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藥王隨身空間最新章節列表 > 048中醫思維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048中醫思維

這年頭遇見真正中醫思維的人不多,而從和他的交談中,陳秋宏能感受到關允對中醫中藥的理解之深刻。

中醫思維是什麼?中醫學有兩大基本特點,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我們通常說整體觀念是中醫的思維,但是實際上整體觀念並非中醫所固有,整體觀是舶來品,因為整體和區域性的關係是哲學的概念,中醫是一種全息思維,從道的感悟和自然演化可以得知,沒個區域性都是從整體自然演化的結果,都包含整體的全部資訊,而每一個區域性又是一個整體,人體的每一個區域性都應該是一個整體,而不是每個區域性組成了整體,也不是區域性與區域性的聯絡,這就是全息思維。這才是中醫真正的整體觀念。

比如寸口脈是人體整體資訊的微縮和全息。透過寸口脈,可以反映五臟六腑的資訊。頭針,耳針等同理。五行,有生剋制化,五行對應五臟。這不單是心對應火,肝對應木。每一個臟腑本身還有個金木水火土,每個區域性都是整體成比例的縮小,相互之間是個全息的聯絡,而不是簡單的生克。如果用五行生剋來理解臟腑關係,那是機械唯物論,是反中醫人士批判中醫的切入口。這樣的思維模型,看待人體就是兩種結果。

舉個例子,大樹是由種子長出來的,而不是把它看成樹葉、樹根、樹枝的組裝。克隆技術就是自然全息律的實證,基因同源性將進一步證明中醫全息療法的正確性。這是中西方兩種不同整體觀念的區別。

陰平陽秘與陰陽平衡中醫理論建立在陰陽的基礎上,如果沒有陰陽理論做指導,中醫只能作為一個臨床經驗存在了。

中醫是理法方藥齊備的理論體系。什麼是“陰平陽秘”呢?真的是眾所周知的陰陽平衡嗎?“陰陽平衡”是天平思維,是對等、勢均力敵的意思,具有絕對性。天枰的兩邊是平衡的,平衡只講了陰陽的一個方面,叫陰平。實際上,陰陽是不能平衡的,我們用一個60公斤的人來說,他有30公斤陰,30公斤陽嗎?顯然不是,人體85%以上是水,還有15%的有形組織,有形屬陰,孫一奎創立命門學說,認為人體有5%的陽氣。這是陰陽平衡嗎?陰平陽秘是中醫思維,而陰陽平衡是西方人的思維。

若把比作是槓桿思維、秤桿思維,叫權衡。衡是陰,是秤桿;權的陽,是秤砣。陰陽關係是秤桿和秤砣的關係。衡平不平取決於權的位置,主導權是秤砣。這才是中醫真正的思維。

我們把陰平陽秘和陰陽平衡的思維放到醫學裡面來看,完全不同。比如,大家所熟知的血虛、氣虛、陰虛、陽虛。西醫要補液、輸血、補充氨基酸等。而中醫要養血,生血、益氣、滋陰、扶陽、壯陽、回陽。人體的陰陽氣血不是補出來的,是人體自身生長出來的,藥物是個發動的作用,黃芪不是氣,吃了補中益氣湯,人體能長出氣來,當歸不是血,服用四物湯後可以生出血來,附子不是陽,喝了腎氣丸、四逆湯可以扶回陽來,熟地不是陰,吃了六味地黃丸可以養出陰來。

中醫治病依靠的是人體自身,如果人體的陽沒有了,你用100克附子也回不來,人體只要陽還沒有絕,用5克附子就能回陽救逆。以不變應萬變,權不變,秤砣不變。天平就不行了,幾克東西就用幾克砝碼。只有很好的理解秤桿思維(陰平陽秘)和天平思維(陰陽平衡)的含義,才能在診斷和治療上發揮他的作用,充分調動人體自身、自然的調節功能,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藥物進入人體只是幫幫忙而已。

辨病論治、辨證論治與對症治療教科書說中醫思維是辨證論治,真的是中醫特色嗎?歷來爭論不休。所謂偏方就是專病專方。《內經》治療黃疸瘧疾就是專病專方。因此,中醫界長期被一個偽命題充斥,一談就是辨證論治。中醫搞不清自己的特色何談發展?《內經》說“治病求本”,辨病論治才是最高境界,這就是為什麼不管如何辨證論治也治療不好“肺癆”的原因所在。

辨證論治是中醫的,但不單是中醫的。辨病論治才是中醫的本質,是從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預後貫穿始終的整個全過程。如果古人有一種藥能夠治療這個疾病,他絕對不會創造一個方,如果能用一個方,絕對不會創造五個方,一個病如果能用一個藥或者一個方治好,那是醫學已經能夠把控、認識清楚這個病了。

如果一個病來了,十八般武藝一起上,什麼方法都有效,最後什麼方法都治不好,這是人對這個疾病還沒有認識清楚,還沒有辦法解決。如果能解決,就是唯一的方法。所以,我們中醫的辨證論治是不得已而求之,是辨病辨不清楚,不知道是什麼病,也沒有一個好的治療方法可以徹底拿下,才用辨證論治,證不是本質,是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這一條線上面的一個點,是某一時間、空間的一個點的正邪交爭態勢所表現出來的寒熱虛實。透過阻斷其態勢來治療疾病,很多基層醫生,不開方,沒有理法,沒有辨證論治,就是用藥治病,對症治療,療效也很好。

像西醫一樣,發燒了退燒,疼痛止痛。難道魚刺卡在你喉嚨裡面,你要先辨證論治嗎?把刺取出來不就好了嗎?這才是中醫思維。

不管中醫還是西醫,辨病論治、辨證論治、對症治療是分層次的,中醫在辨證論治方面有優勢,並不是說中醫就是辨證論治,西醫就是辯病論治。中醫想用一個藥、一個方把疾病治好,但是現實往往不盡如人意,所以我們在某一個點上進行阻斷,這是退而求其次,很多病無證可辨,就對症處理。突然暈厥就刺人中,區域性疼痛就刺阿是穴,這都是經驗,不需要辨證論治,這才是中醫思維,才能更好繼承和發展中醫。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我們應該如何培養中醫思維呢?中醫思維的培養,必須大量閱讀古典醫籍,不斷與古人對話。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一,是整體觀,是全息論,是自然演化的結果;一生二,是陰平陽秘的槓桿思維,強調的是人體自身的自愈能力與調節功能。認清中醫思維的本質並逐步養成一個良好的思維模式,才能在臨床診治中遊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