的群體。本來是“聰明人賺錢”,他們卻認為是“老實人吃虧”,因為在封建愚民政策的慣性下,大多數老人把聰明與狡猾等同起來了。由於歷史原因,掌握知識少、缺乏科學理性思維、怕“槍打出頭鳥”而缺乏冒險精神的老人,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條件下“什麼也沒趕上”。

、取得金錢的數量。“積穀防饑”是農業社會的儲蓄觀,但由於中國近年來的擴張式經濟發展模式,導致高通漲,高儲蓄率無法抵消財富的流失。多數老人缺乏投資理念和能力,財富增長極其緩慢,失落心態油然而生。而老人們必須面對城市化條件下的高房價、醫療市場化的高費用、教育產業化的高收費、貨幣擴張化的高物價,在社會保障體系尚未健全的今天,顯得捉襟見肘,財務自由無法實現,很多人難以安享晚年。

、金錢對比的參照。天下不患貧而患不均,這是中國古老的價值觀,在毛時代一大二公被強化。但效率與公平從來就是兩難的矛盾,今天中國的高效肯定犧牲了很多公平,這是歷史階段的必然。今天的貧富差距給老人們產生了巨大衝擊。更重要的是,老人們親歷了巨大的貧富轉換和相對社會地位的升降變化,給他們的思想造成了最直接的衝擊。中國人的面子觀念(本質上是權力等級觀念)和攀比心態使他們不愛縱比愛橫比、不比自己比他人。表現為:城市老人牢騷大、退休工人牢騷更大、下崗工人牢騷最大。計劃經濟條件下城市工人是社會地位最高的群體之一,最差的工人也能娶到農村最漂亮的媳婦,完全是“人上人”的姿態。但今天,如果單位效益不好,甚至下崗自謀職業,他們別無所長的話,在與身邊人比較參照過程中,只能是眼看著自己相對社會地位一路下滑而無可奈何,甚至連老婆孩子都說自己沒本事,既無面子也無裡子,報怨社會和他人是肯定的。

三、道德判斷的混亂

道德是對思想行為的價值判斷,是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但道德作為上層建築,從來就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漫長而發達的農業社會孕育了中國的傳統道德,儒家學說所提倡的道德觀之所以能夠在中國佔有統治地們,是與其學說高度適應小農業生產和封建集權統治有關的。西漢董仲舒用禮固化了人與人之間的等級和關係,程朱理學更是把個人修養與道德推崇到神化的地步,所以說,中國有道德治國的傳統,道德在老人心中的地位極其崇高。所以,在今天傳統道德受到巨大衝擊時,對很多老人的內心是極其震撼的。

1、道德基礎的變化。經濟基礎和生產生活方式決定道德觀念,在農業社會向工業化資訊過渡的階段,傳統道德必然會被揚棄。比如,傳統的敬宗法祖的祖先崇拜,是老人地位的體現,接續家譜和重男輕女的血統傳承就是老人們信奉的人生價值,在人口高度流動資訊高度交匯的時代,對年輕人沒有多少吸引力。立德立言立功的人生目標,只有少數人能夠實現。大多數老人希望延續男權社會的傳宗接代,好進祖先牌位,家譜萬世留名。但在男女平等的現實中,在計劃生育的政策下,實現起來困難重重。僅要求“尊老”的社會道德,也在年輕人行為中顯得淡漠。

、道德內容的變化。中國傳統道德的核心是“仁”,它是建立在“人之初、性本善”的前提下的。但根據哲學發展史我們知道,人之初,本性是非善非惡的,所以,“仁”只能作為道德的目標,而不能作為道德的前提。在所有國家市場經濟形成時期,社會達爾文主義都會流行,這常常貌似“性本惡”,在約束“惡性”的法律制度沒健全時,許多老人們常常感受到的是“世風日下”。“禮”為中國傳統道德的表現形式,突出特點是固化等級,但在市場經濟中,每個公民都是平等主體,許多年輕人對老人的表面尊重都沒有了,老人們感到巨大失落。公交車上多次出現的讓座風波,本質上是這些老人維護傳統“尊老”道德失敗而產生的應激反應。由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觀決定了,中國傳統道德是有區域和範圍劃分的。比如先是家人、再是鄉鄰、最後全社會。中國人歷史地形成了對親人最好、對老鄉不錯、對陌生人最差的行為方式,由於農業社會是以家庭為單位、以鄉鄰互助為基礎的生產模式,決定了這一道德方式的合理性,加上生產力低下時期人們必須抱團取暖、封建專制時期老百姓公權薄弱必須宗族團結和鄉鄰和睦,才有生存空間,所以老人們總認為“親情社會”、“熟人社會”是理所當然的。但在工業化和信息化的今天,以血統和地域劃分關係已經沒有存在價值了,道德範圍應當更多體現在公共空間。有人說: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除了文革遺風的影響,更多的是因為傳統中國沒有普通民眾的公共空間,也就沒有養成尊崇社會公德的習慣。反而,在封建社會,打著“肅靜、迴避”的官員強行佔用公共空間是人生成功的標誌,所以,許多老人愛佔社會小便宜是有心理補償作用的。然而,社會主流聲音看不到這些老人不良公共行為的歷史原因,總是對他們大加批評,使有些老人更感失落。

四、情感支撐的淡薄

道德規範的約束必須有強大的情感支撐,價值觀的延續必須要用從青年到老年都具備的希望和熱情。趙本山在小品裡說“人一生為了什麼,為了一個情字”,許多人深以為然。但老人們在經歷中國歷史巨大轉折的幾十年裡,過去所認為理所當然的情感歸宿大多日漸淡薄。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1、無法追憶的歷史。“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我們總要對自己的歷史尋找重量。但今天許多老人們,出生於三年自然災害、成長於文革時期、起伏於改革大潮、面對著市場經濟。許多人餓過飯、造過反、下過鄉、下過崗,他們的人生是“貧困的童年、混亂的青年、失敗的中年、憤怒的老年”。有許多老人甚至想回到文革時期,那不是因為文革有多麼正確,而是他們在回憶自己的青春,想給自己的人生尋找重量。但現實是,他們的經歷從政治上、經濟上、輿論上都被全盤否定,毫無翻盤可能。

、難以維繫的親情。小農家庭式的生產方式決定了親情在價值觀中的重要地位。大工業化造成了家庭人變為單位人,信息化造成了家庭人變為社會人,家庭在經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日漸下降,就連成功企業家也必須把家族生意推向社會才能做大做強一樣,血統親人關係讓位於法律經濟關係,親情越來越缺少經濟意義。農村的子女為了生存外出打工,為了孫輩前途留下孤獨老人;城市老人在完成傳統的為子女成家的任務時,因高房價而困難重重,維繫舊式大家庭越來越不可能。

、日漸淡薄的鄉鄰。老人們習慣於“熟人社會”。但生活一生的農村已經空心化,屬於有熟人無社會的境況;城市老人因單位改制、住房改遷等原因,加上公共服務市場化和社會化,鄰里互助的必要性降低,造成了鄰里“老死不相往來”的局面。老人們習慣的情感互動平臺漸漸喪失作用,社會存在的價值感降低了。

4、沒有把握的未來。情感何所依,老了何處去?這是擺在每個老人面前的問題。子女迴歸家庭?現實可能性小,因為就業的高度流動,也因為經濟的壓力。原本“養兒防老”,許多人還要“養老防兒”。既使有的老人把情感寄託在孫輩身上,但因為教育原因,孫輩離開家庭也是早晚的事。親友鄰里互助?都是老人,面臨同樣的問題,無法組成互補的幫助關係。同時,容易形成經濟及情感糾紛。社會機制養老?有的因為經濟負擔不了,有的因為養老院服務太差,有的因為不習慣離開家庭,所以,暫時無法對老人們有大的吸引。那麼,未來餘生依靠誰?未來情感託付誰?在社會保障體系沒有健全的今天,老人們的未來是不由自主的。

五、宗教信仰的缺乏

當人們缺乏足夠的理性能力來理解自身時,宗教信仰可以作為打包兜底的支撐。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但反過來說:不面對死,怎麼知生。沒有出世的精神,便沒有入世的勇氣。愛因斯坦回答自己信仰上帝的原因時說“我要給自己的靈魂找個家”。但中國傳統的價值觀中,沒有給宗教留下足夠的位置。雖然有人說“儒教是教”,但出世精神不夠。儒家優秀的思想是最早肯定了人的價值,但對不可解釋的“神”卻迴避了:“子不語怪力亂神”。雖然中國有道教和佛教,但歷史上它們都不佔有主導地位,況且近代革命以來,唯物主義打翻了神像,破四舊中斷了傳承,宗教的力量對廣大普通人來說,就是機會主義式的迷信,缺乏信仰的支撐。

1、無神與泛神的矛盾。在傳統中國人心目中,最早肯定了人的價值,《易經》提出“天地人”三才,把人與天地並列,這在當時是先進的。但儒家又搞祖先崇拜,把先人神化,祭祀天地宗廟,實際上是對無神的背離。老百姓相信人的強權和力量,但“窮極呼天”、拜鬼信神又浸入他們的日常生活。

、機會主義與思想行為的矛盾。當現實發生無法解決的困難或思想發生無法解釋的困惑時,中國人就求神拜佛,他們的行為是機會主義的投機行動,拿幾個水果幾碗燈油或幾柱高香賄賂神位菩薩,求得升官發財或分憂解難。但在平時的生活實踐中是沒有多少神的位置的。

、慾望現實與精神超越的矛盾。許多普通人的價值觀建立在慾望的基礎上的,但慾望的滿足是沒有限度的,人們時常受到慾望逼迫的痛苦。人們的精神超越沒有建立在一個穩定的信仰基礎上,而是建立在與他人比較的安慰中。中國人提倡的“知足常樂”實際上,只有在很少一部分人中才能實現,並且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這就造成了價值觀的衝擊和渙散。

這是班長對目前老人價值觀的研究,為他回答我的問題,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下面的對話,就顯得更有意思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