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華娛之從流量到巨星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九十九章 爭議之夜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百九十九章 爭議之夜

第一個獎項是金攝影機大獎,也就是處女作獎。

獲獎詞裡其實就已經提到了名字,所以這是來自烏達本亞米納的《女神們》。幾位盛裝出席的導演和女演員上臺領取了第一個獎項,各種情緒激動。她第一句話其實還說的就蠻像以前路澤剛拍電影時候的心態的:

“我從第一天開始,就不停地對我的製片人說,戛納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

“走進來的時候,我還對他說我不在乎戛納,我也不是為戛納拍的電影的。但是...我還是很高興能來到這裡,因為這是屬於我們的盛會。”

“戛納屬於我們。”

掌聲,路澤也鼓掌了,這些電影節或許會摻雜一些其他元素,但是最需要的無疑就是像烏達本亞米納這樣的充滿對電影熱情的導演。不過接下來說的,或許官方很高興,路澤就覺得emmmm不太感冒。

“我們做到了,我們在幾千人面前做到了!”

“而且頒獎的是一位女性,這太棒了!”

“世界需要改變,應該由女性,越來越多的女性擔任決策者的席位。即便是今天的各個評委會,也都是清一色的男性成員,所以我們女性應該站出來!”

...

現場女性歡呼鼓舞,女權似乎已經日漸成為電影節上一項必不可少的東西。他對這種事情,有時候會覺得很多時候女權已經被有心人利用了,但正確的訴求肯定是要有的。

不過這種事情,閉麥。

某種角度上路澤屬於既得利益者,因為他是男性,而國內這種聲音也是後來才有一些,所以不想其實沒什麼,仔細一想國內女性確實是只能演點年輕時候的戲。年紀一大,就真的本子少,要麼媽媽要麼婆婆,周迅這個級別都無戲可拍,反觀男星的演藝壽命就長太多了。

不想太多,初生牛犢不怕虎,戛納上絕大多數人都是老油條,新人來喊出這個口號無疑是最佳選擇。

這個獎項過後,主競賽單元評委和主席挨個介紹出場,喬治米勒還講了一些話。之後就是很長的一段中間專案和表演,然後真正的頒獎才開始,主席宣佈頒發的第一個獎就是最佳男演員獎。

前面說了,電影節的獎還是以影片為重,所以演員獎放在開始很正常。而路澤去年參加完“一種關注”單元頒獎就走了,今天還是第一次參加頒獎晚會。晚會進行到現在,比奧斯卡節奏快很多,主持人直接宣佈凡妮莎帕拉迪斯和克爾斯滕鄧斯特兩位評審團成員一起來頒發這個獎項。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掌聲響起,然而戛納的爽快也太超過了路澤的預料,隱約還沒落下,掌聲還沒結束:

“獲獎的是,《推銷員》沙哈布侯賽尼。”

...

草!

不是?這就一下子就發了?

幹淨利落,一點都不拖泥帶水,整場戛納的簡潔明快風格一下子變成了缺點。

他之前參加柏林電影節,人家還要說兩句,結果到戛納從主席宣佈頒獎到兩個人從沙發起立走到臺前宣佈,加起來不超過十秒吧?或者不超過十五秒?

一時間路澤臉上的表情精彩至極,有一點不敢相信,有一點習慣性地微笑,還有一點錯愕。

這就完了?

不是,他本來想著就算不得獎,自己也要表現出得體的微笑,結果人家三秒鐘就念出了得獎人。以至於他反應過來才有些尷尬地起身鼓掌,才發現周圍的人沒有起身,又只能坐下。

好像戛納,也沒有那種“雖然別人得獎了我不甘心但是我還是要鼓掌”的客氣的氛圍?周圍的目光一下子有些刺眼。

也是,大家都是各個劇組坐到了一起,不像奧斯卡那樣獲獎的候選人坐在一起。落座後他也有些尷尬,真的是好久沒有參加電影節沒得獎了,也好久沒有參加歐洲電影節了。

本以為自己駕輕熟就,沒想到丟了個這個臉。

然而或許觀眾的目光關注了一下路澤,攝像機的目光關注得卻是這一位憑藉《一次別離》在柏林電影節上大獲全勝的柏林影帝,路澤有些酸地想,再拍一個同型別的照樣能受到戛納青眼。

...

嗨,大概是最近太順了,別人的得獎了路澤酸。他只能自我安慰,這部電影是最後一天上演,也沒像他口碑發酵什麼的,總之...

草!不帶政治就不能活?

他就是不服。

哎喲,什麼破爛玩意,不是說好的不在乎這些嗎?你在金馬說的話是扯淡?可是他能夠服氣那種演技起碼和他持平的,這個他說實話自認為自己表現的好一些。但演技這個東西見仁見智...

一團亂麻,滿腦子漿糊。

帶著這些亂七八糟的想法,路澤試圖甩開腦子裡帶有偏見的想法,保持理智,但接下來的頒獎禮註定他是全程夢遊。看來真正完全不在乎,對於這傢伙現在來說還很難,還要慢慢習慣。

也不是金馬上一時口嗨,而是需要親身實踐的。但接下來的事情他還是知道的,今年的戛納註定要爭議大爆發了。

縱觀戛納的歷史,場刊高分拿不了金棕櫚大獎幾乎已成定式,所以口碑的兩極分化的《我是布萊克》獲得了金棕櫚最佳影片也不是多意外這也是肯洛奇第二次獲得金棕櫚和第十三次角逐大獎。

然而場刊前8名只有肯尼斯羅納根的《海邊的曼徹斯特》獲得最佳導演獎,還是和《私人採購員》並列的,就有所爭議了。

但顯然爭議的不止這個。

評委會大獎由澤維爾多蘭《只是世界盡頭》摘得,評審團獎由安德裡亞阿諾德《美國甜心》拿下,最佳編劇給了阿斯哈法哈蒂《推銷員》,最佳女演員給了戲份不如配角多的賈克琳喬斯《羅莎媽媽》。

場刊另外兩巨頭,德國影片《託尼厄德曼》(場刊歷史最高的3.7分)與賈木許的《帕特森》顆粒無收。

...

無論是場刊1.4分的多蘭的《只是世界盡頭》拿到了評委會大獎,還是場刊2.3分的阿薩亞斯的《私人採購員》拿到了導演獎,亦或是獲得最佳影片的肯洛奇《我是布萊克》也只有場刊2.4分,都讓爭議更大。

《我是布萊克》被點評為這部影片不過是肯洛奇的又一次自我重複(就像是《一次別離》的重複,路澤默默補充),無論是和他自己以往的的作品比,還是和其他參賽片比都不算突出。

除了都是“戛納系”的導演獲獎,估摸著是因為這個很底層、很左的電影選材,畢竟這一屆電影節路澤真的不得不想多。以及他仍在“我說過的話是放屁嗎”,和“確實我覺得不服”中徘徊。

哪怕是肯尼斯羅納根拿了最佳導演獎,在臺上痛哭感謝路澤,並發表了“路澤才應該拿最佳男演員獎,他才值得,去他*的政治”這樣充滿爭議的話,他都有些莫名的失落。

結束的時候,心情也已經平靜,他止住了肯尼斯羅納根的嘴:“沒關係,肯尼斯真的沒關係,我也不是第一次了。我失落是很正常的,一會我會替你解釋你說的話,你先回去休息吧。

他也要回去,給老師打個電話。

可能有的時候專業水平到了,但對待很多事情還是要時間才能帶給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