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吾乃天命之子最新章節列表 > 失落的將星,魏武之剛——于禁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失落的將星,魏武之剛——于禁

翻開三國志,于禁的出場就和別人不一樣,“屬將軍王朗。朗異之,薦禁才任大將(軍)。”一下子把于禁的評價看的很高。我們來看看于禁下面的表現。攻廣戚,拔之,拜陷陳都尉。從討呂布於濮陽,別破布二營於城南,又別將破高雅於須昌。從攻壽張、定陶、離狐,圍張超於雍丘,皆拔之。從徵黃巾劉闢、黃邵等,屯版粱,邵等夜襲太祖營,禁帥麾下擊破之,斬(闢)邵等,盡降其眾。遷平虜校尉。從圍橋蕤於苦,斬蕤等四將。這裡陳壽用的是拔,和有的將領的屠是不一樣的。“盡降其眾”看出來于禁的威望和見識。從一個將領來看,只斬首惡,不誅從犯。這是什麼樣的思想覺悟?再看看下面,張繡討伐戰,面對作惡的青州兵,於禁怒曰“而還為賊乎”,討之,數之以罪。然後先立營壘,做好迎戰的準備才去見曹操。當時曹操的評價是“雖古名將,何以加之”。官渡之戰時,于禁的表現還是那麼精彩。太祖初征袁紹,紹兵盛,**為先登。太祖壯之,乃選步騎二千人,使禁將,守延津以拒紹,太祖引軍還官渡。劉備以徐州叛,太沮東徵之。紹攻禁,禁堅守,紹不能拔。復與樂進等將步騎五千,擊紹別營,從延津西南緣河至汲、獲嘉二縣,焚燒保聚三十餘屯,斬首獲生各數千,降紹將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守住延津的意義不用多了,相信明白人都知道。又一路攻入袁紹領地。明於禁的領兵作戰的能力。雖然有斬首獲生這個詞語,但是我相信更多的是獲生。于禁作為一個將軍,看重的不是所謂的功名,而是實實在在的人命。從斬青州兵,攻袁紹,獲生數千人,等等事蹟。下面是於禁的斬昌豨。歷代的文人似乎都對於禁的做法感到難於理解。法理之外,無非人情。為什麼要殺這個曾經的好朋友呢。我是這麼理解的,對於一個看重實實在在人命的於禁將軍來,一個屢次叛亂的昌豨,顯然就算這次不殺他,他再次叛變會帶走多少無辜的生命。不如殺了他,保住一方平安。最後是水淹七軍,在洪水面前,他首先考慮的不是如何為自己爭取什麼名聲,什麼地位,他看到的是在水中掙扎的普通將士。他下達了投降的命令,也就是不抵抗政策。于禁雖然被俘虜了,但是並沒有未關羽效力,他的投降換來的是萬多將士的性命。他自己呢,去了荊州的監獄。可見不是他怕死,或是他如何如何,他就是這樣一個將軍,更多的是考慮到別人的生命。等到關羽敗亡,於禁入吳,同樣沒有為孫權效力。終於等到了迴歸的日子,他把部分將士帶回去了。但是等待他的是什麼呢“帝使豫於陵屋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禁見,慚恚發病薨。”一代名將,就這樣隕落了。于禁死前我猜測一定會“為什麼就沒人理解我呢,難道萬人無意義的死亡,還比不上活著回來嗎,就算他們不能再上戰場了,活著總有些貢獻和意義。”“禁持軍嚴整,得賊財物,無所私入,由是賞賜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眾心。”以法御下,不甚得士眾心。無非就是禁止劫掠。亂世總有這樣的將領,這樣的兵。但是于禁卻是不擾民。對於擾民的青州兵,數之以罪而斬之。有人可能不理解為什麼於禁會投降,他不是叛變。從生到死,他的信念都沒改變過,那就是保國安民。正是他有這個信念,起初才有人評價他才可任大(軍)。但是可惜的是沒多少人理解他。以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爭權奪利的人怎麼會理解他呢。所謂的君子,吳國的文官虞翻是咋樣對待于禁的。但是于禁呢,回到魏國,盛讚虞翻之德。我們中國人,可以崇拜斬首數十萬的白起,可以為殺生百萬的薛仁貴樹碑立傳。口上著仁義道德,正義無私。但是就是容不下一個于禁,對於曾經保護了多少人的英雄卻是無比的詆譭。自己的名聲性命最重要,別人的就如草芥。當亂世再次來臨的時候,當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脅時,也許有的人會希望有英雄來拯救他們,但是一旦自己發達了,誰去承擔那些保國安民責任?這個就是所謂的正義?只是為了自己的“正義”?英雄落下了,新的時代來臨,可惜創造新時代的不是英雄和他的部下。英雄也慢慢的蒙上了灰塵,永遠的消失,消失。三國以後的歷史我少見到這樣高尚品德的將軍,有的只是勾心鬥角,爭權奪利。有的是一將攻成萬骨枯。最後是一首拙作:時運不濟何問天,百戰英雄亦偶然。功名恩怨一場空,不見紅日耀泰山。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