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回到明朝做塞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章 君前奏對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五章 君前奏對

這段時間,朱楧一直在自己的府邸裡射箭練字,外面的風言風語一概不理,活了兩世的他早就沒有了那麼多的好奇心,只要是跟自己沒有關係,哪怕天被捅破了,他也不會去搭理。

朱標的喪事辦完以後,朱元璋又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當中去。這一天早上,朱楧還在像往常一樣,在黛奴和懷恩的服侍下練箭,宮裡面突然來了人,說是皇帝要召見王爺。

朱楧不敢怠慢,急忙收拾了一下就和前來的太監進了宮,他知道改封自己為肅王的旨意馬上就要下來了。一路之上,朱楧反覆盤算著說辭,希望老朱可以同意自己的請求,畢竟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

朱楧隨著太監一路來到謹身殿,還沒進門就聽見裡面熱鬧的討論聲。想必是老朱又在考諸位皇子。

通報過後,朱楧就進了謹身殿,向朱元璋跪下磕頭,道:“兒臣拜見父皇。”

朱元璋以一貫慈祥的目光看著自己的兒子,道:“起來吧。我們剛才說到哪了?接著說。”

朱允炆整了整衣服,拱手道:“皇爺爺,孫兒以為李密失敗的原因無外乎兩點:第一是殺翟讓,失了瓦崗寨眾人之心;第二是親近小人,疏遠賢臣,致使人心離散,眾叛親離。”

這時候朱允炆已經被立為太孫了,作為皇位的繼承人,他有必要表現一下自己的深刻見解,第一可以讓老朱放心,第二可以服眾。

沒想到朱元璋聽了他的這番宏大的議論之後,臉色並不是很好,甚至有了一絲絲不滿。

允炆還是太年輕啊,整天跟那些腐儒混在一起,腦子都秀逗了,怪不得老朱心中會不滿,他心裡清楚的很,要是聽那些腐儒的話,他的天下早就不知道丟了多少回了。終其一生,老朱對文人都是很輕視的,因為他心裡清楚的很,要是讓這群光說不練的人大行其道,大明朝也就到頭了。

但是,朱元璋也明白,天下的輿論掌握在這群人手裡,要是得罪了他們,他們不知道會給你潑多少髒水,最典型的就是武大郎和潘金蓮,人家本來是一對金童玉女,愣是讓人給造謠成了那副德行。

所以朱元璋不得不弄一些有名望的文人養起來,好讓他們為自己歌功頌德。但朱元璋心裡清楚,國家的支柱從來不是這群人。所謂事智者眾,則法敗;用力者寡,則國貧。國家的強盛靠的是那些死命為他打仗的軍隊——所以他建立衛所制度,允許大小軍官世襲;以及奮戰在徵稅第一線的糧長、里長——所以他給了這些人一些特權,並且對他們的工作十分關心,經常和太子朱標一起接見他們。

有一個叫嚴震直的糧長,每年按時押糧萬石至京師,從不延誤,朱元璋十分欣賞他,特地封了他一個五品官,後來做到了工部尚書。

一個家庭興旺與否看的是存款、財產。一個國家強盛與否看的是國庫的存糧以及邊防的軍備,跟那些個文人有個毛關係。

所以朱元璋看重的是那些努力種地,努力收稅,努力打仗的實幹家,對這些個只會耍嘴皮子的文人空談家是十分鄙視的。

大封功臣的時候,公侯伯三等爵位除了劉伯溫這個事智者以外都是武將。李善長雖然不是武將,但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為朱元璋籌集糧草養活軍隊,也是一個實幹家,是朱元璋的蕭何。朱元璋把他排在第一位可見他對錢糧這一塊的重視。順便說一句,劉伯溫的爵位是排在所有人之後的,由此可見這個軍師為大明朝的開國所做的貢獻了。

朱允炆的話明顯沒說到點子上,殺翟讓就會輸?老朱還殺了韓林兒呢,還殺了郭子興的兒子呢。古來成大事的有哪個是仁義君子的?只要有了自己鐵打的班底控制住了局勢,有一些人不服又如何?殺了他們派自己的人接手就是,死了張屠夫還有李屠夫,怎麼會去吃帶毛豬呢?地球離了誰不會轉?

至於親近小人遠離賢臣就更可笑了,在腐儒的觀念裡,凡是不跟他們保持一致的都是小人。但是在朱元璋的觀念裡,凡是給他賣命幹活的都是賢臣;那些個什麼都不幹還瞪著眼睛老是挑你毛病的臭老九就是賢臣了?養著這些人除了噁心自己以外還能有什麼用?

朱允炆也注意到了朱元璋的臉色,但他還不知道自己錯在了哪裡,只能直愣愣地站在那裡。自己說的話可是歷代聖人的教誨啊,爺爺怎麼會不高興呢?

朱元璋掃視了一下眾人,道:“你們呢?都有什麼見解?”

朱允炆的好基友黃子澄立即站了出來,道:“陛下,臣以為太孫所言甚是。聖人雲‘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雖令不行。’李密為人不正,故而眾叛親離,敗亡理所應當。”在黃子澄看來,朱允炆是完全符合儒家的賢君標準的,他為自己給帝國培養的優秀的繼承人而感到自豪,這個時候必須站出來維護允炆。

朱元璋的臉色變得更加難看了,都是你們這些腐儒把老子的孫子給教壞了,蒙元入侵中華的時候殺了多少人,他們的身就正了?在馬刀之下你不還得乖乖聽命?

蜀秀才朱椿站出來,道:“太孫所言有一定道理,但依兒臣來看還與李密所處的位置有關。李密是在王世充和宇文化及的夾擊下滅亡的,如果他和李淵一樣一面臨敵,或許會.......”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說著說著說不下去了,因為他突然想到自己的老子朱元璋當年也是處在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夾擊之下,不也一樣贏了?

朱楧看著眼前的這一切,心知自己的機會來了,後世的他也曾經研究過隋唐那段精彩的歷史,對李密的失敗也有他自己的見解,當然要比朱允炆這個毛頭孩子要深刻的多。

朱楧剛要說話,突然又停了下來。媽蛋,自己差點又犯大錯。朱允炆可是儲君,將來是要做皇帝的,自己在這大庭廣眾之下打他的臉真的好嗎?他上臺可是要削藩的,要是把今天的事記在心裡,上來先削自己一下,那不全完了?

朱元璋的眼睛何其銳利,自然看出了朱楧欲言又止的神情,道:“老十四,你有什麼話說?”

靠,不說也得說了,為了給老朱留一個好印象,顧不上得不得罪這個大侄子了。朱楧上前一步,做了個揖,道:“父皇,兒臣以為太孫說的很有道理。但兒臣以為除了太孫說的那兩點以外,還有一點。”

“還有哪一點?”老朱略有欣喜的看了看這個一直默默無聞的十四皇子。

朱楧供著手,一字一字地說道:“開倉放糧。”

“什麼?”黃子澄第一個不幹了,跳出來道:“李密開倉放糧是仁義之舉,使其俘獲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何錯之有?”

朱楧看了一眼這個腐儒,又看了看朱元璋,發現老朱正在聚精會神地盯著自己,似乎對自己的觀點很有興趣,便鼓起勇氣說道:“那些歸順李密的人不是衝李密來的,而是衝糧食來的。李密攻佔了洛口倉這個大糧倉,沒有派人進行有效的管理,進而作為自己招兵買馬的資本,反而大開倉門,任人取糧。那些個饑民、盜匪,拿了糧食之後拍拍屁股就走了。鷹吃飽了就會振翅高飛,人吃飽了就不想著再去玩命。李密沒有因為攻佔糧倉而獲得實力的提升,只是得到了一個‘盟主’的虛名。”(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