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科幻 > 影視世界無限傳送門最新章節列表 > 304.大亂鬥開始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304.大亂鬥開始

牽制大金很重要,不能讓他輕輕鬆鬆就滅掉大遼,否則一旦遼也完蛋了之後,金怕是扭回頭就會對付大梁,當然曹巖也不怕他們,可問題是他不願意以一己之力去承受大金的壓力,所以他必須要給大金找個敵人,大遼就是最好的選擇。

關於大金,後世網路上又一個比較有趣的事情,那就是在未來,以岳家軍為首的南宋軍隊,確實是狠狠的抵抗了大金的入侵。但是肯定有人會疑惑,為什麼後來明明岳家軍都沒了,為何大金還不滅掉南宋呢?

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民族英雄岳飛被殺害於臨安城的大理寺中,時年三十九歲。在岳飛臨死前的供狀中,只留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字。岳飛自宋末投軍,帶領岳家軍與金人大小數十餘戰,勝多敗少,使金人不由得發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感慨。

那麼,面對南宋這樣“自毀長城”的行為,金軍為何不順勢南下,一舉滅掉南宋?其實,只要回到歷史現場,仔細分析當時的局勢,就不難理解為何金人不趁勢南下這一決定。首先是金朝的內部原因。從軍事的角度講,自1114年起兵至1142年,金人一直處於長期的戰爭狀態,原有的精兵良將在戰爭中死傷慘重。金人在許多戰事中不得不依靠戰鬥力低下的漢人僕從軍,這使得金軍的作戰效能大為降低。

雖然金人在紹興十一年冬季擊敗宋軍,先後佔領了泗州、楚州、濠州等地,但由於長期作戰,金軍兵勢不振,後勤補給困難,再加上天氣等原因,因此厭戰氣氛濃厚。甚至金人出現了“宰殺騾驢,相兼為食”,“輜重俱盡,有食奴婢者”的極端現象。在金軍停止進攻,撤軍清點時,其發現輜重騾馬僅餘四成,奴婢則十無六七。面對這樣的情況,一向主張對宋用兵的金將宗弼,也就是金兀在聽聞宋軍即將揮師北上時,竟然“大懼,乃遣毅,與良臣等偕來”。

再加上雖然金軍佔領了華夏北部大部地區,但是金人在這些地方的統治並不穩固,各地抗金勢力如春日野草般層出不窮。金人因此不得不分散部分兵力去平定義軍,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金軍的前線軍力。因此無論岳飛是否被殺害,在紹興十一年時,金人已然無力對宋軍發動全面進攻,只能與宋軍隔江對峙,保證自己已佔有的領土不被宋軍收復。

其次則是政治上的原因。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每一次戰役的發動都要受到政治這雙無形之手的操控,一旦操控這雙手的大腦出現問題,那麼戰爭的前景定然不會明朗。隨著宋金戰爭的進行,金朝內部的權力鬥爭也日趨激烈。掠奪來的土地與財富如何分配,越來越多的軍隊由誰控制,中樞權力由誰主導,都是金朝貴族們所關心的問題。圍繞著這些問題,金朝貴族內部的矛盾逐漸凸顯出來。僅在紹興八、九兩年時間內,就爆發了撻懶奪權與宋議和,金熙宗、宗弼殺撻懶與宋開戰這樣重大政治決策上的反覆。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在金熙宗上臺後,著力推行中央集權,希望削弱貴族和軍閥權力,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然而在宗弼領兵南下時,金熙宗的支持者宗幹病逝,這導致金朝內部皇權派的勢力被極大削弱,金熙宗加強皇權的舉措面對危局。在此情況下,宗弼不得不考慮班師回朝,輔佐金熙宗。總之,金朝內部亦非鐵板一塊,圍繞著權力和財富,皇帝、官僚、貴族、軍閥之間互相傾軋,削弱了金朝的自身實力,這也是金軍沒有在紹興十一年岳飛死後趁勢南下的重要原因。

在宋朝方面,雖然在戰爭開始時宋軍的戰鬥力遠不如金軍,但宋軍在戰爭中學習戰爭,經過長期磨鍊,戰鬥力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是無須多言的。宋朝在重建政府的同時,也在一步步的推行收兵權的措施。傳統觀點認為,收兵權主要是帝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自身統治的措施。

但是在南宋初期的特殊時期,由於各地軍隊大多數是在戰爭中崛起的家軍,只聽命於一個統帥。再加上各地家軍都有自己的財政系統,使得能夠他們獨立於中央,因此許多將領擁兵自重,並且隨時都有反叛的危險。建炎年間的苗劉兵變和紹興年間的淮西兵變就是此例。一群隨時都有可能叛變的軍隊,肯定不是一個新興政府能夠依靠的國防力量,所以對南宋政權來說收回兵權是鞏固國防的重要舉措。

更要命的是,軍隊的私家化造成了軍令不一,號令不嚴的情況,這使得在很多場戰鬥中,出現了由於將領之間不和導致戰鬥失利的情況。如在紹興四年,金、偽齊聯合攻宋,宋高宗明令張俊與劉光世援助韓世忠,協同作戰。可張、劉二人卻不聽號令,導致金軍攻陷滁州,並準備造船南渡。次年正月,為解決三人不和的問題,宋高宗甚至親自召見三人,勸說三人以大局為重,可並無多大效果,三人仍然各行其是。

面對這樣的局面,宋高宗在秦檜等人的協助下一步步收回兵權,先是將各地家軍整合起來,建立以皇帝為核心的行營護軍體制,即家軍聯合體,明確了皇帝的最高指揮權。其次就是借柘皋之戰勝利論功行賞的契機,先任命張俊、韓世忠、岳飛三大家軍首領樞密使,樞密副使之職。再令三人麾下的部隊各自獨立,由各軍的偏裨將領統領,將各軍分而化之,直接聽命於皇帝,成為禁軍。至紹興十一年岳飛被害時,此工作基本完成,這也是韓世忠被免職,岳飛被害後,為什麼各自的家軍沒有出現大規模兵變的重要原因。

由於宋高宗與秦檜在與金人作戰時極力推行防禦戰策略,相對來說,沒有進攻戰那麼依賴將領的個人能力,因此兵權的收攏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大將被罷用帶來的負面影響。伴隨著兵權的收攏,各地家軍手中的財權也被收歸中央。政權的穩固,禁軍制度的重建,財政權的統一,諸多有利因素將南宋政權送入正軌。紹興十一年夏收兵權的歷史意義,除了封鎖家軍造反的可能性,也使對金戰爭更趨近秦檜所擬想的防禦戰。紹興和議與收兵權、岳飛之死,皆與紹興十一年四月收兵權工作的歷史意義有著無可置疑的關聯。

由於宋金雙方都各有難處,無法維持大規模戰爭,因此在和議這一點上雙方可以說心照不宣。因此與秦檜、宋高宗謀害同時進行的是宋金紹興和議,伴隨著岳飛之死,南宋與金的和議工作逐漸進入正軌。對金朝來說,和議休兵是重整內政,再作它圖的好時機。對南宋來說,和議為建立一個穩固政權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自此之後,宋金雙方獲得了近十年的喘息機會,南宋政權由此進入一個逐漸穩固的新時期。只不過這一時代的開啟是以岳飛為代表的愛國忠良的犧牲與無數百姓的血淚為前提。當然,對於趙構秦檜這樣的南宋統治者,是不會把這些犧牲與血淚放在心上的。

放到現在,如今的金倒是沒有這麼多的問題,可問題是,金現在沒有太多的部隊啊。

高麗人也是比較能征善戰的,前面說過了,中原王朝雖然屢屢讓其稱臣,但高麗人總是首鼠兩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發自內心並不害怕中原王朝,以高麗那邊的地理和氣候,中原王朝還真的拿他們每什麼好辦法。加上同樣發起瘋來連自己都砍的扶桑人,此時大梁的新軍是以這兩個國家的人為主的,大金留在後方的守軍數量太少了,根本不可能擋住大梁的大軍。

所以在大梁三年年末,大梁突然發兵大金,分別從遼陽府和符拉迪沃斯託克兩個方向發起了進攻。

主戰部隊為整編之後的新二軍新三軍新六軍以及第一軍,林沖已經從大宋腹地撤出來了,這個時候已經不再需要他繼續牽制大宋的兵力了,因為方臘已經被滅,大宋現在已經開始著手要清剿梁山駐守的林沖所部了。當然了,藉助梁山的地形,林沖想要堅守個三四年還是沒問題的。但是這樣沒啥意義,與其讓他繼續在那裡浪費時間,倒不如將他撤出來。

但因為之前林沖並沒有立過什麼大功,所以林沖主動要求加入攻打大金的序列,曹巖想了想,還是同意了。

遼陽府是契丹天顯十三年所置,也就是今天的遼陽市。轄境相當今遼陽市附近地區。元改為路,轄境約當今遼寧遼河下游以東,太子河以南和阜新、彰武、新民等市、縣地。明初廢。清順治十年復置府,轄遼陽縣、海城縣。十四年移治瀋陽,改為奉天府。遼金置東京於此。遼東京道、金東京路、元遼陽行省皆治此。

而符拉迪沃斯託克,就是後世大名鼎鼎的海參崴。

符拉迪沃斯託克,原名海參崴,曾為我國領土,17世紀中期,沙俄皇朝伺機東侵,尋求在遠東地區開拓港口。清康熙年間清政府和沙俄簽訂的《尼布楚條約》中明確訂明海參崴所在地區屬清朝,清朝中後期國勢日衰,第二次鴉片戰爭中,1858年清政府和沙俄簽訂不平等的《璦琿條約》,規定包括海參崴的烏蘇里江以東地區為中俄共管。1860年俄國又逼迫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條約》,清政府割讓了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約4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其中包括海參崴。隨後其成為沙俄在遠東地區的一個重要的軍事基地,不過由於距離俄國本部太遠,所以該地的發展緩慢。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在中原王朝的角度看,這個地方的地理位置是相當好的,而在高麗的角度看,這個位置簡直就是入侵的最好地方之一。

四大軍團,超過三百萬的士兵,好似蝗蟲過境一般,席捲了整個金朝東境。

本來大金已經快要把大遼滅掉了,結果這麼一來,搞的前線的軍隊不得不火速回援。沒辦法,這裡可是他們的個根,他們是無論如何都不能丟棄的。

這樣一來,大遼就有了喘息之機,同時呢,為了不讓大金同時發展壯大,曹巖將目光放在了西夏身上。

西夏是華夏歷史上由党項人在西北建立的一個政權,歷經十帝,享國一百八十九年,也算是比較長壽的政權了。

西夏的祖先党項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唐朝時遷居陝北。因平亂有功被唐帝封為夏州節度使,先後臣服於唐朝、五代諸朝與宋朝。夏州政權被北宋併吞後,由於李繼遷不願投降而再次立國,並且取得遼帝的冊封。李繼遷採取連遼抵宋的方式,陸續佔領蘭州與河西走廊地區。宋寶元元年李元昊稱帝建國,即夏景宗,西夏正式建國。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稱之為西夏。

西夏在宋夏戰爭與遼夏戰爭中大致獲勝,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夏景宗去世後,大權掌握在皇帝的太后與母黨手中,史稱母黨專政時期。西夏因為皇黨與母黨的對峙而內亂,北宋趁機多次伐夏。西夏抵禦成功並擊潰宋軍,但是橫山的喪失讓防線出現破洞。

原時空,一直到金朝崛起並滅遼、北宋後,西夏才改臣服金朝,同時還獲得了不少土地。兩國建立金夏同盟而大致和平。夏仁宗期間發生天災與任得敬分國事件,但經過改革後,到天盛年間出現盛世。然而漠北的大蒙古國崛起,六次入侵西夏後拆散金夏同盟,讓西夏與金朝自相殘殺。西夏內部也多次發生弒君、內亂之事,經濟也因戰爭而趨於崩潰。最後於西夏保義二年亡於蒙古。

曹巖不會去管那麼遙遠的事情,此時西夏偏居一隅,小日子過的還挺美,曹巖當然不能讓他們一直美下去了。

或者說,曹巖要以一種“讓他們過的更好”的方式,誘使西夏加入這一場大亂鬥之中。

於是,就在大梁對大金發動進攻的時候,一隊使節,進入了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