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網文戰爭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十章 大戰在即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十章 大戰在即

第二十章大戰在即

“不要小看通訊設備,近代戰爭發展為現代戰爭,很大程度就依賴於通訊設備的發展,從而帶動了軍事思想的革新。”

“唔——如果是主人的命令的話,我也沒辦法了。”

“特蕾莎的雷槍也有著讓敵陣大亂的能力,就好像迫擊炮穿越到這個時代被投入使用了一樣。

雖然同樣對敵將沒有多大效果,但配合騎兵沖垮敵軍散掉的陣型應該是沒有誰位元蕾莎的雷光槍更有用了。”

輕咳了一下,李小鷹對自己之前的發言做出了總結。

“所以可以看到的是,雖然沒有能一騎當千的將領,但你們actor並非不如趙雲他們。

槍,炮,以及較高的情報傳輸效率,我們基本滿足了打一場近現代戰爭的必要條件。”

“近現代戰爭!?”

當李小鷹說出這幾個字的時候,三個女生都發出了不同以往的驚呼。

戰場寬度,如何形成區域性的以多打少,讓敵人的區域性被孤立甚至全殲,這是近現代的主要戰爭思想。

科技越是發展,戰爭就越偏向於信息化,偏向於運動戰,而不是拘泥於擺出一個鐵桶王八陣來應付一切攻擊。

既然無法在相同時代的戰術思想下擊敗諸葛亮,那只要自己這邊的戰術取得跨時代的領先就可以了。

李小鷹所使用的正是分兵合擊戰術,將精銳騎兵兩萬人分配給特蕾莎,此外林曦,張郃與夏侯霸各領一軍,透過運動戰,在弘農以西的平原地帶與諸葛亮的主力展開一場運動戰。

西方分兵合擊的思想仍然出自普魯士王國,腓特烈大帝在七年戰爭中遇到了他的勁敵道恩,道恩認定腓特烈大帝只能從兩翼進攻,因而採取了針對性的打法。

由於普魯士是弱勢的一方,腓特烈大帝不得已經常採用斜形戰術來減輕數量上的劣勢,但也因為道恩的針對性打法而屢屢受挫。

而在七年戰爭最後的博克施道夫戰役,腓特烈大帝採取了分兵合擊的戰術:即事先為不同將領交代不同的計劃協同作戰。

雖然各兵種並沒有協調完善,也沒有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但卻成功將道恩逼出了他所佔領的重要據點。

雖然腓特烈大帝的接班人並沒有重視分兵合擊的思想,甚至認為分兵是兵家大忌,不過這種戰略思想卻被拿破崙充分吸收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拿破崙在戰略部署的時候,便給所有將領下達了精確到分鐘的行動時間表,並在運動戰中將敵人包圍,殲滅。

據說拿破崙在戰爭中有著一邊喝紅酒,一邊看懷錶的習慣。

分兵究竟是大忌還是先進的軍事思想,關鍵在於各部隊能否協同,是分兵合擊還是被各個擊破。

在漢代並沒有懷錶,計算精確到分鐘的時間是不可能的,不過因為艾斯特爾的存在,使得魏軍如今具有著甚至比懷錶還要高階一些的“電報”,即就算時間不同步,也可以隨時修改戰略計劃。

——看著吧,雷皓然,我會讓你見識到一場超越你想象能力,甚至超越這英雄之書的戰爭……這樣的宣言似乎並不是我的風格啊。

……

此時弘農的西邊已經不到一百裡的蜀軍正在徐徐前進,並不像某些日本遊戲中用關羽的一身綠當軍服,蜀軍的軍服是紅色的。

因為漢朝在五行屬火,而蜀漢又代表了劉備等人對興復漢室的決心,為了不忘記這一點,蜀軍的軍服一直都是這個顏色。

而此時,坐鎮中軍的正是蜀漢如今的丞相,諸葛亮。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一個算無遺策,在戰場上呼風喚雨的人,從三把火,借東風,再到北伐時的續命之術,諸葛亮的形象接近於神。

然而在雷皓然的歷史小說中,諸葛亮卻並不是神。

就像三國志中記載的那樣,諸葛亮是一個普通的人,但卻是一個智者,心懷天下,博學多識的天才,並沒有呼風喚雨的本領,但卻用自己的智慧起到了甚至超越猛將的作用。

從行軍計劃到糧草調撥,上至與皇上溝通,下至體恤士卒,賞罰分明,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作風在英雄之書中充分地體現了出來。

諸葛亮絕不是神,也絕不會什麼仙法,不過正因為這樣,他所完成的事業才讓世人不能不將他當作神明供奉。

而此時,他仍然在為先帝未完成的理想而奔波著。

趙雲軍敗退回來了,而且聽到戰報後,諸葛亮著實吃了一驚。

趁夜抓住蜀軍行軍未穩的時機,巧妙地利用了掩體進行迂迴,以及收攏自己薄弱的一翼,集中兵力攻擊敵人的側翼和後方,這樣的軍事思想在這個時代還沒有出現過。

這個時代的用兵基本都是在強調固定陣型的攻擊,防禦和抗衝擊,以及騎兵的衝擊能力,畢竟在火器出現前,強大而具有衝擊力的騎兵對於沒有結陣的步兵來說簡直是噩夢。

至少在火器出現之前,打陣地戰或結陣衝鋒才是主流。

或許自己的敵人有著什麼更先進的戰術,不過那不是我方現在能學得來的。

因此,諸葛亮並沒有改變自己的戰術,不過他也根據趙雲的戰報對軍隊佈置進行了調整。

既然能擊敗趙雲,想必敵方也是相當有能力的人,絕不是速攻能夠啃下的骨頭,那麼就放慢行軍速度,不要讓對方抓住任何破綻。

無法模仿運動戰,那就繼續增加陣型的攻防能力,為了這場不成功便成仁的戰爭,諸葛亮也動用了自己的看家本事——八陣圖。

並不是三國演義中只要擺出來就能讓敵人迷路的類似魔法的東西,八陣圖是諸葛亮以自己的軍事思想與經驗,總結出適應不同天時,地利的八種不同的陣法。

雖然沒有迷惑敵軍的功能,但卻能讓每個士兵的能力得到充分發揮。

這些陣法恐怕是冷兵器時代用兵的最高傑作之一,只要不是在兵力絕對劣勢的情況下,恐怕還沒有哪支軍隊能正面突破這個陣型。

大陣與小陣,方陣與圓陣,結陣而行的士兵們並不懼怕任何方向的敵軍,而西涼騎兵也隨時能從陣中殺出,攻擊敵軍的薄弱環節,可謂攻守兼備。

換句話說,李小鷹如果真的還是用上次的戰術的話,在這個陣型面前只有死路一條。

“丞相,敵軍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