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玄幻 > 一名隱士的前半生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六十五章 有用的問題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六十五章 有用的問題

“這就是溢位、延展和跳躍效應。當沿海工廠勞動力價格上升時,他會到內地辦廠,尋找勞動辦價格和土地價格低的地方,比如新疆,很多內地工廠投資,這有政府的因素,也有利潤的考慮。包括城市周邊的農家樂,吸引了城市的新富階層,這叫溢位效應。”

當他提到中心城市的發展時,我想起了虹吸效應,人員資本向中心城市湧入的代價,就是城市越來越大,農村越來越空。

我所在的老家就不用說了,農村沒有人了。讀小學的鄉鎮上,也越來越蕭條,精英盡失。連我敬愛的張老師,也到成都去了。我舅舅一家,也基本在廣東定居。幸虧外婆老家還有表叔表嬸用他們的感情和餘生堅持,鎮上幸虧還有熟悉的李二嫂的燒臘,能夠觸動我的鄉愁。

喜看稻菽千層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他繼續著他的講解。

“延展效應呢?透過大資訊、大交通、大物流,可以將村裡的商店開到網上,延展了市場。透過高壓輸電線路克服鐵路運煤的緊張,將電廠直接建到新疆煤廠邊,這是能源的延展”。

上次到新疆,看到他們的煤可以直接用火柴點燃,當時大吃一驚,世界上怎麼還有這麼好的煤炭?原來我們在內地沒見過,只不過是因為運輸問題,那原來的單條鐵路,是不可能讓如此優質巨大的資源拉到內地來的。

“跳躍就不用說了,在青海西藏的高原上,太陽能的發展就是能源革命的跳躍,按最近趨勢,貴州好像要準備跳躍了,大家注意那裡的商機。”

他環視全場,沒有結語,大家知道,自由發問的時間到了。

此時,一個搞投資的人舉手發問:“你講的對我觸動很深,那麼還是老問題,如果按短、中、長三種週期,我最理想的投資方向是什麼?”

這就相當實際了,在座的大多關心這個問題。商人最重要的關注點,就是賺錢。

“短線,就是掙快錢。我們牢記的口訣是: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你如果資金量大,可以扶植一個科技公司,一定是要有產品的那種,不在乎多先進,只要它夠獨特。操作它上市,在美國也行,在香港也行,在中國也行,只要上市,就有波段操作的機會。”

當然,這種投資公司包裝上市的方法,在座許多人都用過。但他突出的是科技公司,有真實產品的科技公司,這個回答是有價值的。

“中線,就是投資強二線城市的房地產。我們牢記的口訣是:搭上中國城市化的快車。農村的人少了,到哪兒去了呢?城鎮。城鎮的精英走了,到哪兒去了呢?大城市。一線城市的競爭太過激烈,不是在座的可以隨意控制的。但強二線城市還是藍海,你們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一說到房地產,所有人的興趣都來了。即使不是做房地產生意的人,在座的也都持有多處房產,作為抵抗通脹的手段。當然,那幾個搞金融的,加槓桿的,議論得特別起勁。

中國的城市化程序,原來的政策方向是城鎮化,但以目前看來,實際上走向了大都市化。在討論中,大家從現代資源要素聚集效應,到東京、倫敦的具體歷史,都有一個共識。在一線城市強大的競爭壓力下,強二線城市,是今後房地產投資的機會。

“長線,我不敢說。這個世界變化如此之快,誰敢斷言五年後的事情?”他這樣說,反倒引起了我的好感。因為,那些斷言五到十年的人,那些說歷史終結論的人,都在被現實打臉。前算五百年後算五百年的大師,也只五百年出現一個,冒充大師的人,要麼是自吹,要麼是沒有自知之明。

“但是,有個方向。口訣是進入技術革命的洪流。如果你沒有技術研發的能力,就做產品,如果你沒有產品生產的能力,就做服務。但下一步技術變現的方向在哪裡?那就得試了。”

試錯型發展,是中國特色。王班長,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對這個提示,我深以為然。

當年法拉弟發現電磁現象的時候,世界上的商人,甚至他自己,也沒想到會掀起如此大的工業革命。量子力學提出時,連愛因斯坦都無法說服。商人不是科學家,怎麼能夠判斷呢?

“在坐的不是科學家,也很少能夠長時間大資本的投入,但是不是就一籌莫展了呢?也不是。”

大家聽他這麼一說,馬上集中了注意力,開始聽取他的闡釋。

“找容易成功的,找槓桿的支點,找人心所向的,找不平衡的地方。這就是我講的方法,口訣是:投機取巧。”

這大家都會,大家都是善於投機取巧,才混到今天這個地步。他說到這裡,大家都笑了起來。

“找容易成功的,也就是已經積累了大量成果,但沒有在市場變現的成果,在研究院去找、在大學去找,有可能找到的。”

這是個竅門,牛頓說過,他只不過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實,從實驗室到產品到市場,你只要在其中一個環節起了作用,都可以變現。

“找槓桿的支點,就是抱大腿,跟路線。比如國家多年支援的研究專案,需要融資時,你可以跟投一部分。在大洪流中分一杯,取用方便,不傷筋動骨。”

這是當然,即使給一個大專案做一個小零件,當這個產業壯大時,你也會價值翻倍。

“找人心所向的,這與市場偏好有關。人們發展科技最開始是解決生存問題,安全最重要。與安全相關的是糧食安全、軍事安全、生命安全。最好的技術在食品生產、軍事武器、疾病治療上,市場最大。當生存問題解決後,就解決生活問題,生活中最大的人心,就是偷懶。你看現在的發明,大多是照顧懶漢的情緒。”

這個也得到與會眾人的議論,比如自動化,機械化,不僅擴充了能力,而且讓人輕鬆。在工業和信息化時代,勤勞不再是增加財富唯一的辦法了。

當然,勤奮的學習,讓自己變得聰明起來,是必須的。不能埋頭拉車,還得抬頭看路。

“當生活變懶後,飽暖思淫慾,大家要為快樂買單了。與快樂有關的產品,會出現巨大的爆發,這個市場中,如果你將技術變現,是會很賺錢的。”

我前段時間,聽到一個說法,說旅遊是剛需,現在看來,這是對的。中國人的旅遊需求,到了堵路的程度。最美的風景是人,因為你在長假期間到風景區,看到的景色,是擁擠的人群。

“找不平衡的地方。地域的不平衡,在中國科技水平一般的東西,也許在是非洲是好東西,只要你適合他的市場。在坐的莊總,別人跟我介紹,他們因為改進了照相功能,讓黑人能夠清楚分辨膚色差異,他們的手機就在非洲大賣。不知道我說得對不對,莊總?”

大家齊刷刷地看著我,我都有點不好意思了。在我看來這些高大上的傢伙,居然正眼瞧我,還真有點不適應。我只好點點頭說到:“大賣算不上,但利潤率還可以。”

有人要交換名片了,我只有溫州工廠的名片,只好說對不起。別人只要我的電話號碼,溫州工廠的名片也行。一時間,我也收到了很多的名片,好像我本來就應該屬於他們圈子裡的人一樣。

我從來沒有這麼高大上過。看樣子,李茅強推我來,是有收穫的。

這只是一個小插曲,後面的黃教授提出的問題才是個大問題。

“我想問一下,許多人以歷史的眼光和西方的眼光看中國,毛病叢生,而中國目前發展的趨勢和現實都很好。這種認識上的偏差如此之大,在認識方法上,有什麼原因呢?”

主講佳賓在前面已經講過這個問題,所以主題叫做“不要你以為”,但他所的原因是客觀原因,是時代環境變化所造成的。作為學者,要從自身主觀找原因,要修正自己認識方法上的偏差,也是非常重要的。

“前面我已經說過,關於認識方法的誤區,線性思維模式不適用於交織的多維世界現實。另一方面,我想講一講定式思維與動態世界的矛盾。”

這是哲學的範疇了,認識論在社會經濟研究中,究竟有多大影響呢?這方面的東西我也有過思考,但與現實結合不緊密,看看他怎麼說。

“如果以靜態的方法來看世界,世界每天都在產生不合理的東西。如果以動態方法來看,很多所謂的不合理,其實都在被新的事物所代替和覆蓋,動,是最大的合理。運動的永恆性,在中國古代的哲學經典易經中,也有體現,大家應該有印象。”

他一提易經,我馬上條件反射出一句話:“生生之謂易。”

此時,我又成了全場的焦點,因為我把這句話念出來了。

“對,剛才莊總說出了易經的基本特點,看樣子,莊總雖然年輕,卻是個高手,莊總,我想請教你,易經中最突出的特點有哪些呢?”

他所謂的請教,完全是把我逼上梁山,在大家的掌聲中,我不得不站起來,說了自己的觀點。

“各位大佬,我對易經的研究也是初步的,也算是在算命的技術與孔子的思想之間徘徊過,至今沒找到自己的定位。但是,也有一點認識和體會,講一點拋磚引玉的東西,希望大家不要笑話。”

大家繼續鼓掌,想看看我這個名不見經傳的人說些什麼。

“我個人體會,易經特點主要體現在孔子所總結的:不易、簡易、生生之謂易上。不易是指宇宙與人生與社會,總有其不變的法則和規律,古人把它叫做道。道可道非常道,這個事我沒透徹,說不清。但對道本身無法評價,不意味著它沒有蹤跡,我們可以用它的作用來形容它。”

“古人形容道的作用有一句話:道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也就是管總的,什麼事都離不了的。估計能夠找出答案的人,恐怕是神仙吧。”

“第二個特點是簡易。道是簡單的,最簡單,簡單到無法形容,接近於零,所以才可以涵蓋所有外延。從邏輯上說,內涵越大,外延越小。反之,內涵越小,外延越大。所以,這第二個特點,是因為第一個特點所決定的。”

“第三個特點是生生之謂易,也有人把它稱為變易。也就是剛才老師所說的運動和變化是永恆的。新的事物會自然掩蓋淹沒舊的事物。如同種子雖然一樣,去年的青草肯定會被今年的青草所代替。我們可以把種子比喻為不易,那麼,青草永遠是生生之謂易的。”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講的自然,也透露出哲學思想的光輝,這就是道。

大家鼓掌聲音中,有讚歎,也有讚賞。

主講佳賓說到:“莊總給我上了一課,讓我對易經有了一個比較合適的把握。哲學上的事被他講過了,我就不重複。為了讓問題變得有用,我來講現實。”

他一邊說一邊在他電腦裡找資料,很快,大屏幕上出現了一組組圖片,是各國gdp近五十年來增長速度的對比圖。

“大家看看,各國的發展曲線不是直線,也沒有穩定的斜率,說明什麼?說明各國發展的速度不均衡,中國在近三十年,曲線變得異常陡峭,這是我們發展進入加速階段的表現。”

“波谷的人無法理解上升的力量,頂峰的人會習慣對世界俯瞰,這就是認識上的不均衡。如果我們還不太理解的話,我打個比喻。比方各國都是運動員,在參加一個沒有盡頭的長跑競賽。”

說到這裡,大家議論到,這個長跑競賽應該是分階段的。比如說我國清朝末年後的幾十年,應該是帶傷下場的休息期。

“正如大家所言論的一樣,帶傷下場的人,除了自怨自艾的否定外,估計在別人眼中,就是任人欺負的可憐。當然還有衝得過猛的人,突然體力透支,倒在地上休克的,需要很長時間醒來。”

“在奔跑過程中,人與人的關係隨時在發生變化,當你試圖理解一個落後者時,他可能隨時以超越者的面貌跑到你的前面。”

這個比喻,跟我原來寫的《奔跑的中國》大致上差不多,我很熟悉。

“我們認識世界時,有兩種習慣,一是拉長時間區間,看較長時間的規律,但你看我剛才的影象,好像用五十年的時間間隔,也不能說明後面的五年。還有一種習慣,就是用空間的比較來確定自己的定位。比如定位自己,用我跑在12號與9號之間,但相互的位置關係在發生變化,這種定位也很短暫。”

對啊,認識事物,我們大體上都是這兩種方法。歷史地看,對比地看。這有什麼不對嗎?

“如果處在同一個奔跑群體內,這種看法大致上可以,但在不同的方陣中,這樣看就不對了。比如,工業社會與農業社會的對比,就很困難。我們說小日本欺負大中華,這是農業社會的對比,喜歡用地域和人口來比較國力。而實際上,當時我們處於不同的方陣,也就是不同的發展模式中。應該這樣解釋:一個新興工業國欺負一個古老農業國。”

對的,工業化國家的執行模式,生產模式,戰爭模式,所造成的差距不僅僅是武器的差距,更是模式上的差距。在同一張試卷上,中學生欺負小學生,贏面很大,哪怕這個小學生天資聰穎。

“誰知道,同時迎來工業化和信息化的中國,擁抱了全球化,這樣的形勢,列祖列宗遇到過嗎?沒有,古今中外都沒有。三化同時來,別說你看不清,任何人,包括我接觸過的大領導,都不敢說自己能夠看穿。但是,聰明的人總是有信心,知道這是發展而不是災難。最好的辦法就是:幹!至少你也要對這種風馳電掣的時代,保持著喜歡。”

這才是結尾,這才是收穫掌聲的時候。雖然中間有很多討論被我忽略,但我至少感受到了聰明的人,有信心。我們何必要墨守陳規,把自己搞得苦大仇深的呢?

散會後,大家在外面的休息處交談和喝茶,此時主題已經變為社交了。也有跟我打聽手機生意的,也有好奇來問我溫州工廠的。當然還有一個傢伙很搞笑,他問到:“你原始資本是從哪裡來的?”

“腦袋,他腦袋是個金庫”回答這個問題的,是剛走過來的主講佳賓,搞得我們都笑了。他問了問然然公司的情況,我按我的觀察簡單回答了一下,然後我總結到:“他們嚴格按你的說法走上了擴張之路,擁抱電子技術的一群年輕人,將頭腦中的價值變現。”

在周邊人的笑聲中,他問到:“下一次討論,莊總有沒有興趣主講一課?”

“不敢,我沒那實力,但是你講課,我來聽,希望得到邀請。”

“不甚榮幸!”

這種不卑不亢的熱情恰到好處,最好的社交方式,就是讓別人舒服,但又不太過分。

在其他人的閒談中,也有談論股票的。但奇怪的是,他們都沒談論股票的買賣問題,主要是討論上市的東西。所謂庫存估值、質押變現之類的東西,我接觸很少,也不想參與。如果那個小馬哥來參與的話,肯定會積極得多。

估計,在這種相對高階的人中,把自己公司做成上市公司,有一個高估值,有一個高的價格,就把自己的股權變現吧。也有可能,他們已經上市的公司,拿股權當融資工具而已。我不清楚的事不參與,不幹自己不熟悉的行當。這是爸媽多年的體會,也是我所堅持的。

不湊熱鬧。天下的錢賺不完的,知道自己有極限。

現在我的狀態比較尷尬。我自己創造的財富並不多,但對於解決生活問題和快樂問題,已經足夠了。但是,如果要做大事業,如董先生所期望的大丈夫,不僅沒有條件和能力,也沒有這方面的衝動了。

我現在連妍子的丈夫都做不了,談什麼大丈夫?

在回來的路上,我給李茅打了個電話。

“兄弟,然然說的沒錯,這課值得聽。”

“那我就放心了,莊哥,你對我沒意見,然然那邊我也好交差了。”

“就是你跟主辦方搞的簡介太吹,我不太喜歡。”

“知道你低調,所以沒怎麼吹。莊哥,你跟我說,那裡面哪一條是我亂編的?”

那倒也是,他沒有亂編任何一句話,但我怎麼覺得有點誇張呢?仔細想一想,估計是這樣的。他只把我最好的一面介紹出來,有意忽略了我的問題。有些實情卻是最關鍵的資訊,比如資本規模、營收額等,最關鍵的東西,他都巧妙地忽略了。

也許,這就是廣告的精髓,你不能說他在說假話,但是,如果你僅從這些介紹中來判斷一個公司,判斷一個人的實力,那就差距巨大了。

我在想,是不是其他的介紹,也是這個套路呢?這樣一想,今天的座談會,與會人員,估計也不是那麼高階吧。

由於整個座談期間,我手機都處於靜音狀態。回到家之後,仔細翻了翻手機的來電和簡訊,發現喬姐這兩天沒有跟我聯絡的痕跡。我估計,張哥回來了。

星期天,又是孤獨地過,這倒並不難受。孤獨之所以讓你難受,主要是因為你看不到擺脫孤獨的希望。當想到,過幾天張哥走後,又可以找喬姐玩耍,這種孤獨就沒那麼痛苦了。反而,我會把這一天的清閒當成整理和調整。

幾年不見,不知道張哥現在是什麼狀態。一想起他,我內心還是有點不安。這是個完全相信我的人,但我和喬姐共同背叛他。

我在享受與喬姐偷偷摸摸的快感時,也有著心底的一絲隱憂。也許快樂是與傷痛對比的產物,也許許多快樂就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的。

我是不是有點壞?

算了,她不找我,我就不主動找她了,也算平衡一下自己的負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