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藥王隨身空間最新章節列表 > 038偷得浮生半日閒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038偷得浮生半日閒

絲毫沒有察覺的陳秋宏一路疾馳,在拉市海附近停了下來,附近人比較多,所以找了個停車場停好車,傍晚的拉市海群鳥爭鳴,在草蕩中穿梭,煞是熱鬧,這裡沒有城市的喧囂,遠山蔥翠,猶如世外桃源。

和洱海一樣,雖然名字裡看似有海,但都不是海,是湖。“拉市“為古納西語譯名,“拉“為荒壩,“市“為新,意為新的荒壩。

幾乎各個地方的景點都會有宰客或者騙人的情況,陳秋宏拒絕了那些人的住店遊玩推薦,他也不去溼地公園,找了一處無人的地方駐紮了下來,有空間在,他根本不想住酒店,住了幾年酒店,現在聞到味道就想吐。

隨意在湖邊逛了一會兒,景色果然很美,趁機收了不少叫不上名字的鳥類和魚類,岸邊也開著無數種小花,陳秋宏在空間裡又弄了塊空地,種上了一片草坪,然後在草坪上移栽了湖邊的各種小花,真是有種天線寶寶裡的畫面感。。。

砍了一棵花梨木,隨手弄了一張桌子和躺椅,他想一會兒在湖邊一邊喝茶一邊欣賞美景,之前蓋木屋的時候做了幾個茶盤和幾套茶具這個時候派上了用場。

“嗯!就是這個茶差了點,看來要移栽一些茶樹了。”他的茶還是在公司的時候質管部愛喝茶的同事帶他去買的,也還可以,只是現在他嘴巴太刁,當然了,用靈泉水泡出來也差不到哪去。

天慢慢黑了下來,陳秋宏找的這個地方此時毫無人煙,不遠處點點燈光開始亮起,陳秋宏產生了一種身處鬧市中的野外環境一樣,喝茶翹著腿注視慢慢黑下來的湖面,愜意至極。

靠近過來的蚊子統統被陳秋宏收進了空間喂了蟾蜍,這個時候陳秋宏放開了限制,讓它們自由繁殖,剛剛在湖邊還收了不少黑眶蟾蜍,用於種群基因交換,不然空間裡的是同一批卵,都是近親,不利於它們的生存繁殖。

賣的重樓今天才打錢過來,王可章還特意打過電話來告知了一聲,以後交易就按照合同來行事了,陳秋宏也沒太在意,王可章還告訴他,他的藥材很受歡迎,希望他能增加供應量。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陳秋宏有考慮過加大供應量,只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根本生產不了多少,只能用於實現自己財務自由。

現在有一種說法是說中醫將毀於中藥,

中藥材歷來講究原產地,是為“道地”。這是五千年來透過實踐摸索出的規律。大量驗證表明,一旦改變了環境,藥效往往就不行了。wenge之前,中藥如果需要異地種植,必須經過三代,考察是不是有療效。用第一代的種子種第二代,第二代的種子再種第三代,直到三代藥材的療效和原產地藥材一致,才允許移植。現在則隨心所欲了,想去哪裡種就去哪裡種。

又比如過去魚腥草主要生長在深山的水溝溪泉兩邊,沒有汙染,藥用效果俱佳。而現在有些地方,把魚腥草種在農田裡,當成蔬菜一樣種植。農田是施過很多年的化肥農藥的了,種魚腥草長的特別快,而且長勢很好。長出來後裝在竹筐浸到水塘裡,把泥洗掉就當蔬菜賣了。

如果當天賣不完,就拿回去曬乾,賣出去做藥,肺炎發燒,以小孩居多,小孩病情變化很快,以往一服藥就能恢復過來,延誤了就可能致命,用這樣沒什麼療效的魚腥草做藥,吃了根本沒什麼效果。

許多藥材根本不講究道地了,而不道地的藥材一轟而上大量供應,衝擊著優質的原產地藥材,為何出現不道地的藥材呢?無非是藥農追求的產量,在產地,中藥材只是農產品,而不是治病救人的藥物。

當然了,這不能完全怪藥農,獲得生活資本才是他們主要考慮的事情,要怪就只能怪質優價優的市場機制不夠健全。

有些道地藥材則由於價格高,而且市場需求量大,所以能種植存活的地方也種了起來,導致了市場同樣品種出現質量參差不齊的景象。

另外就是產地有些無良藥農,為了產量不擇手段,如果能使產量倍增,對藥農來說都是有吸引力的。比如麥冬使用壯根靈後,單產可以從幾十到一兩百公斤增加到三四百公斤。黨參使用激素農藥後,單產量也可增加一倍,且不說對人體有沒有害處,就說藥效也是可想而知的。

就像我們吃黃瓜,頭尾兩端味道不一樣,當歸各個部位的藥效不同。當歸頭止血,當歸身補血,當歸尾破血(催血),不能亂用。以前用當歸,都要分清部位,一錢一錢算得很仔細。

現在去配藥,當歸都是亂切,而且當歸都長得很大,給你一整根,都啃光也不會出事情,當然,也沒什麼療效,跟吃蘿蔔差不多。

藥材中農藥殘留超標也是令人頭疼的問題,這也是我國某些中藥材出口最大的攔路虎。從檢測統計可以看出,以前我國中藥材中農藥殘留汙染具有普遍性,幾乎在所有的樣品中都有檢出,在檢測標準越來越嚴格後,這種情況才被遏制住。

二三十年前,為了消滅長白山上的松毛蟲,當地曾組織飛機在林區大規模灑下666等劇毒農藥,至今該成分仍不時在長白山區的人參中被檢出。

中藥市場放開以後,藥材變成了“農副產品”,沒多少人再指導農民種藥了。現在種藥主要靠價格調節,哪個上漲種哪個,哪種方法長得最大最快就用哪種。為了儘早上市,藥農採收的天麻裡面都是癟的。桔梗生長兩三年才能達標,現在人工種植一年就可以了。

杜仲等皮類藥材,過去選擇的標準是皮必須有0.3釐米厚,樹齡一般10-15年,折斷後杜仲絲拉都拉不動,那才有效。現在不管年限,也不管加工、研炒了,當年種的都拿來用,都是薄皮和枝皮的,也根本沒有絲,療效相差極大。黃芩五寸長才能用,現在才長到一寸長就被挖出來了。甘草、大黃三年以上的才能達標,可農民一旦遇到價好的年份,就會提前採收。

還有藥用價值極高的北五味子,本應到10月才能採收,已經提前3個月遭受了搶青之禍,採回來的青果還要噴上藥水焐紅,而真正自然成熟的五味子則無處尋覓。

陳秋宏剛剛想到人參的時候還想到一個怪象,許多去南朝鮮旅遊的人,都從當地購買所謂的高麗參回來當禮物或者自己用,其實大部分都是來源於國內的人參,出口再包裝又內銷。

甚至有人去港遊玩,購買大量的藥材滋補品,安宮牛黃丸,這些人沒有考慮過,港作為一個消耗型城市,這些東西從哪來,還不是國內生產的嗎?

嘬了一口茶,陳秋宏躺在躺椅上舒服的伸了個懶腰,思考著關於中藥材界的一些怪象,是不是自己應該做些什麼去改變呢?

比如產量不高,質量不好,療效不佳?不知道空間出產的種子移植在外界效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