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1908之鋼鐵雄心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三十五章 解圍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百三十五章 解圍

雖然蔣百里很奇怪嚴光為什麼要將方向瞄準美索不達米亞,更奇怪以往很聽得進不同意見的嚴光這次為什麼會獨斷專行,不過既然已經這麼下來了,那麼作為聯軍的總司令,蔣百里也只能遵照命令去做。

“美索不達米亞嗎…”

雖然目標已經變成了美索不達米亞,不過蔣百里還是聽了一下關於西線土耳其軍隊的情報,畢竟西線的土耳其人也是一股不小的威脅。如果在他們進軍美索不達米亞的時候,土耳其人突然從側翼發動襲擊,那麼——————事情可就不怎麼妙了…不過萬幸的是,或許是因為冬天快要到了,而聯軍卻一直都沒有動靜的關係,所以到現在為止土耳其人都沒有要行動的意思,如此一來,也就給了蔣百里從容準備的時間。

而且在等上一段時間的話,新增援的一個步兵師也就快到了…也是趁著這個機會,蔣百里複習了一下關於美索不達米亞的情報,畢竟今後一段時間的主戰場就是那裡了…“美索不達米亞…”

美索不達米亞,其實就是後來的伊拉克,那裡的人文歷史也就不用介紹了,畢竟也沒幾個人會對伊拉克的歷史有興趣。

這裡介紹的是,歐戰爆發後伊拉克的情況。

早在土耳其參戰前期,因為透過情報得知土耳其參戰的訊息,英國人在1914年的10月23日就已經派兵匆匆趕至巴林以保護當地石油提煉廠,並在稍後的一段時間裡出兵侵入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在侵入的過程中當地的土耳其守軍被擊退。

到了11月23日的時候,擊退土耳其守軍的英軍佔領了巴士拉。

到了來年,也就是1915年的1月時,英軍在下美索不達米亞底格里斯河谷的力量已增至2個步兵師、1個騎兵旅,並擁有一些重型火炮,由將軍J.E.尼克松爵士指揮,其指揮部位於巴士拉。

4月12—14日,土軍攻擊巴士拉西面庫爾納英軍的築壘前哨陣地,被擊退。4月24日,土軍又攻擊巴士拉北面約80公里的阿赫瓦茲英軍的一個外圍防禦陣地,亦被擊退。尼克松奉儘可能向巴格達進軍的命令,派遣C.V.F.湯森少將率1個加強師以及一支小艦隊逆底格里斯河而上。5月31日,在庫爾納附近,英軍發動兩棲攻擊粉碎土軍一個前哨陣地。隨後,英軍繼續北上攻擊阿馬拉,6月3日,佔領該城。

這個阿瑪拉是伊拉克東南部的城市,位於底格里斯河畔的一個低山背上。為一重要河港,農產品與牲畜、羊毛、皮革的貿易中心,以織布與銀器製造著稱。不過人口就沒多少了,到了二十一世紀也只有八萬人而已,而且這還是一個省會城市。

而到了此時,英軍距離巴格達已經只有304公里遠了…到了7月24日,G.F.戈林奇少將指揮一支小型遠徵隊逆幼發拉底河而上,攻擊納西裡亞的一個土軍防禦陣地,以保護湯森軍的側翼和交通線。土軍抵抗很頑強,英軍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才攻克納西裡亞。該戰英軍傷亡533人,土軍的傷亡不得而知,但他們丟下了1000名俘虜和17門火炮。

到了8、9月份的時候,湯森的部隊得到加強並奉命奪取位於底格里斯河和舍特—哈伊河流域的庫特—阿馬拉。到9月16日,他的攻擊兵力已集結在桑奈耶特附近底格里斯河南岸,桑奈耶特緊靠庫特,位於其下游地區。英軍的交通線很長而且脆弱。沿幾乎達483公里的彎彎曲曲的底格里斯河的航運不能滿足其需要。他有2個師,但不得不將1個師沿河分散配置以保護運輸線。該地區的土軍指揮官努爾烏德丁帕夏指揮1萬人,配備有38門火炮,在庫特下游地區,橫跨底格里斯河兩岸構築了塹壕防禦陣地。湯森有11000人和28門火炮。

此時,英軍距離巴格達已經只剩下150公里遠了…而到了11月,也就是前一段時間的時候,湯森開始進軍,他臨時徵集了一些駱駝和驢子車輛以補充其內河船隻的不足。當他抵至泰西封,發現土軍已構築了大規模的防禦陣地,其兵力由正規軍和阿拉伯人組成並加強至18000人,裝備有火炮45門。湯森抽調了保護交通線的1個旅,調集了大約1萬名步兵、1000名騎兵和30門火炮。此外,他還擁有一個由7架飛機組成的飛行中隊。這是在該戰場上第一次使用飛機。

泰西封是巴格達南部的一座小鎮,距離巴格達僅有32公里遠…“32公里嗎…”看著情報上顯示的資料,蔣百里喃喃的道。“英國人的進展到是很快啊…”

如果這麼看的話,直接向巴格達進發到也不是不可行的事情。

只是…英國人的進攻真的這麼順利嗎?

——————————在距離巴格達僅有32公里的小鎮泰西封,英軍少將C.V.F.湯森率領的一個加強師,正在猛攻著土耳其軍的左翼。

只不過由於他過分倚重於這一行動,並沒有保留預備隊,土軍的第一道陣地雖然被攻佔,但隨後土耳其人不斷實施反擊,而此時湯森已無力加強進攻。

在整場戰鬥持續了三天的時間後,土耳其人的援軍越來越多,可湯森手上的部隊卻是越來越少了…“唉…”

眼見隨著局勢的發展,戰場上英軍和土耳其軍已經是攻守逆轉,湯森對英軍統帥部真的是深惡痛覺…“如果統帥部的那群混蛋能多給我一些兵力的話,還有那些該死的印度人…”(在美索不達米亞行動的英軍,主要都是由印度部隊組成的)只是現在說什麼都晚了,眼下畢竟是土耳其人的地盤,英國陸軍既沒有以一敵十的能力,在戰鬥力上也不如德國人那麼強,眼見土耳其人的援軍已經是越來越多,到了這個時候如果不想全軍覆沒的話,湯森也只剩下後撤這麼一條路可以選了…“傷員都送走了嗎…”

聽到湯森的話,湯森的副官連忙回答道。

“閣下請放心,所有的傷員已經全部送走了。”

湯森點了點頭。

“這樣就好。”

的確,有底格里斯河在,別的不提,至少運送傷員一類還是很簡單的,畢竟這次隨著湯森一起向巴格達進軍了,還有一支小型艦隊…而很顯然的是,雖然在兵力方面,土耳其人要佔明顯的優勢,但是在海上,或者應該說在河上,佔據優勢的始終還是英國人…“既然傷員都已經撤完了,那麼我們也撤退吧…”

“是!”

到了第二日,也就是泰西封之戰的第四日,面對著越來越多的土耳其軍隊,英軍指揮官C.V.F.湯森在傷員全部透過水路撤離後,也只能率領剩餘的英軍向庫特方向撤退。

泰西封之戰英軍損失4600人,土軍損失6200人。

此戰結束後土耳其軍對的追擊並不積極,一直到12月1日,英軍後衛才與追兵在烏姆—拜勒交戰。到了12月3日英軍抵達庫特,湯森認為步兵過於疲勞難以繼續退卻,於是除命令騎兵繼續退卻外,便在庫特按兵不動,等待援軍,這時他還有兩個多月的食品供應。

只不過到了17月7日後,在庫特的英軍很快就陷入了土耳其軍隊的重圍當中…(歷史上英國人在16年曾經派了2個印度師,準備替陷入重圍的湯森解圍,不過印度人的戰鬥力我們都知道,所以最後………沒能被解圍,突圍又失敗了的湯森只好帶著2000多英軍和6000多的印度人投降了)本以為英國人進展很順利,並且已經開始安排遠征軍向美索不達米亞進軍的蔣百里,在得知英軍的一個師在庫特被土耳其人重重圍困的訊息後,也是很吃了一驚。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蔣百里發現自己已經不能在停下進軍美索不達米亞的腳步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因為這個時候英國人能夠拿得出來,對湯森的部隊解圍的僅有戰鬥力不怎麼樣的印度部隊。因此,英國人急需蔣百里的聯軍南下替湯森的部隊解圍——————如果無法解圍的話,那麼能替湯森吸引一些土耳其兵力也是不錯的。

事實上英國人也沒有將全部的希望都拜託在蔣百里的身上,英國人已經為英國將領F.J艾爾默準備了兩個印度師,因為雖說聯軍的戰鬥力要比這些主要是由印度人組成的部隊戰鬥力高出許多,但對中俄聯軍來說,不要說庫特了,就是距離巴格達也是有著不小的距離。

這麼遠的距離,想要在湯森的部隊彈盡糧絕前抵達庫特,實在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情,所以英國人也僅僅只是期望蔣百里能夠多吸引一些土耳其兵力,好讓艾爾默能夠順利救出湯森…——————————“本來還以為英國人很厲害呢,沒想到居然會被土耳其人給圍住…”

在聯軍的司令部內,看著英國人剛剛傳出來的情報,張紹曾在一旁嗤笑道。

很明顯,在經歷過和土耳其人的幾戰後,張紹曾已經完全不把土耳其人放在眼裡了。而他的這種態度,顯然也受到了其他中俄將領的贊同。

不過聽了張紹曾的話後,蔣百里卻是搖著頭道。

“不要小瞧了英國人,這次英國人會這樣,主要還是因為他們的兵力太少,又太過深入敵軍腹地,最重要的是在那個叫湯森的將領的部隊中,絕大多數都是由殖民地抽調過來的印度人,而這些印度人的戰鬥力並不是很強,剩下有戰鬥力的英國士兵又太少,這也是為什麼湯森會失敗的原因…”

的確,如果說英國人的戰鬥力確實不錯,不然也不會和法國人在西線抗了德國人這麼長時間的話,那麼英國人在印度的那些印度殖民地軍隊,就實在是有些…如果說英國人的戰鬥力足夠強的話,那麼那些印度人的戰鬥力就有些………只能說土耳其人的戰鬥力已經足夠弱了,那些印度人的戰鬥力比土耳其人還弱。

在最開始的時候,這些當然沒有什麼,畢竟湯森率領的那個加強師裡還是有幾千英國人的。何況在最初的時候,土耳其人也沒多少,很多時候甚至還不如湯森率領的那個加強師的人數多。因此在最開始的時候,這個缺點並沒有被暴露出來。

可是等到土耳其人源源不斷的湧上來的時候,面對居於兵力優勢的土耳其人,印度人不能打仗的特性也就暴露出來了…(順帶一提,在美索不達米亞指揮土耳其軍隊的,是已經73歲的德國老將K.馮德戈爾茲…)“司令,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應該派多少部隊南下?”

孟恩遠並沒有參與到張紹曾和部分中俄將領對英國人的冷嘲熱諷當中,而是詢問著這件事情…而聽到了孟恩遠的問題後,蔣百里也陷入了沉思當中。

此時的中俄聯軍,在尼古拉大公和尤登裡奇等人帶走了一部分的俄軍後,算上已經抵達高加索的全部八萬多遠征軍,也只有十六萬人而已。

而這時在西線的土耳其人,則差不多有近三十萬人的兵力…十六萬對三十萬,如果只是進行防禦的話,蔣百里完全有信心守住亞美尼亞,不讓土耳其人的一兵一卒進入高加索。可如果要分兵一部分南下亞美尼亞的話…在亞美尼亞的土耳其軍隊並不是很多,但是也有一個軍團九萬人左右。

雖然在歷次的戰爭中,在亞美尼亞的土耳其軍團也損失了一部分,但是想要南下應付所有問題的話,少於三萬人還是不太可能的…也就是說,南下的話,至少也需要兩個步兵師的兵力才行。然而減去三萬人的話,那原本就只剩下十六萬人的聯軍,在兵力上可就要更加趨於劣勢了…如此一來,在亞美尼亞的蔣百里,顯然也要困難上許多。

畢竟不管怎麼說,在兵力上相差太懸殊的話,哪怕是防守戰也會很不好打的。何況遠征軍的戰鬥力不如德軍,而土耳其人在指揮方面也不會像俄國人在東線時那麼蠢——————好歹土耳其人也是有德國人幫忙的…所以…“第三十九師大概什麼時候能到?”

側過身去,蔣百里問了問自己的副官。

“大概還需要一週的時間…”

“那第五十一師呢?”

“這個…”副官遲疑了一下。“五十一師的話,恐怕還需要一個月才能抵達…”

蔣百里問題的第三十九師和五十一師,都是國內剛剛透過西伯利亞鐵路運過來的增援部隊。事實上,自從中國開始實行每個月運輸一個師的計劃後,西伯利亞鐵路一直都沒有停止過忙碌。

而第三十九師和第五十一師,也就是這個計劃的第一支和第二支部隊…“還需要一個星期嗎…”

蔣百里搖了搖頭,雖說一個星期的時間並不是很長,可是庫特那邊的情況卻很緊急。要知道,現在在庫特的英軍彈藥補給方面也只剩下兩個多月的數量了…“其實也難怪英國人會這麼著急,畢竟如果無法解圍的話,這支英軍部隊就要成為英國人在美索不達米亞第一支投降的部隊了………雖說這支部隊的主要組成都是一些印度人。”

的確,一整支部隊被俘虜,而且還是被土耳其人,這對好面子的英國人來講可不是一件輕易能夠接受的事情。

“一會給英國人發份電報,通知英國人,就說我們在準備一個星期後,就會向巴格達進軍,順便解救一下那位可憐的湯森少將…”

“是!”

在接到了蔣百里的電報後,英國人到是希望蔣百里的速度能夠更快一些,因為湯森在庫特的情況實在是不怎麼樣。不過英國人也很清楚,倉促之間就讓在亞美尼亞的聯軍南下並不是一件現實的事情,何況現在聯軍在亞美尼亞也有兵力稀缺的問題存在,還要直面西線近三十萬的土耳其軍隊的威脅。

因此英國人在回覆的電報上,也只是寫明的,希望蔣百里能夠儘快一些,然後就再沒有催促過了…因為英國人也很清楚,最終的希望只能寄託在自己的身上,將全部希望就寄託在他人的身上,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因此在回覆給了蔣百里電報後,英國人只是用最快的速度,籌備兩個印度師的兵力,然後準備將他們運上庫特,替在那裡的湯森解圍。

只可惜,就算英國人的速度在快,也需要到1月份的時候,才能將這兩個印度師送到庫特附近…而在那之前…“就只能祈求上帝保佑湯森他們了…”

站在船頭上,看著身側那些站沒站樣的印度士兵,F.J艾爾默對著身旁同樣愁眉不展的幾個英**官如此道…看著這些不堪一用的印度兵,F.J艾爾默已經對自己此行的任務有了一絲預感,不是很好的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