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北朝帝業最新章節列表 > 0171 鹽引開中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0171 鹽引開中

李泰自覺得甩出了一個王炸,宇文泰必然又得是對他讚不絕口,於謹等也要對他刮目相看。

所以當他說完這話後,特意的停了一停,就是給眾人留下誇讚感嘆的時間,可是他等了一會兒,預期中的誇讚聲也沒有響起,只宇文泰有些茫然的說道:“繼續說啊!鹽政、屯田怎麼一體關聯?”

見這三人的確是真的沒有聽懂,李泰也不由得一嘆,果然先知者都是孤獨的。

不過這一停頓,他心裡也有點懷疑,他將要獻計說明的開中法究竟適不適合西魏這個歷史背景。

略作沉吟後,他才又開口問道:“臣請問,如今國之鹽業是如何督治?在官如何、在民如何?”

“官民用鹽,多出河東、西安州兩處鹽池。設督將以治鹽稅,官民輸給,各任所便。”

這個問題有點細,宇文泰沒有第一時間回答,於謹略作思忖後開口說道。

就這?沒了?

李泰聽到這回答也有點懵,斟酌片刻才又說道:“鹽業關乎國計民生,朝廷竟無官司律令細緻監察?”

又是於謹開口解釋道:“前朝確有官鹽市賣的舊俗,但往往鹽官貪暴、積弊叢生。國朝恤民,並不共民爭利,任民生產、典稅為補。偶或設立鹽司,但大多鹽池不禁……”

在李泰的概念中,只覺得食鹽專賣好像是封建王朝的特徵之一。但聽完於謹的解釋,他才瞭解到原來從北魏立國開始,對鹽業就不進行專管專賣,僅僅只是抽取稅利。

太和改制之後,倒也設立過一段時間的鹽官,但也僅僅只是滿足禁中和官府的需求,更加普遍的鹽業生產和買賣,則一直干涉不多。

北魏東西分家之後,河東和西安州的鹽池雖然歸屬西魏所有,但朝廷對此立治也並不多。

河東方面的鹽池生產和銷售,主要是裴、柳、薛等河東大族把持。

這些豪族之所以倒向西魏,除了孝武西遷所帶來的法統之外,主要就是基於鹽業利益的訴求。

西魏政權勢弱,需要仰仗河東大族對抗東魏的進攻,再加上關中、豫西等河東鹽的主要市場都在西魏控制內,基於政治立場和鄉土利益的雙重需求,河東大族大多依附西魏。

西安州鹽池則是雜胡聚集的地區,必須要有武力保證才能進行生產,由於西魏在北州駐軍不多,所以鹽池的利益也並沒有完全把持,仍有許多氐羌等胡族也都參與其中。

簡而言之,兩地鹽池雖然位於西魏統治內,但由於各種各樣的緣故,霸府並不能完全控制鹽業的生產和銷售,鹽業的利潤主要還是掌握在地方豪強和邊境胡酋們手中。

瞭解到這些後,李泰便有點傻眼,開中法要實施的根本,就是建立在國家對鹽業的系統把控上,政府以鹽引作為籌碼,換取民間的力量向邊屯輸送物資糧草。

可現在連這一基礎都沒有,又談什麼鹽引開中!

於謹所謂的不與民爭利,就是一句屁話。西魏建立以來,大戰頻頻,關中的均田戶們屎都快被攥出來了,遇到饑荒時連家中存糧都是有罪的,這算不與民爭利?

說到底,還是政權威望不夠、統治力不足,鹽業的利潤被地方豪強截留,做不到跨地域的掌控排程。

須知鹽鐵專營可不僅僅只是直接收取利益這麼簡單,藉此所形成的對國家資源的整體調節才最重要。

但西魏政府眼下只是僅僅立足於編戶租調、戰爭擄取等方式進行資源整合,關中的人物儲蓄只能集中在關中,往別的地方卻排程不易,旱的旱死、澇的澇死,起碼在經濟方面塊壘隔絕嚴重,完全不像是一個統一的政權。

面對這樣一個情況,李泰也頗感無奈,有點抓瞎。他後續許多設想,都是建立在開中法可以實施上面,這點如果搞不定,許多事情做起來都會變的很困難。

宇文泰見李泰剛才還是信心滿滿的樣子,這會兒卻有些意志消沉,心裡也頗感好奇,便發聲道:“有什麼計略疑難,直言無妨。若真能有益國計,何懼艱難!”

聽到宇文泰這一鼓勵,李泰才又打起精神來繼續說道:“臣所計議根本,在於鹽收官造。臺府定計產鹽多少,量州郡民戶多寡定規發售。產鹽十萬石則以鹽引十萬張、發民輸售,不得濫市,使民皆可享食此味,鹽有定供、民有常食……”

宇文泰聽到這裡,眸光便是一亮,但也並沒有即刻發言,只是低頭思忖權衡。

站在統治者的角度,他當然希望能夠加強對民眾的控制與管理。這個鹽引制度如果能夠建立起來,拋開當中的利益不談,起碼是給霸府增加了一種新的對州郡的控制方法,還能推動促進編戶的增長。

可是西安州那裡且不說,單單河東的鹽池歸屬就比較讓人頭疼。河東是抵禦東朝的最前線,如果因為鹽利動搖了統治基礎,那損失可不是錢財利益能夠補償的。

既然已經開口,李泰便也不再操心這政策可不可行,只將自己的構思講出來,能不能做、可以做到哪一步就讓宇文泰去操心吧。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宇文泰對政權的瞭解和掌控那是比自己要全面深入得多,自己也只負責建策,別的想操心也沒那權力。

接著他又繼續說道:“鹽引定式之後,可以立足於此,使民輸糧於邊,計其輸用路程、數量而發給鹽引,取鹽分銷。糧秣調轉,所耗最巨便在途中。若能就邊墾荒、就地採補,則官民兩便、軍有足食!

東夏州南境水草豐美、足堪耕墾,遷民於邊、聯防境內,胡蹤匿跡、谷帛恆出。臣在司洛水於凋陰境內常有氾濫,河西庫利川乏堰埭之便、水旱不調,若能開渠勾連,可以大益地方……”

當李泰還在陝北浪脫圈的時候,就已經生出立足南泥灣、屯田開荒、備胡防邊的想法。跟關中豪強林立不同,彼處大片荒地、可以任意圈佔,耕墾條件雖然不如關中,但也能夠以量取勝。

這當中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將洛水跟庫利川、乃至於上方的清水透過人工渠勾連起來,讓區域水網形成一個整體,打造一個屯田基礎的同時,也能沿諸水網設立防戍,逐漸的將陝北從胡荒狀態經營起來。

洛水下游是已經開發良好的關中平原,可以作為一個大後方,既是補給的基地,也是一個廣闊的市場。洛水中上游區域且牧且耕、且屯且戰,能夠將地域中的資源與下游互通有無、合理調配,從而形成一個互補的生態圈。

別的不說,單單之前李泰襲擊那些胡部時,許多的俘虜、牛羊等等戰利品,由於沒有一個系統配合消化,只能丟棄掉,李泰現在想想都覺得心疼不已。

可想要在陝北成規模的屯墾,當中所牽涉的人員、物資的排程,顯然又不是李泰能夠做到的。甚至就連宇文泰都做不到,否則也不會將陝北進行戰略性的放棄。

但開中法就可以完美的解決這一個問題,透過鹽業的利潤將關中富餘的人力資源向陝北進行排程轉移,也可以緩解關中窄鄉、耕地不足均田的情況。

在將李泰的計劃整體傾聽一番後,宇文泰終於臉色一變、拍桉而起,指著他便大笑道:“伯山此計大善,若無經國之大志,豈有驚世之深謀!小子入事以來,屢所進計,皆能入我肺腑,如此相得,實在是、實在……”

激動之下,他甚至找不到合適的詞彙來表達,略顯亢奮的繞桉來回走動片刻,望向李泰的眼神更是滿滿的炙熱,好一會兒才意識到於謹等還在場,這才有些尷尬的坐回去,神情略作收斂,轉又對李泰說道:“前戰繳獲,不必入府,盡歸你用。洛水加設三防,儘快擇地增駐。東夏州……東夏州你可有什麼相事和睦的薦選?”

此言一出,不只在席的於謹和怡峰大吃一驚,李泰都嚇了一跳。瞧這意思,如果不是自己年齡、資望還不足以節制大州,可能宇文泰連東夏州刺史都給自己安排上。

雖然沒有直接委任李泰為東夏州刺史,但宇文泰又明說了要選擇一個能夠跟他相處融洽的人選,這也等於說是在後續的事權分配中要以李泰為主。

李泰之前進策不少,也多受宇文泰的讚賞,但像今次這般有力的情況卻還是第一次。

既然宇文泰已經這麼說了,李泰當然不會客氣,別管宇文泰聽不聽自己的,說個名字就是一份人情。

略作沉吟後,他便又抱拳說道:“武安公李顯慶,忠勇可欽,臣素來仰慕,若可共事,亦感榮幸!”

宇文泰聽他居然點名李穆,先是略感錯愕,旋即便又笑道:“那便李穆,哈哈,此員怕也想不到,有日竟需得益臺府少進舉薦升遷。”

席中於謹和怡峰見到大行臺對李泰這年輕人竟如此的言聽計從,一時間也都感慨諸多,甚至有點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