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彌天大話之愛愛情最新章節列表 > 笫九章鳴鶴觀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笫九章鳴鶴觀

第九章鳴鶴觀

從石樑景區出來沿盤山公路而下,一座座蓮一般的山峰盡收眼底。行至半山腰處,只見西邊的山脈中,有群峰環拱一圈的“仙都”桐柏宮和奇峰飛泉相依的瓊臺仙谷。

桐柏宮被稱為道教南宗祖庭,它“肇於周,靈於晉,盛於唐,擴於梁宋,重興於清”,是中國道教南宗的祖庭,道觀依山而築,設有山門、靈宮殿、真武殿、紫陽殿等建築,氣勢宏偉。只可惜這般宏偉永遠成為曾經,在金庭湖水庫底下長眠了。新建的桐柏宮座落在水庫岸邊,另有一番格局,並繼續譜寫輝煌。司馬承禎、徐靈府、馮惟良、葉藏質、張天夢、張伯端、白玉蟾、高東籬、範青雲等高道輩出。

建在玉泉峰巔的鳴鶴觀依然古色古香,青蔓藤、石頭牆似乎時刻在感應水庫底下那不滅的靈魂。

唐詩詩和司馬龍到桐柏山已是下午四點鍾。她打算看過新桐柏宮,再去鳴鶴觀宿夜。第二天,由上而下,順棧道看瓊臺仙谷。

師姑就隱居在鳴鶴觀。

師姑的年齡、身世是個迷,在唐詩詩的記憶中,師姑仍像二十多年前一樣精神煥發。舉止靈動,談吐暢快,特別是眼神有一種直抵對方心靈的穿透力。唐詩詩一家與師姑結緣,真是天意!

那時候,唐母楊嵐在桐柏小學教書,上下山都是山路,極不方便,有時候一上山就是個把月不回城。生女兒前天,她還在上課。那天,秋高氣爽,楊嵐吃過午飯,走到操場,一邊欣賞山坡上的映山紅(十月小陽春),一邊貪婪地呼吸新鮮空氣。突然,她感到肚子疼起來,急忙返回宿舍,可走到半路上,疼得走不動了。校長看到後,立馬叫上一名女教師送她下山。山道彎而陡,校長和另一名教師扶著她沒走過一個彎,她就再也堅持不住了。楊嵐坐在臺階上,血已經滲出來。校長是農村長大的,聽母親說她是坐在豬圈旁生產的。她奶奶還是用破碗片割了臍帶。現在的情形,也只能就地生產了,於是,倆人將楊嵐扶到一個斜坡上,讓她躺下來。

這時,樹木裡響起一陣樹葉抖動的瑟瑟聲,倆人剛一抬頭,只見一名身穿道袍的女子站到面前。校長一眼認出來者是鳴鶴觀女道士,大家都稱她師姑,其實她看上去才三十出頭的年齡,而且身材苗條,臉龐俏麗,聽說師姑什麼都知,什麼都會。校長激動地叫了一聲師姑。師姑點一下頭,看一眼抱著肚子呻吟的楊嵐,說:“我送她下山。”說罷,敏捷而輕快地抱起楊嵐。校長和女老師只感雙眼一黑,再睜開眼,只見風聲中,師姑懷抱楊嵐到了下一個山彎。她倆又雙眼一閉,風聲遠了,師姑她們不見了。等她倆趕到山下的衛生院,楊嵐已順利產下一對孿生姐妹。

百日那天,唐之風夫婦帶著兩個女兒來鳴鶴觀謝禮師姑。師姑說:“天臺上應‘三臺’,東臨大海,山水神秀滋養人,我不遠千里來天台,何求何為?天知地知。‘上盡崢嶸萬仞巔,四山圍繞洞中天。秋風吹月瓊臺曉,試問人間過幾年’。桐柏真是人間天堂,你們要謝,就謝日月之輝,山水之靈。”

唐之風心領神會,連忙點燃香火,和楊嵐一起拜天地。此刻兩個嬰兒一左一右枕在師姑的胳膊彎裡睜著大眼睛笑。

“‘出一大溪,溪邊有二女子,色甚美……’”師姑感慨道。

唐之風用敬仰的目光望著師姑:她不但能背誦唐孟浩然的詩,而且還通曉東晉幹寶的《搜神記》中的《天台二女》故事(即桃源仙女》,他深信桐柏宮至今仍有高人隱居。而他的二個女兒,師姑的言外之意非常明確。又想,如果不是妻子性格耿直,得罪了教育局的某領導,也就不會發落到山裡任教,正所謂“因禍得福”,桐柏山有仙氣!

從此,唐家與鳴鶴觀結緣。

令人驚訝的是,唐家兩姐妹能說話後,第一次見到師姑便脫口而出:“雲姑姑”。

雲是師姑的字號。

太陽西沉,霞光映紅金庭湖水面,玉泉峰半明半暗。鳴鶴觀的粉牆黛瓦在暮色中顯得更有神韻。紫陽殿前,一名年輕的道士舒展雙臂,專注每一個細節動作。

司馬龍說:“他練的是什麼功?”

唐詩詩說:“《易筋經》。”

“能不能介紹一下?”

“你愛看武俠小說嗎?”

“讀中學時,愛看金庸的武俠小說。”

“那你應該知道《天龍八部》裡,說遊坦之輕輕一練《易筋經》就能跟南慕容、北喬峰過招了。”

“說起來倒還有印象,不說也一時想不起來。”司馬龍說,“原來《易筋經》是練內功,一個武術高手,沒有內功支撐的招式就算是最精妙也發揮不少應有的威力。”

“所以說《易筋經》練成了,其臂、指、掌,神力無比,硬如鐵石。有道是‘指可貫牛股,側掌可斷牛頭’更有甚者,‘手託城閘,力能舉鼎’。”唐詩詩說,“不過,這都是武俠小說把《易筋經》神化了。現實中,它是道家修煉的一種方法,目的是強身、防病、益壽,而《易筋經》側重‘內煉精氣神,外練筋骨皮’,使人的五臟六腑及全身經脈得到充分疏理。宋朝的高道張天夢就雲遊天台山,常住鳴鶴觀,他練的仙功,以靜見動,睡非睡,以99歲高齡羽化,還有道教南宗創始人張伯端的《悟真篇》把人身作為鼎爐,以人的精氣神為藥和火候,進行‘煉丹’,達到健身益壽。清朝的老壽星高東籬,煉得一身超凡的道術,人家打他,他不還手,結果打者通體青黑。當代龍門派傳人謝希純,1950年來鳴鶴觀,他獨創‘胎息’氣功,做到像人在胎胞中,能不以鼻口呼吸。謝希純長老,93歲無疾而終。還有很多很多,他們煉功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強調人的精氣神。”

司馬龍覺得這鳴鶴觀太神了,迫不及待地問:“現在這裡有身懷絕技的高道嗎?”

唐詩詩腦子裡猛地閃過師姑的形象,但馬上又改變主意,笑道:“這《易筋經》是明代天台紫凝道人宗衡撰寫的,在天台現如今學《易筋經》的人上萬。”

“你學《易筋經》嗎?”

唐詩詩衿持地說:“這個問題似乎不在我導遊的回答範圍。”

司馬龍歉歉一笑:“對不起,我一高興,就忘了自己的身份。”

唐詩詩望著他去紫陽殿的高佻背影,開心地笑了。

這時,青年道士收氣,眼睛仍望著前方,說:“唐家姐妹,師姑外出了。”

唐詩詩感到雙眼一癢,說:“師姑回來啦!”說罷,疾步向寮房小跑而去,跑到樓下的茶室,聽到師姑清亮的聲音:“詩詩,你站住,聽我說。”

“聽師姑的。”

“羅漢顯靈的事我知道了,這幾天你就好好陪司馬龍。”

“詩詩明白。”

“你的身體,我也知道了,大自然像是一臺機器,人是這臺機器的零件,少了誰都不行。大自然也像人,有五臟六腑。泱泱大地,它的五臟在哪裡?神奇的天台山它的五臟又在哪裡?你哪天都明白了,我的無字《通經》自然會傳授於你。”

唐詩詩聽到《通經》二字,激動不已,因為《通經》是師姑的秘方,至今無一人知曉。

“謝師姑!”唐詩詩說:“師姑還有什麼囑咐嗎?”

“你走吧,司馬龍在找你了。”

唐詩詩回到大殿前,司馬龍說:“又遇到什麼好事,這麼高興?”

唐詩詩看他一眼,發現他目光有溫情,如同這霞光臉一紅:“又想分享?”

“想!”

“一起吃鳴鶴觀素食!”

“你又甩我啦!”

唐詩詩抿嘴一笑,燦爛如雲。

晚飯後,唐父打來電話,激動又焦急地說,給我找個英語翻譯。還要她明天一起去寒巖(後岸村)。

原來唐之風退休後,酷愛寒山子的詩,並把他一生三百多首詩作出校注,出版。這本書被西歐的一名寒山迷看上了。他特意從上海轉道到天台參觀寒巖洞,一到天台直接聯絡上唐之風。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唐詩詩說:“老爸,您厲害了,不但國內有粉絲,國外也有粉絲了。我這就給您聯絡英語翻譯,像您這樣的研究寒山詩的專家,不配翻譯太掉價了是不是?明天去不去寒巖,我得徵求我遊客的意見,看他願不願意改變路線。”

司馬龍盯住她的側臉,顯得躊躇滿志的樣子,兀地用流暢的英語說:“如果不嫌棄,我願義務為你爸爸的粉絲做翻譯。”

唐詩詩好奇地睜大眼:“你再說一遍。”

司馬龍用英語重複一遍。

唐詩詩興奮地說:“你還能當英語翻譯,太好了!”

“我在國外呆了六年。”

“留學?!”

司馬龍詭秘地一笑:“我要是告訴你,你又會罵我帥騙,騙了國人還不夠,還想騙老外。”

唐詩詩靦腆一笑:“怎麼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