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再造大明:崇禎有個時空門最新章節列表 > 第230章:航海熱潮(求推薦票)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230章:航海熱潮(求推薦票)

論蚊蟲,當然還是溼熱的南方更多一些,香水在南方的風靡速度遠遠超過了蕭升的想象,儘管到了八月份,香水工廠已經有了足足三十七家,還是無法滿足南方那些豪商貴族的需求,賣出的香水每一天都在漲價,早在七月初,就開始有人倒賣二手香水了。

那價格之高,讓蕭升這個老資本家看了都落淚。

煌夏商會從來就不是蕭升一個人的商會,雖然總商會蕭升是持有九成股份,朱由檢持有一成股份,但是在下面的各大分屬商會之中,很多大家族,都有利益糾葛。

單說這一次香水產業的爆發,很多家族一個月分紅高達數萬枚銀元,他們可以推算出這其中代表著的是多麼大的利益。

而在香水銷售到南方和朝鮮以及扶桑之後,有些家族一個月的分紅甚至達到了二十七萬枚銀元!

暴利,何等的暴利!

借這個機會,九月初,蕭升召開了一次煌夏商會貿易交流大會,開會的地點當然不能在京師,否則那就是當著朱由檢的面“結黨私營”了,到時候朱由檢不處理蕭升都不行。

開會的地點選在了天津新建立的商會大廈。

各行各業的,大明帝國六成以上的頂級貴族參加。

在這裡,蕭升就給他們講述了一件事,那就是大明帝國外面究竟是有多少土地,多少金銀,多少人口,簡單來說,就是告訴他們海外市場有多大。

八月二十六號,朱由檢宣佈的廢除海禁政策,這些人已經打主意到扶桑或者朝鮮去做生意了。

這個時候,聽完蕭升的講述,他們才知道自己的目光有多麼的短淺,多麼狹隘。

“琉璃侯,您說那個叫做美洲的地方,一座礦脈生產的銀子就比得上大明所有銀礦產量的總和?”一個布行的商人問道。

蕭升搖搖頭,說道:“不是比得上,而是遠遠超過。事實上,南方的各位應該清楚,很多年前來說,每年荷蘭人就會向大明運送百萬兩銀子,這些銀子,就是從美洲運送出來的。

而他們的開採技術實際上還很落後,如果讓煌夏商會的專業開礦工人來開採,產量至少可以翻五倍,也就是說,每年至少可以向大明輸送五百萬兩白銀!”

“琉璃侯,方才聽您說,這個叫做美洲的地方的人正在受到那些紅毛鬼的壓迫。晚生認為,大明帝國作為正義的大國,有必要去解救他們,維護和平。”一個像是書生模樣的年輕人開口說道。

他這話一出口,大家雖然心裡暗道“無恥”,但明面上卻一個個交口稱讚,認為這個年輕人說得非常對,大明帝國絕對是有著義務去維護世界和平的。

蕭升笑著問道:“你叫什麼名字,哪家分會的?”

那年輕人謙虛地說道:“晚生盧月明,煌夏商會湖廣漢陽分會的代表。”

煌夏商會的擴張是由南向北,由東向西進行的,這個漢陽分會,應該是八月初剛剛成立的,沒想到這次大會,竟然也是派人來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你說得很有道理。大明帝國十月份就會派出一支船隊前往美洲,開闢大明帝國美洲第一個商館,到時候需要一批商人和大明工匠前去建設,你有沒有興趣去?”蕭升問道。

盧月明聞言當即回道:“有!晚生願意前往美洲,為煌夏商會在美洲建立第一個分會!”

好傢伙,這人有意思。

剛才蕭升可沒有提要讓煌夏商會在美洲建立分會,但這小子卻是主動說了出來。

其實大家都可以猜到,距離大明本土這麼遠的海外之地,大明不可能直接設立布政司進行管理,那麼真正掌管這條財路的,現如今最有實力的,毫無疑問就是煌夏商會!

今天又是以煌夏商會的名義把大家召見過來,很明顯就是為了在美洲各地建立屬於煌夏商會的分會。

煌夏商會的分會,在一個遍地金礦銀礦的地方開始的分會,其權力和利益究竟有多麼大,可想而知。

在座的就算不是商人,也都是有著商業頭腦的人,聽了剛才蕭升的一番講話,當然就明白其中牽扯了多少利益。

一旦大明帝國在那個什麼美洲獲得一塊土地,然後開採金礦和銀礦,這就意味著一條直接“印錢”的道路。

在大明帝國境內,金礦,銀礦等礦產的開採權是完全屬於朝廷的,但到了外面,可就各憑本事了,基本上權力會直接歸屬於商會。。

那麼,美洲分會的人,就等於直接擁有了一座金山或者銀山!

崇禎二年的九月份是一個新時代的開端,這一個月之內,大明帝國忽然掀起了一陣開海遠洋的思潮,一個個年輕人不再追求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而是要遠渡重洋,為大明開疆拓土。

當然,開疆拓土只是一種託詞而已,實際上大家都是為了銀子,嗯,還有金子。

但不管怎麼說,出海的熱潮出現了。

於是,朱由檢趁機又趁機在天津成立了“大明帝國航天航海大學”,蕭升也成立了“煌夏海洋商貿大學”。

兩個大學,一個是為了培養專業建設型人才,一個是為了培養管理型人才。

之前在松江府建立的“大名皇家海軍大學”則是專門為了培養海軍的官兵的,和這兩所學校可以區分開。

現在大明帝國凸現出來的一個很明顯的問題就是人才的數量遠遠比不上各行各業的發展速度,以至於蕭升不得不透過商會進行“半工半學”式的人才培養模式。

教育是關於一個國家發展的百年大計,必須要打好根基,目前為了發展,只能採取這種野蠻生長培養模式,但今後帝國步入正軌之後,就需要有足夠專業的人來掌控。

早一點培養是應該的,畢竟人才不嫌多,除了大明帝國本土之外,海外還有那麼多的地方等待著被發掘和治理。

其實現如今大明帝國並不是非常緊缺白銀,一方面是有著扶桑的銀礦提供支援,另一方面則是煌夏銀行發行的紙鈔已經深入人心。

至少在北方地區,大部分的普通百姓已經習慣了使用紙鈔,不過鑑於之前大明寶鈔帶給他們的陰影,他們也會儲存一些銀元作為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