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1908之鋼鐵雄心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四十一章 兩棲攻擊艦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百四十一章 兩棲攻擊艦

由於日本在珍珠港成功的軍事行動,使得世人注意到了一種全新的海戰模式以及航空母艦這種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就已經出現,但是直到二十多年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才獲得戰績的全新艦種的威力。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美國一口氣批准了十多艘埃塞克斯級航母的建造計劃,而日本也批准了十六艘雲龍級航母的建造計劃。

然而這一切,卻都沒有凌波級的出現更引人注目。

標準排水量:62000噸,滿載排水量:83000噸,全長331米,艦寬86米,凌波級的龐大已經超出了世人的想象。

要知道,哪怕是奧林匹克級郵輪,也就是後世極為著名的泰坦尼克號郵輪,它的排水量也不過只有53000多噸,艦長和艦寬更是只有269.06米和28.16米,然而哪怕這樣奧林匹克級郵輪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隻。

同時奧林匹克級郵輪也被認為是航海技術史上的一個里程碑,《造船專家》(TheShipbuilder)雜誌認為其“根本不可能沉沒”。在航行的時候,一名船員更是對2等艙的女乘客西爾維亞?考德威爾説:“就是上帝親自來,也弄不沉這艘船。”

然而最後我們都知道,在他們説下這種話的時候,也就等於是立下了死亡FLAG…除了泰坦尼克號外,1928年,德國不來梅Vulkan船廠為美孚石油公司建成的斯蒂爾曼號(C.O.Stillman)油輪,這艘當時世界最大的油輪,全長也不過才178米,而這艘斯蒂爾曼號郵輪的世界紀錄卻一直保持到了1949年。

當然,就像人類的技術是在不斷進步一樣,造船技術也不可能不進步。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就已經造出泰坦尼克號的人類,沒有理由造不出比泰坦尼克號更大的船隻。

伊利莎白皇后號(RMSQueenElizabeth),這就是當時世界最大的郵輪。

伊利莎白皇后號(RMSQueenElizabeth)是193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世界上最大和最豪華的郵輪,全長1,031英尺,排水量達83,600噸,有“大西洋第一夫人”之稱。

伊利莎白皇后號於1938年9月27日於英國建成下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用作運兵船,1946年起主要服務於大西洋兩岸。1971年,香港船商董浩雲斥資320萬美元購入該郵輪,計劃耗資1,200萬港元將其改裝成一所教育用途的流動大學,命名為“海上學府”。伊利莎白皇后號於1971年7月到達香港,在青衣島和昂船洲之間對開海面進行改裝,當時港督戴麟趾曾上船參觀。

在凌波號航母下水前,伊麗莎白皇后號的確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大船隻。然而它的1,031英尺的全長換算成米的話,也只有314米,至於艦寬更是只有36米而已。

眾所周知,像郵輪這樣的民用船隻的建造難度,一向要比軍艦低上許多,那麼一艘比當世第一大民用船隻還要大型的大型軍艦相當於什麼程度?

因此凌波號航母剛一下水,就已經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而等到下水時的照片傳到全球的時候,這種轟動更是成倍的增長著。

在這種轟動下,日、美、英等海軍強國開始透過下水時的照片製作金屬模型,用來研究凌波號的真正效能,同時上述幾國也在探討著建造效能壓倒,至少是和凌波號並列的航母的可能性…在凌波號那具有震撼力的艦體面前,哪怕是德國和蘇聯這樣並不是很重視航母的國家,也都開始談到航母的建造計劃…在這種情況下,本應作為國防海軍真正主力的崑崙級,反而被人擱在角落無人問津…也就是在這種無人問津的情況下,位於旅順、天津、上海、廣州和福州的五家大型造船廠,已經開始生產包括伏波、踏波號在內的兩艘凌波級航母和包括蓬萊、方丈、瀛洲、羅浮、滄海、玄洲和炎洲等艦在內的十四艘航母…蟻多咬死象,這可是個重質卻更重量的時代。

君不見強悍如虎式、虎王的重型坦克,最後還是被蘇聯的T-34海給淹沒掉了嗎…真要是只造少數的幾艘,就算效能再好,也是猛虎架不住群狼。

畢竟這還不是後世那種“我要打十個”的時代…————————————————————受凌波號下水的刺激,英、美、日、德等國紛紛出臺新的航母計劃,務求超越凌波號航母,甚至就連深陷戰爭泥沼的蘇聯也出臺了一個比崑崙級要大型一些的航母建造計劃。

只不過計劃畢竟是計劃,最終究竟哪家能真的造出來,那就是難説的事情了。

在國社政府出臺了新的航母建造計劃後,沿海的造船廠也陷入了一片繁忙當中。繁忙的並不只是天津、旅順等地的大型造船廠,雖説新出臺的航母的確是在這些地方建造的,但是不要忘了航母獨自出海是件很危險的事情,無論是在海面還是水下都需要一定數量的護航艦隊。

而這時的國防海軍,雖然也算是當時極為頂尖的大型海軍,但是想要給多大十六艘的大中型航母提供護航艦只也是件很困難的事情,何況除了這十六艘外,將來很可能還需要更多的航母…所以,就在上述幾家大型造船廠拿下航母的訂單同時,那些不具備航母建造能力,但是卻有建造大型軍艦能力的普通造船廠,也奪下了其他艦隻的訂單,比如説輕、重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和潛艇等…另外還有大量護航航母的訂單,也被交給了一些普通造船廠。

雖説護航航母由於航速的原因,並不適合,也無力參與一般的大型海戰(當然也有例外),換句話説護航航母就像它的名字所表述的一樣,只適合進行護航任務,或者説是反潛任務…不過國社政府批准建造的護航航母多少有些不同,該怎麼説呢,與其説他是護航航母,到不如稱其為“兩棲攻擊艦”…和需要大量護航航母來對付德國潛艇的英國和美國不同,在未來就算中國和軸心國敵對,也基本沒什麼機會能碰上德國人的潛艇,畢竟德國潛艇的主要活動範圍是大西洋,雖然中國的影響力已經深入地中海,但只要直布羅陀海峽還在英國這樣的歐洲國家手中,中國就無法走出地中海…當然哪怕是這樣嚴光也滿足了,畢竟他很清楚攤子鋪的越大,將來的壓力也就越大,和蘇聯還有美國那樣把基地弄的全球都是,單是軍費就是一筆龐大的開支壓力。

剛開始的時候這樣當然沒什麼,不過只要碰上那麼一兩次金融危機,估計就要焦頭爛額了…何況如今中國的領土面積已經很大了,土地上的民族各式各樣,嚴光可不希望自己親手建立的國家將來和蘇聯一個下場…由於不需要和擁有龐大水下艦隊的德國敵對,臨近的日本雖然水下艦隊實力比歷史上強,但是在戰鬥力上依然渣的很,再加上中國有著相當數量的護航艦,也因此對護航航母的需求也就不像英國和美國那麼迫切。

在這種情況下,考慮到在後世,那些護航航母在戰後幾乎都沒了什麼用處,基本上都是個拆解出售的下場,因此嚴光按照後世兩棲攻擊艦的模式,要求海軍設計一型和兩棲攻擊艦沒什麼區別的護航航母。

兩棲攻擊艦,是一款用來在敵方沿海地區為實現兩棲作戰提供支援的艦艇。以往兩棲作戰列艦艇僅能搭載陸上載具以及機械登陸艇的功能已不符合整體作戰需求,在50年代,美軍誕生了登陸戰的“垂直包圍”理論,登陸兵從登陸艦甲板登上直升機,飛越敵方防禦陣地,在其後降落並投入戰鬥。這樣可避開敵反登陸作戰的防禦重點,並加快登陸速度。

新的護航航母就是基於這種理念設計的…唔,或許它應該被叫做通用兩棲攻擊艦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曾經建造過一級“硫磺島”級兩棲登陸艦,只不過“硫磺島”並沒有船塢設計,也就是説他無法使用登陸艇等裝備,只能使用直升機和垂直起降戰機。

70年代初,在硫磺島後美國又建造了一種更先進,更大的登陸艦艇,被稱為通用兩棲攻擊艦,它實際是集塢式登陸艦、兩棲攻擊艦和運輸船於一身的大型綜合性登陸作戰艦隻,它既有飛行甲板、又有塢室,還有貨艙。以往運送一個加強陸戰營進行登陸作戰,一般需要塢式登陸艦、兩棲攻擊艦和兩棲運輸船隻5艘,而通用兩棲攻擊艦隻需一艘就可部代替它們。

這就是“塔拉瓦”級通用兩棲攻擊艦…中國不是英國和美國,沒有頻繁的水下威脅,當然,至少是目前為止,不過就算後世的核動力潛艇出來了,這個時代所謂的護航航母估計也沒什麼用處。

雖然中國沒有來自水下的壓力,但是作為中國的主要目標日本,在太平洋和南洋有著數不清的,甚至是包括日本本土在內的島嶼,攻下這些地方不但需要大量的兵力,同時也需要大量的登陸艦艇…因此建造一級既能護航,又能進行兩棲登陸的艦艇,就是一件不錯的事情了。

何況新的兩棲攻擊艦,還有著全通甲板。

雖然這個時代的直升機還沒有達到實用階段,不過用活塞飛機做火力支援也是件不錯的事情,何況兩棲攻擊艦既能做護航航母,又能做登陸艦,最重要的是這樣的艦艇用到6、70年代估計也沒什麼問題,省錢啊…而在聽到嚴光的提議後,海軍的將領雖然覺得這樣的思路有些異想天開,但是在沒有護航壓力,而且也的確需要大量兩棲艦艇來對付日本在海外的島嶼的情況下,也就點頭同意了。

沒辦法,雖然日本本土距離中國近在咫尺,哪怕是航程稍微長一點的戰鬥機,都能從山東到東京飛一個來回,如果拿下朝鮮半島的話,就是繞個圈都沒問題。

可是考慮到日本的民族特性,另外還有島國本身的加成——————日本本土並不適合重型坦克使用,哪怕是50噸級的坦克,在日本也很難施展開。

像後世的日本90式坦克,全重不過50多噸,卻只能在北海道部署,在其他地區根本無法使用,不過日本卻是離不開90式,因為他需要90式在北海道用來防範蘇聯。

而在冷戰結束後,日本新設計的10式坦克,重量不過44噸,全重也不過才48噸,只要想想後世M1A2和豹2A6的重量,就能明白10式的防禦力有多渣。

日本防衛省宣稱現在的材料科技以及車體構型可以讓10式裝備和90式同等防護力的複合裝甲,而材質只需要當年70%重量就可以。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90式的防護力就已經夠渣的了,10式的防護力和90式差不多是同等水平,日本人在10式上主要下功夫的地方是火控…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90式太重了,只能在北海道地區使用,而如果想要在日本本土的其他地區使用,就需要一型更輕的坦克。

後世日本國內的道路交通網極為密集,當初61式戰車開發即是為了仰賴鐵路輸送、但陸上自衛隊自從開發74式戰車後,已經放棄使用鐵路運輸的概念,改以公路。而90式戰車使用專用的特大型連結車進行輸送,但日本橋樑與道路的可承受重量有限,無法長時間負荷其重量,若是小型的40噸級車量就無此問題。

這就是日本人開發10式的原因,不是不想弄更重型的,而是無法弄…嚴光所要面臨的情況和日本人一樣,或者説比日本人更麻煩。

目前國防軍裝備的坦克主要是30噸的15改型,另外還有45噸的ZT-40和60噸的ZT-41坦克。

暫且不提後面的兩個,要知道這可不是後世的日本,這時的日本橋樑和道路方面的基礎是比較差的,所以不要説後面兩個了,就連前面那個30噸的也很難施展開…在加上日本的地理形態,對日本本土展開攻勢的時候,恐怕坦克部隊就很難派上用場了。所以在對日本展開攻勢的時候,妄圖透過佔領日本本土,迫使日本在海外的殖民地也跟著投降是不可能的…而且沒有坦克的支援,單憑空軍和炮兵火力和日本陸軍對抗,最後就算能夠獲勝,恐怕也是傷亡不淺…因此根據國防部制定的計劃,在和日本翻臉後,在對日本本土實施攻勢的同時,也將日本在海外的殖民地剿滅的一乾二淨,只要在海外的殖民地都被剿的乾淨了,只剩下本土的日本自然也就沒了反抗的餘地。

當然,其實除了這個辦法外,還有一個一錘定音的武器可以使用。

只不過那麼武器雖然早早就已經投入開發,而且每年都消耗著大筆的資金,但是説實話,這個武器什麼時候能出來,就連嚴光自己心裡也沒底…————————————————————雖然這時那件可以一錘定音的武器,還在羅布泊那裡研製著。但是嚴光依然很擔心,畢竟誰也不知道這件武器什麼時候能出來,萬一等到戰爭結束了才出來,那可就是白費力氣了。

而和嚴光相比,蔡鍔等人懷疑的卻是這件武器是否真的具有嚴光所描述的那麼大的威力。

沒辦法,雖然嚴光在描述的時候已經非常的含蓄了,但是在蔡鍔等人看來還是太玄乎了一些。

因此,在批准了大量的軍艦建造計劃同時,新的兩棲攻擊艦的建造計劃也得到了批准。

新的兩棲攻擊艦,標準排水量:20000噸,滿載排水量:30000噸,甲板全長230米,寬度40米,在尾部擁有一座船塢可以裝載登陸艇等載具,另外除了進行登陸任務外,新的兩棲攻擊艦還能進行運輸任務——————這也是同時期護航航母的任務之一。

這時的海軍,對新的兩棲攻擊艦還是寄予厚望的,畢竟眼下他們的手頭上也沒有別的登陸艦艇可以使用。再加上新的兩棲攻擊艦的效能不錯,必要的時候甚至可以當作航空母艦使用,因此哪怕只是剛剛開始,海軍也下了10艘的訂單…這個數量,如果是用來做航母使用的話,也足以掃平一般的海上國家了。

順帶一提,該攻擊艦被命名為“風雪”級…————————————————————關於在那個章節裡修改的辦法,其實我已經嘗試過了,而且是在當天的凌晨兩點嘗試的…只不過哪怕是直到現在,這個章節的修改依然沒有透過,也不知道是因為什麼原因,難道我那個章節裡真的有什麼需要稽核的地方?不會吧?…我冤啊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