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從UP主開始最新章節列表 > 12、祖屋和田野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12、祖屋和田野

“阿爺半個月前還收拾院裡的絲瓜,剪了兩條給我母,他也沒摔了,也沒生病,突然就下不了床了。”

年哥把車發動,“得嵐嗯哥過來看,回去後切了兩片山參送過來,說不要熬,泡水喝就好,阿爺沒要讓我給還回去。”

孟得嵐是大伯公(爺爺的哥哥)的孫子,學了些中醫,但找他看病的人不多,村裡有西醫。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年哥說的是方言。

青水這邊的本地方言,堂兄叫哥,表哥叫兄。

而且無論是哥還是兄,前面都會加一個嗯字。

同輩之間關係親近的,還會在名字前面加一個嗯字。

孟時說方言的時候會叫年哥“嗯年嗯哥”,關係一般的則叫他“得年嗯哥”。

長輩則是加一個阿字,阿爺、阿嫲、阿爸。

但是奇怪的是,媽媽的稱呼卻被視為平輩,以前叫嗯母,現在多稱為嗯媽。

這些稱呼聽著和閩南語系差不多,但是其他的內容卻又完全不一樣。

青水方言是和河州話結合之後變異的產物,說這種話的人很少,只有青水周邊的幾個鎮。

像顧惜念她就聽不懂青水話,而陽江縣距離青水鎮不過二十幾分鍾的車程。

年哥把車掉頭,從大路往回開,嘴裡說道:“阿爺躺在床上腿腳動不了,我在陽江醫院叫了一輛救護車開上來,然後他把隨車的醫生給說回去了!”

孟時有點沒理解年哥話裡的意思,“說回去了?”

“他說自己這兩天就走,如果用擔架一抬,一口氣洩了,說不定就直接死在救護車上,然後那個醫生稍微檢查了一下,要了三百塊錢出車費就直接走了!”

年哥語氣有些氣憤。

“我看阿爺就是輕微的腦淤血弄成了偏癱,他都這年紀了還每天喝兩口灶燒的白酒,偶爾還啃生薑,一定是血壓高了壓迫神經。”

年哥今年三十一,正是什麼都不信,只信自己的年紀。

所以他依靠自己的認知,對阿爺的狀況有自己的判斷。

他氣憤阿爺有病不去看,也氣憤醫生不負責任。

孟時低頭,說道:“如果真是這樣,那……”

孟時沒有把後半句話說出口,話鋒一轉,問道:“姑姑她們來了嗎?”

既然年哥打電話給他,那麼其他人應該也通知了。

“除了二姑在外地,其他都來了。”

兩人很默契的沒有提起孟時他爸。

一路無語。

十幾分鍾的車程,兩個人抽光了小半包利群煙。

孟時把煙按滅在充當菸灰缸的一次性紙杯裡,然後發現村口多了一塊大山石,陰刻的夭山村上面刷著紅漆。

而本該隨著轉彎出現在視野裡的老宅,卻被一棟約摸七八層的套房遮住了。

“幾年前剛剛建的,我是住不來這種。一戶人一層,變扭不變扭。”

不是在農村長大的人,很難理解年哥話裡的意思。

農村的房子一般的都是兄弟房,幾個兄弟一起建一排房子。

兩兄弟兩間房,但一共只有三面牆,因為中間有一面牆是共用的。

這共用的牆,在方言裡叫做同進壁。

而套房,雖然農村不存在三樓不認識五樓,五樓不認識六樓的情況,但相比“同進壁”終究是少了幾分意思。

車子開過這棟全村最高的建築,在老宅院子前停了下來。

夏天晝長夜短。

快七點了,天才剛剛擦黑。

孟時坐在車裡,看著建於晚青的宅子,感覺它像一個佝僂著身軀的老人。

它已經過了它輝煌鼎盛的時期,如今和旁邊這棟新起的套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阿爺住的是祖屋,太奶奶那一輩傳下來的老宅。

整體木材構建,上面蓋著青瓦,前面是一片院子,後面是一片綠竹林。

穿過竹林是田野,曾經那一大片地都屬於太奶奶,不過現在其中只有七分地是阿爺的。

不要誤會。

七分是0.7畝。

南方多雨水,老屋的瓦片需年年翻,去掉一部分老化開裂的,再換上一部分新的。

但今年這個工程還沒有開始,因為瓦片的顏色很均勻,上面還有一些淡淡的青苔。

最中間的那一排瓦溝,靠近屋頂的位置長出了一顆狗尾巴草,應該是鳥沒消化的種子發芽了。

其中一根支撐瓦片的椽,屋簷出還長出了一片白色的柴菇。

看來最近下過一場連綿的雨。

“幹嘛呢?”

年哥停車熄火就風風火火的下車往裡走,走出去快十米才發現,孟時還坐在車裡看著老房子的屋頂出神。

聽到年哥的喊聲,孟時伸手把手剎拉上,然後下車跟在了他後面。

孟時以為自己會很坦然,畢竟阿爺九十一了,無病無災,就算這次真的走了也是喜喪。

但站在老宅前面,孟時感覺自己的手有點抖,心裡還縈繞著一股子說不清道不明的滋味。

他失去了從容。

年哥腳步很快,孟時吊在後面。

院子中間是一條用鵝卵石鋪出花紋的路,兩邊依舊是泥土,沒有迎著潮流澆上水泥,這給了雜草生機。

左邊原本有一個淺淺的池塘。

孟時小時候這個池塘就已經幹了,不過在記憶裡,每當雨季它依舊會萌發出一點生機,一些比指甲蓋還小的綠色植物會連成一片漂浮起來。

而現在,池塘已經被填平,上面搭了一個絲瓜架。

絲瓜架上,零星的開著幾朵嫩黃色的花,現在這個時候絲瓜已經成熟了,這些花該是第二批了。

祖屋方方正正,地基整體用石頭墊高,所以有臺階。

正面是開放的大廳,原本是祭祀用的,上面供著神像和同宗的牌位。

小時候阿爺家養豬,年前殺完了都要先在這裡供奉。

不過現在豬早已多年不養,牌位也都已經移去了祠堂。

左右都是廂房,廚房在後面。

“嗯時回來了。”

年哥的聲音從主臥裡傳出來。

左邊的廂房是主臥,大伯正靠在門邊抽菸。

“回來了?”

“嗯。”

“進去吧。”

孟時點點頭。

大伯是阿爺的大兒子,不過他前面還有三個姐姐,後面是兩個弟弟,一個妹妹。

阿爺那個年代生孩子不僅多,跨度還大。

第一個女兒出生,還沒解放,最小的兒子結婚趕上了計劃生育。

進門第一個眼看到是大姑。

大姑和奶奶一樣剪到耳朵邊的短髮,用黑色的別針夾到耳後。

她頭髮已經都白了。

十幾歲的女人和嬰兒相差很大,但八十幾和七十幾看著真的沒多大區別。

二姑沒在、三姑蹲在奶奶旁邊在她耳邊說著什麼、二伯站在床邊。

小姑背對孟時跪在阿爺旁邊,手輕輕的撫著他的胸口。

阿爺的呼吸有些急促,但臉色並不難看。

孟時抬腳跨過門檻,一屋子的長輩都看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