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1492—1945 說說歐美那些事兒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一十七章——鋼鐵煉獄:一戰(18)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一十七章——鋼鐵煉獄:一戰(18)

在24日,在德軍強大的、甚至有點不要臉的攻擊下,法軍被迫放棄了第二道防禦陣地,開始後撤,結果第二天,德軍就攻佔了法軍重要的要塞杜奧蒙要塞。

面對德軍咄咄逼人的攻勢,法軍總司令霞飛決定臨陣換將,任命白當將軍為凡爾登戰區的指揮官。而戰局歡迎這位新指揮官的方式卻有點特別,就在他率領著第20軍趕到戰場的當天,就收到了杜奧蒙要塞失陷的訊息。但是,這位新指揮官臨危不亂,就是在他手下,發生了上文提到過的“戰爭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汽車運輸”。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中國有句老話,禍之福所依,福至禍所伏。就在德軍猛烈進攻並不斷取得進展的時候,德軍的火炮卻沒有跟上來,反而使自己的部隊進入到了法軍的炮火覆蓋範圍內。這一增一減之中,使得德軍喪失了火力優勢。

越隨著戰局的進行,凡爾登的守禦就越加強化,德軍想要攻佔凡爾登的希望就越加渺茫。當德軍直接衝向凡爾登已經衝不動的時候,德軍準備迂迴進攻,先減除凡爾登要塞周圍的據點,在然後一鼓作氣,攻克要塞。

在這之後,德軍進攻痛苦的進攻,終於緩慢攻佔了凡爾登西部的幾個村莊,並且迫降了凡爾登東部的要塞,但是傷亡非常慘重。可以說,貝當將軍的策略,使得德軍遭受到了重大的損失,德軍巨大的流血,最終將使得德軍不得不放棄進攻,到了這時候,就到了聯軍進攻的時候了。但是,這個防守反擊的方式首先需要防守,需要等到恰當的時候才能反擊。可是,德軍比較強,前期這個防守的時間可能需要的比較長,而一味防守的被動挨打,確實是有點憋屈,憋屈的久了,法國人民和政府自然想要一場勝利,而貝當將軍這種保存實力的方式自然得不到青睞,結果被解職,換上了一個更具有進攻性的將軍內維爾。

德軍的下一個目標是蘇維要塞,在1916年6月22日,德軍再一次向法軍陣地釋放了毒氣彈,緊接著投入了6萬的兵力展開進攻。但是,法軍堅持了下來,德軍的兵鋒始終沒有滲透進來。

德軍在凡爾登的瘋狂,使得法軍有點受不了了,為了減輕凡爾登的壓力,聯軍又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戰役,那就是一戰期間傷亡最大的索姆河戰役,也是坦克的首戰。

索姆河戰役的發動,使得德軍不得不抽調出部隊,趕往索姆河戰場。而與此同時,俄軍也在東線進行了著名的勃魯西洛攻勢。這兩大戰役一展開,使得德軍再也沒有力量增援凡爾登方向。沒有新的增援出現,使得凡爾登的德軍再也沒有先前的猛烈攻勢,之後的進攻行動,是出於牽制的角度。從1916年2月開始,經過數月的苦戰,德軍雖然在凡爾登以北和以東地區突入法軍7——10公里,但是並沒有能夠鑿穿法軍的防線,沒能形成佔已突破。眼見凡爾登戰役已無下文,德皇威廉二世也在9月2日正式下達了停止進攻的命令。

當德軍不再進攻的時候,法軍發動了反攻。在10月21日,法軍發動了大規模的反攻。在這次反攻中,法軍甚至使用了新式的400毫米大炮,以及徐進彈幕技術。在法軍的進攻下,德軍節節敗退,在10月24日,法軍重新奪回了杜奧蒙要塞。法軍趁勝進攻,在11月2日,德軍被迫放棄了血戰才得來的沃要塞。

在法軍第一階段的進攻中,收復了很多被德軍攻佔的土地,為了徹底蔣德軍趕出陣地,在12月15——18日,法軍再一次發動反攻,基本上把德軍趕回了出發陣地。至此,戰役結束。

在這長達10個月的交戰中,戰爭雙方總共投入了200萬的龐大兵力,一共打出了4000萬發各式炮彈,傷亡人數近百萬,使凡爾登成為了駭人聽聞的“絞肉機”和人間地獄。

凡爾登戰役是典型的陣地戰、塹壕戰、消耗戰。這次決定性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德意志帝國從此逐步走向最後失敗。殘酷的戰鬥造成了心理上的影響,幾乎導致法軍叛變,由於答應士兵今後再也不參加向德軍進攻的嚴酷的戰鬥,才使叛變沒有真正發生。以後法軍士兵拒絕進行進攻性的戰鬥,只是守在戰壕中進行保衛戰。其中在凡爾登要塞爭奪戰,法軍一直在要塞碉堡以機槍、迫擊炮、強力彈弓(發射*)對抗來襲的德軍。凡爾登戰役是典型的塹壕戰,那現在就跟大家說一說塹壕戰。

一戰期間,新式陸軍主戰武器的裝備大大的提升了軍隊的作戰能力,但也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巨大的彈藥消耗。一戰與之前德國參與的普法戰爭相比最大的一個區別,就是彈藥消耗量。普法戰爭中用到的火炮,據說為1600門,在40年後火炮數量增加到8000門,而且其中有許多炮要大得多和重得多。普法戰爭的6個月中,每支步槍僅發射56發子彈,這些子彈在一戰中一個星期就能打光。自動武器的出現更是使彈藥消耗數瘋狂增長。尤其是馬克沁機槍的應用更是使得彈藥消耗成倍增長。但是,新式武器的應用使得在防禦戰中防守方獲得了相對優勢。

然而新式武器的出現尚未被世界所接受,一戰就打了起來,此時同盟國和協約國依然受普法戰爭影響,指導戰爭的戰略都是求速戰速決,力求在進攻包圍中殲滅對方。而這樣的戰術需要的是密集的步兵衝鋒來達成的。如協約國軍使用“單點突破,逐步攻擊”法,即依靠炮兵將敵第一陣地上的防禦工事摧毀,然後由步兵在徐進彈幕射擊掩護下進行攻擊。在完全佔領第一陣地後才能攻擊第二陣地。這樣連續不斷,直至攻克敵防禦陣地。

如協約國軍使用“單點突破,逐步攻擊”法,即依靠炮兵將敵第一陣地上的防禦工事摧毀,然後由步兵在徐進彈幕射擊掩護下進行攻擊。在完全佔領第一陣地後才能攻擊第二陣地。這樣連續不斷,直至攻克敵防禦陣地。

在發明了高爆彈之後,*炮的傷害就大幅度的提高了。西線戰場上的傷員有超過75%是因炮擊造成的。炮彈彈片造成的傷害通常比子彈造成的傷害嚴重。炮彈彈片會將一些灰塵帶進傷口,這很可能會導致感染。這些因素意味著,一個胸部中了炮彈彈片的士兵的死亡率為胸部中子彈的士兵的死亡率的三倍。炮彈的爆炸還可以透過引起腦震盪而致死。除了生理上的傷害,炮火還會造成心理上的傷害。長時間的炮擊經常會導致士兵休克,而這在當時還沒有被完全地瞭解。(現在這個症狀通常叫做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症,人們對它瞭解的更多,雖然還不是完全瞭解)。

由於當時的醫療還很原始,救命的抗生素還沒有被發現。相當輕微的傷也可以因感染和壞疽而致人於死地。德軍中腿受過傷與胳膊受過傷的士兵分別有12%和23%死亡,主要的死因是感染。美軍傷亡人數中的44%因為壞疽而死亡。在這些人中,有一半是頭部受傷,在腹部受傷的士兵中,只有1%活了下來。而大量無法及時處理的屍體造成的瘟疫疾病則會讓那些在衝鋒和炮擊中活下來的士兵難逃一死。常見的疾病包括了痢疾、斑疹傷寒和霍亂。許多士兵都遭受過寄生蟲害和相應的感染。極差的衛生條件也使戰壕中充斥著真菌,士兵們因此會得上戰壕嘴和戰壕足。

由於對戰爭規模和武器消耗量的錯誤估計,按照各國參謀部的預期,一戰頂多打3個月,所以各國炮彈存量都是按照2個月左右的消耗來儲備的。德國在戰爭開始前曾預測僅憑軍隊攜帶的彈藥就能夠完成施裡芬計劃,然而事實上直到德國所有的彈藥儲備見底了,施裡芬計劃連一半都沒有完成。同樣的,不僅德國彈藥匱乏,對面的法國也一樣,在施裡芬計劃失敗後,法國甚至無法湊齊用來反擊的75mm炮彈。雙方無力進攻,自然只能固守待援,只能挖戰壕。然而為了防止敵方軍隊進攻,只能挖更多的戰壕;為了防止火炮轟炸,就要挖更深的戰壕。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雙方戰壕越來越大,最後變成如同迷宮一般。

簡單來講,一戰處在一個戰爭方式劇烈變革的時代。作戰武器發展的太快,運輸水平提升不夠迅速,造成了先進的彈藥浪費與落後的運輸水平之間的矛盾。衛生條件的不足也是導致進攻能力低下的原因之一。為平衡這一矛盾,勢必降低運輸壓力,故而選擇了塹壕戰。但是,伴隨著*、迫擊炮、*、步兵炮以及坦克的運用,塹壕不再成為了進攻的阻礙。塹壕戰迎來了變革。

戰爭最糾結的地方就是他既是人類最黑暗的時期,也是人類最輝煌的時期;因為充斥殺戮所以黑暗,因為科技發展所以輝煌。戰爭促進了人類發展,這一點從5000年前就沒有改變。因為哪怕是人類當時最大的戰爭也沒有辦法改變這個規律,相反,他加快了規律。戰爭也從未改變。伴隨著科技的進步迎來了變革,曾收割無數生命的塹壕也迎來了挑戰,一系列武器的出現改變了這個曾經的步兵禁區,也改變了世界。(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