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我在三國教書那些年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三十五章 成精兵兩法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三十五章 成精兵兩法

“筐能用上,只是我不曉得現在缺不缺。等我問問劉玄德吧。”李孟羲應下了此時。

義軍初創,處處都可能有問題。

只是閒談,引出了一個不小的問題,如今義軍膨脹至萬人,如此多的人,人力的價值一點沒發掘出來。

李孟羲的信譽比金子還真。

不久前,李孟羲剛說過,要同灶的鄉勇們得比別人多加把勁,為性命著想,也為前程著想,應早日謀得一官半職。

有人信了,有人信了也聽了,卻無足夠持久的動力。

結果呢,最拼命的什長狗子,成百夫長了,有一技傍身的魯犁小哥也在木匠營風生水起,這才多久,李孟羲說的話就驗現了。

李孟羲說得空問問劉備看是否缺筐子,他這麼說,鄉勇就不追問了,根本不怕李孟羲只是隨口一說。

既然會編筐都有用,又人說會做泥瓦活。

泥瓦匠,即用泥做陶器,瓦之類的。

不過陶器好像要燒製。

“會泥瓦也有用,只是現下,軍中沒有窯,說不定日後有活。”李孟羲辜回覆了另一人的提問。

說起泥瓦,就得提碗這玩意了,碗是陶碗,又厚又重,很像前世養兔子或養狗的碗,陶土不如瓷質細膩,但是更結實,不容易摔壞。

但就是又笨又重的陶碗,軍中做不到平均一人一隻碗,相當多的人用竹筒用瓢來吃飯。

“對了,有人會編草鞋嗎?就像你們將軍劉玄德,他以前就是賣草鞋的。”李孟羲突然問起。

編草鞋是很適合行軍的時候進行的生產任務,一是,原材料好得,李孟羲現在腳上穿的就是草鞋,草鞋用麥秸編的,麥秸隨處可得。

二是,生產方式簡單,一個人懷裡懷裡揣把稻草,晚上沒事兒的時候就在篝火旁編,頂多兩三天,草鞋就編好了。

李孟羲不知漢朝生產力和手工業現狀,所知全是從別人那瞭解到的。

草鞋這玩意兒,是李孟羲目前發現的唯一有操作性的讓全軍人力調動起來的手工品。

可是問完,李孟羲發現不對勁。

老鐵:(小聲問一旁的人)咱將軍以前是賣草鞋的?

鄉勇乙:(一臉八卦樣)是賣草鞋的?在哪賣?

鄉勇丙:(同樣一臉八卦樣)咱將軍會是賣草鞋的?真的嗎?我不信。

……

這群傢伙,竟然八卦開了。

人有尊卑,劉備起兵前是賣草鞋的,這畢竟不是什麼光彩事,劉備不傻,不會故意到處亂說讓人知道。

所以鄉勇們不知劉備賣過草鞋,很合理。

鄉勇們越八卦越起勁,李孟羲忍不住了。

“閉嘴吧你們!我可告訴你們,誰要走漏了風聲,讓劉玄德知道是我說他是販鞋的,我翻臉我跟你們說。”李孟羲氣惱。

鄉勇們訕訕,不再說了。

話題又回到了手工這件事。

鄉勇中有個人說,他小叔會熟皮子。

熟皮子,即是,蹂制皮革。

這倒提醒了李孟羲,攻城戰之後,劉備論功行賞,賞了馬肉,可是死馬的馬皮去哪了?被黃巾軍拿去蹂制皮革了嗎?

不可能。黃巾軍是怎麼可能有這麼高的主動生產積極性。

大機率馬皮是被浪費了,或者是被煮吃了。若是前者很可惜,馬一身皮若蹂製成皮革,不知能做多少套皮甲,若是後者,也可惜,馬皮珍貴,吃了可惜。

李孟羲又問了皮革蹂制的細節,然後問如果有個板車當蹂制的地方,能不能把皮子熟出來。

小叔是皮匠的鄉勇想了一會兒,說不清楚,得問問小叔。

蹂制皮革需要的原材料暫且不知,皮革成型的時間也暫且不知。

哪怕二十天,才能蹂製出馬皮呢。既然是去打仗,戰死的軍馬不會少,馬皮不被妥善處理,太浪費。

而若是建立起隨軍生產基地,一人二十天熟好一張皮,一張馬皮子做三套皮甲。

那麼假如四個月仗,120天,能多出來六張皮子,十八套皮甲。

若是戰況激烈,這個數字再乘上十倍,也是可能的。

一百八十套甲,可不是可有可無的了。

再低下的生產速度和產出,半年的積累,也是很可觀的。

不積跬步者,無以至千裡;不謀一時者,不足謀千古。

李孟羲想到深入處,眉頭緊鎖。

他小小年紀,皺紋都快皺出來了。

守城還沒弄明白了,李孟羲又給自己找了比守城麻煩的多的多的事。天生的勞碌命。

軍中的人力潛力一定要調動起來,調動起來的方式,可以有軍令強制的行政手段,和激賞制的經濟手段,兩個方式來完成。

而李孟羲更傾向於後者——皮匠能熟出一張皮子來,賞糧二十斤;會編筐的編一個大筐,賞糧一斤,筐可盛糧食,放雜物,關鍵時刻還可以用來裝土,填壕溝護城河等。;而若是會編甲的特殊人才,那每編五百片甲片,賞糧三斤……

不管是熟皮革做成的皮甲,還是有用的大筐,還有扎甲,其價值遠超過三五斤糧。

用極少的糧食能換來這些高價值物資,再划算不過。

(這應該屬於,狗日的資本家擅長

的東西……但是我,為什麼就能想到了這些呢?難道是久病成良醫,是被剝削習慣了,所以熟了資本家的套路了嗎?)李孟羲摸著鼻子不由的想到。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就是如此,就是被狗日的資本家一直剝削,才會清楚資本家玩弄經濟的手段。

好了,一個涉及上萬人的龐大計劃出現了,一定千頭萬緒,麻煩極了。而且肯定,麻煩最終落在李孟羲頭上。

午飯後,把弟弟攆去睡覺,李孟羲等到太陽不那麼毒辣,他又要練兵了。

李孟羲和劉備一見面,兩人就都有事。

“孟羲,午間翼德跟我說,精兵是廝殺間練出來的,某不知該如何反駁他,他這話有無道理?”劉備為這一句話,眉頭不展。

若在以前,這句話劉備聽完就算聽完了,不帶一點思考的。

但現在,不一樣了。

劉備跟關羽讀兵書,他親自練兵,親自摸索戰法,十分投入,所以張飛有關兵事的一句話,才讓劉備反覆的思考。

精兵是廝殺中練出來的,這話沒問題啊。

戰爭的淘汰法則繁雜是殘酷的,百戰餘生的士卒一定是有過人之處。

“玄德公,三將軍所言,【廝殺以成精兵】,此言中肯。

只是若成精兵,非是必廝殺不可。練兵亦可成精兵。”

“漢武之時,大漢建馬場,練士卒,養精蓄銳,而後衛霍二人大破匈奴。

武帝之前,漢匈和親,無有戰事,何來廝殺以成練兵?

而後漢武韜光隱晦,只曾馳騁於馬場,未經血火的漢軍,出塞大破匈奴。

衛霍之兵?難道不是精兵?”

訓練可成精兵。

李孟羲有更好的論據。

一戰和二戰時,剛開戰時各國的第一批軍隊都是訓練有素的職業軍隊,戰鬥力也是最強的。

隨著開戰,優質士兵消耗嚴重,開始大面積徵發兵員,軍隊戰鬥力開始下降。

而若比較戰爭開始的第一批經過長時間訓練的精兵,和經過戰火洗禮而成長的精兵,到底誰戰鬥力更強,李孟羲不知道。

但有一點,戰爭對人力的消耗速度要超過精兵的成長速度,隨著戰況越來越激烈,很可能出現軍隊戰鬥力不僅沒有被磨練,反而軍隊越打越弱的情況。

李孟羲總是能言之有理。

劉備滿意的點了點頭。

“玄德公,我有一事正要與你商量。

我觀大軍現已有近萬人,如此龐大人力,浪費可惜。

可令大軍開始生產草鞋,竹筐,皮革等物。

某計劃如下,以激賞之法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