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彌天大話之愛愛情最新章節列表 > 笫七章華頂巧遇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笫七章華頂巧遇

第七章華頂巧遇

蓮一般的山,蓮花瓣一般的一道道山脈向四周伸延。那瀑布,泉澗又像一顆顆閃光的水珠從花瓣上輕輕滑落,滑出山谷……

司馬龍望著車窗外一座座山峰,脫口而出。唐詩詩驚歎他的記憶力。這段文字是《嘿,天台山》書中概述天台山的導語。

天台山脈的主峰華頂,海拔1098米,峰巒面積達8公里,樹木茂盛,吐雲納霽,觀日抱月……四季景緻色中幻美。那裡有不少人文景觀,更是一處天然氧吧,遠離都市喧囂與浮躁。

唐詩詩和司馬龍是乘坐旅遊班車去華頂的。車上遊客不多,且大多是外地人,喜歡自由,不願隨團出遊。

坐在他們後座的是一對母女,母親三十多歲,女兒十來歲樣子。女孩聽到司馬龍的背誦,站起來說:“叔叔,我給您背一首《華頂觀日》的詩,好嗎?”

司馬龍和唐詩詩不約而同地轉過臉,只見女孩瘦瘦的,扎著長辮子,令人憐愛。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司馬龍高興地說:“太好了,快背給叔叔、阿姨聽。”

小女孩很有感情地背誦道:“蓮花峰似蓮花樣,付萼重重永珍羅。夜向寥天邀海日,曉來大地辯山河。”背到這裡,小女孩咳嗽起來,說,“媽媽,下面幾句我忘了……”

母親按住女兒,深沉地說“我們一起背,‘仙人井上留霞氣,內史池頭漾錦波。我欲乘風凌八極,手捫折星斗一高歌。”

“太棒了!太棒了!”司馬龍和唐詩詩鼓起掌。

周圍的遊客也被感染鼓掌。

細心的唐詩詩發現,女孩母親的雙眼閃動淚光,而且從她的平舌的普通話聽出她是天台人。

她納悶,今天不是雙休日,孩子怎麼不去讀書。正想問,孩子又自豪地說:“叔叔,阿姨,您倆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

唐詩詩說:“是清朝的一位天台籍文人寫的,他的名字叫陳溥。這陳溥不但詩寫得好,還是一位替老百姓辦實事的清官。這首《華頂觀日》就出自他的《台山十景詩》。對不對呀,小朋友?”

小女孩興奮地叫道:“太對了!太對了!他還是我外公的外公的外公哩!”

司馬龍翹起拇指誇道:“小朋友,你真幸運。”

唐詩詩笑道:“小朋友,你外外公十歲的時候就能吟詩作賦,你今年幾歲了,今天去了華頂能不能也寫首詩呀!”

小女孩說:“我今年也正好十歲,晚上我要住華頂,明天早上看日出。”

“萬一明天天氣不好,看不到日出怎麼辦?”

“那我就等,一直等到看到日出那一天。”

這時候,唐詩詩發現女孩的母親雙眼紅溼了。

華頂景區有華頂寺、歸雲洞、黃經洞、葛玄茗圃、拜經臺、太白讀書堂、王羲之墨池等二十多個景點,而森林公園與徐霞客古道又是戶外運動愛好者的必經之地。

在這群遊客中就有十幾名戶外運動愛好者,他們都帶著行囊。唐詩詩一眼就看出。

下車時,小女孩問唐詩詩先去哪個景點,唐詩詩想了想說:“小朋友,你想先去哪?阿姨和叔叔就先陪你去哪,這裡的所有景點,阿姨都熟悉。”

“真的嗎?”小女孩好奇地望著唐詩詩,“阿姨是不是導遊呀?”

唐詩詩點點頭,笑道:“你真聰明。”

“那叔叔也是做導遊的嗎?”

司馬龍下意識地看一眼唐詩詩說:“我是從杭州來的,阿姨說天台山特別美,我就叫她陪我看看,看看什麼地方讓我最喜歡,我就來搞開發。”

“咿——原來叔叔是大老闆啊。”小女孩驚喜地叫道,“我家就住在《桃源遇仙》的地方。《桃源遇仙》的故事太美啦,阿姨,您一定要帶叔叔去那裡看看,叔叔一定會喜歡那裡的。”

司馬龍拍拍小女孩的臉蛋笑道:“好的,到了那裡,還來看你,怎麼樣?”

小女孩高興地蹦蹦跳跳,小女孩母親也開心地笑了。

華頂講寺建前是智者大師剛到天台時結廬修頭陀行的地方。後晉天福元年(936),為禪宗法眼宗二祖慧韻國師建立。寺院幾經興衰,1988年又開始修復,雄偉的大雄寶殿於1995年落成開光。

寺院左前側有一水池,便是王羲之墨池。王羲之是書聖,年輕時曾到華頂跟白雲先生學習書法。白雲先生是隱居華頂的高道,精通書道。他授於王羲之“永”字八法。王羲之不停地練,直把一池的清泉都染黑了。正是這番苦功才成就了他後來永恆的《蘭亭集序》,王羲之有“獨筆鵝字牌”留在華頂寺,到明朝寺毀,碑也不知去向,後人在院子裡挖掘出半邊殘碑,經補筆的獨筆“鵝”現存國清寺。

進了華頂寺,小女孩母女倆虔誠地燒香拜佛。司馬龍說,他是逢寺必進,有佛必拜的,也點起香來。

這時候,唐詩詩坐在大殿外的臺階上小憩。過了一會兒,三人出了大殿,唐詩詩迎上前。小女孩母親第一次開口說:“謝謝你倆一路相陪,我們現在要去見大師父……”唐詩詩明白她的意思,笑道:“那我們就不陪了,有什麼需要儘管打電話。”

出了寺院,唐詩詩臉帶慍色,乜一眼司馬龍說:“你也許真是個帥騙……”

司馬龍懵懂:“碎片?!是鑽石碎片還是玻璃碎片。”

唐詩詩忍俊不禁地一笑,見司馬龍也笑了,又怏怏道:“你剛才連小孩子都敢騙,接下來是不是還想騙老年人?”

司馬龍忙說:“不敢,不敢,七天後見分曉嘛。”

“用得著七天後嗎?我現在就走。”

“不行,不行。”司馬龍慌了神,“你這一走,我不是前功盡廢了嗎?!再說——你是最言而有信的人。”

唐詩詩笑道:“好吧,我言而有信,但你必須保證,從此以後不再吹牛!”

“決不吹牛。”

華頂景緻有:雲海、日出、杜鵑、霧淞“四絕”之稱,時值人間四月天,杜鵑花正處花蕾期。

華頂杜鵑叫雲錦杜鵑,有紫紅、玫紅、粉紅、粉白色彩,這些花又巧妙地分十幾朵簇擁在一起形成如碗口大的花球。

司馬龍說他急於想看雲錦杜鵑有二個原因:《嗨,天台山》上說“山道兩旁杜鵑花枝幹虯錯,疏密有致,那覆蓋在樹冠上的花球五彩繽紛,像雜技演員手裡玩轉的彩碟。”花球,彩蝶很特別,還有就是說這雲錦杜鵑太有禪味了,而且演繹出寒山拾得的‘和合’故事。

相傳寒山隱居到寒巖後,拾得常去看他,他也常來國清寺看拾得。寒山每次到國清寺,拾得都要把寺院裡的一些剩飯剩菜裝進一支竹筒裡讓寒山帶回寒巖吃。這年春天,到了拾得到寒巖的日子,卻過了好幾天還不見拾得,寒山心想情況不妙。趕到國清寺,果然,拾得病了,而且病得不輕。

拾得覺得自己的病是好不了了,便對寒山說:“小弟看來要步師父後塵了。”

寒山著急地說:“豐幹師只是去了五臺呀。”

拾得說:“哪是去五臺?師父定是感到自己來日無多,不願拖累我們,悄悄到山裡某處坐化了。”

寒山恍然大悟,又說:“那仁弟為何不去照顧師父?”

拾得說:“小弟去了,誰人來照顧兄長呢?”

寒山頓時熱淚盈眶,簡直說不出話來。

拾得聽到屋外的鳥鳴聲,說:“昨夜夢見師父,師父終於告訴小弟,小弟能見到佛祖了。”

寒山又驚又喜,驚歎的是拾得真的要離他而雲了,喜的是拾得雖然在寺院裡是個燒火和尚,卻也能修得真果。便說:“去哪,為兄帶你去。”

拾得說:“娑欏峰。”

娑欏峰在華頂山。相傳天台華頂杜鵑也叫娑欏。佛教說釋迦牟尼在拘屍那城河邊的娑欏樹下涅槃。娑欏,又叫娑欏雙樹,東南西北各生雙樹,每一面的兩株樹都是一榮一枯。娑欏樹隨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天台的華頂山有一片娑欏樹,那地方叫娑欏峰,站在樹叢中能見到東海日出。

寒山強忍悲痛點點頭。

第二天,寒山扶著拾得出了寺院,拾得走不動了,寒山背起拾得行走,走了一陣,拾得說,仁兄,歇會吧。寒山鬆開手,兩人坐在地上,背靠著棵大樹。

突然從森林裡傳來虎嘯聲。

拾得激動地說:“虎子……是虎子的聲音。仁兄,虎子來給我們帶路了……

寒山再也剋制不住自己,淚如泉湧,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拾得說:“仁兄為什麼哭了,小弟快要見到佛祖了,應該高興才是……”

寒山哆嗦道:“仁弟,我是太高興,太高興了,虎子是我們的福星。想當初,是虎子帶路找到我,救了我……今天又是虎子給你帶路……”

拾得幸福地笑了。

寒山緊緊把他摟在懷裡。

虎嘯聲又響起。虎子引路,他們走了三天三夜,終於到了華頂山的娑欏峰。

那起伏的山崗上,娑欏花樹幹高大,虯枝疏條交錯有致。那五顏六色的柔細花朵像天空的星星一樣點綴。

寒山揹著拾得過來,把他放在樹林下。

拾得說:“這是娑欏花?”

寒山說:“是的,太美了!”

拾得說:“真的,阿彌陀佛……”

風吹落點點花朵落在拾得懷裡。

“阿彌陀佛……”拾得端坐,幸福地合上眼睛。

這時,寒山發現拾得嘴唇乾裂,便雲不遠處的歸雲洞口取水。等他回來,滿山崗的娑欏花變成一朵朵碩大的如彩雲布開的花海,山崗上的天空一碧無雲。那花朵紛紛飄落,卻不見拾得了。寒山不停地呼喚拾得的名字。良久,從天空傳來拾得的聲音:“更登華頂上,猶待孤鶴期。”

寒山脫口而出:“今日娑婆樹,幾年為一春。”

花兒漸漸地覆蓋了寒山的腳踝。

花蕾飽滿,豐潤,微微露出嫩色。穿梭在杜鵑花樹下,唐詩詩講解婆欏峰的故事,問司馬龍這花蕾像什麼?

司馬龍左顧右盼地看了又看,然後雙眼一亮,說:“像寶石,像珍珠,像眼睛……”

唐詩詩看他動情的樣子,噗呲一笑。

山上氣溫變化大,到了晚上,寒氣逼人,晚飯後,唐詩詩在住宿的山莊服務部買了一件棉背心,送到司馬龍的房間。司馬龍激動地說:“太謝謝你了。”唐詩詩衿持地一笑:“這是我作為導遊應該做的。”

“那你的服務真是國際水平的!”司馬龍說:“為表謝意,請你進屋喝杯茶。”

唐詩詩說:“不必客氣,明天還要起早去看日出,你早點休息吧。”

第二天凌晨,唐詩詩一覺醒來,看到微信上司馬龍的留言:我和驢友們去拜經臺宿夜……

拜金臺是華頂的最高峰,因佛教天台宗創始人智者大師在此拜讀《楞嚴經》而得名,當年智者大師在這裡看出“千山如蓮花,華頂為花心”的奧妙,從而頓悟《妙法蓮華經》為著述《妙法蓮花經玄義》,建立佛教天台宗打下理論基礎。

比起“泰山觀日”,“華頂觀日”要質感得多,因為這裡離東海僅1000km,而泰山距黃海是這裡距海的四倍。

唐詩詩和小女孩母女倆登上拜經臺,東方還是一片迷朦的雲海。那十幾名宿在這裡的驢友早已架好相機。司馬龍正拿著手機在取景,看見她們來了,笑容滿面地迎上去。一夜外宿,雖在帳蓬裡,應該是睡不好的,可司馬龍臉上不見半絲憔悴,唐詩詩心想他不是從小嬌生慣養之輩。

司馬龍給她們三人拍了幾張照片。

不一會兒,雲天相接處,漸漸露白,緊接著黃、紅、紫等暖色彩像水墨一般滲開,絢麗多彩。正當人們讚歎時,猛地幾束金光衝出橙色雲層,撲面而來,倍感親切。這時,水天相接處露出一點紅。小女孩驚喜地叫道:“媽媽,現在的太陽像爺爺種的櫻桃……”

漸漸地紅點變大,變成半個圓。

小女孩又驚喜地叫道:“媽媽,現在的太陽像您那把紅梳子,梳出金色的頭髮……”

太陽終於躍出海面,圓圓的。

小女孩抱住母親跳起來,“媽媽,太陽昇天了,太陽昇天了,她像歡慶的大氣球,大氣球……”

所有人被小女孩的奇妙“觀日出”讚歎吸引,紛紛鼓掌。

唐詩詩不止一次來此,這次讓她最為感動,感動的不止是因為小女孩母女,還有因為司馬龍。而司馬龍又是怎麼租到帳蓬的呢?

司馬龍說:“你感到我的‘騙術’高明嗎?”

唐詩詩說:“我只覺得你神秘。”

司馬龍說:“那就好,相遇是緣,言行有因。這是出租戶外用的男子對我說的。他還說夜宿拜經臺的人都是有信念的人。信念是不能用金錢衡量的,你說七天後再給我租金,我何必計較。”

“他不知道,你是我帶的遊客。”

“他問都沒問。”司馬龍感慨地吟道,“在蓮之上,不帶走一葉茶,只要一壺綠茶花色的空氣。在蓮之上,他是一顆閃光的水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