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我在三國教書那些年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四十四章 十二生肖旗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四十四章 十二生肖旗

守城戰術一步步推演,最終推演到了兵力調動和支援問題。

鄉勇們攻守正酣。

李孟羲在思考一個問題。

城牆很長對吧,如果城牆某一點要被攻破了,得立刻支援對吧,而且最好的是從城中派兵登城支援,而不是調起的城牆的兵支援。

若是為了支援,把其他城牆上的兵調走了,豈不顧此失彼。

由此,又引來了另一個問題。

萬一打的火熱的時候,敵軍甲士突然登城了,我方附近的守城士兵一著急呼啦一下全部圍上去了,霍,完蛋了。

人一下就走了,敵方未準備使用調虎離山之計,我方就已經自離其山了。

城牆上出現兵力空白的地方,太危險了。

而若是組織度不高經驗也不豐富的軍隊,真的很有可能敵軍在某一點剛一登城,士兵們就緊張的要死全圍上去了。

守城是個很精細的活。

為了避免一堆人蜂蛹一點,可以細分防守區域,把每一段城牆,甚至把每一個城垛分給特定的一伍一什或者每一伯人來守衛。

區域劃分好,每個小隊只用管理自己的那個城垛就行,守住了有功,守不住砍頭。

而城牆別的地方失守與否,不用管,專心盯著自己防守的區域就行了。

至於是否需要去支援,則由城牆上能總觀全域性的指揮官來決定。

守城這麼守的話,仗再打,城上也不會太亂,井然有序的,不會被敵軍所趁。

李孟羲又自悟到了關鍵的一個易疏忽的點。

要把城牆一段一段的分給一支支隊伍去防守,因為城牆結構具有高度相似性,所以可以大致確定好兵力配置的比例,每一隊的人中叉杆手,刀盾兵,弓手,弩手,戈兵,槍兵,還有需要多少低階軍官,可以摸索出一個比較萬能的比例出來。

而兵種比例一時半會兒弄不清,紙上談兵,跟實戰差的遠呢。

只有在實戰中得到的資料才是最合適的。

這個問題李孟羲自己發現了,然後自己想了一通,自己又找到了答案。

守城應該井井有條,混亂無序容易崩潰。

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城那麼長,縱然城中可向城頭增兵救援,可城中到城上,爬樓梯也需要時間,必然不會太及時。

還有,怎麼能知道哪裡需要支援,靠看嗎?

守城的時候,城頭都是人,視線被擋的嚴嚴實實,看不了全域性。

而不在城上,在城下就更看不到全域性了。

單純靠守城指揮官用眼看是不行的,那麼靠消息傳遞呢?

比如說,靠喊?

不行,人聲嘈雜,喊殺聲一片,你從城頭往城下大喊

需要支援,城下能不能聽清是一回事,要是別人也喊需要支援,負責支援的人一時半會聽不清到底是誰喊的了。

一秒之差,城可能就被攻破了,所以一點耽誤不得。

沒有電話,若是有電話,哪要守不住了,直接電話搖人了,那多方便啊。

可惜電話是不可能有的。

李孟羲想到的旗語,各守城小隊備赤面旗一面,要是覺得守不住了,需要支援,趕緊拿著旗子在城頭朝城裡揮兩下,然後看到旗子,直接定點支援,這比用吼的,或者用通訊兵跑上跑下的,有效率多了。

攻城戰一開始,可能要連著打十天半個月的,晚上也會有城牆要失守的情況,晚上看不見旗,好辦,用火把打旗語是一樣的效果。

李孟羲被自己的聰明才智折服了,這樣及時的支援,能大大增加守城方的韌性,而敵方就會很難受了,敵軍會發現剛開啟個突破口城裡的重兵就上城了,然後被攆回去了。

李孟羲臉上浮現了志得意滿的笑意,當目光掃過城北長長的城牆,李孟羲眉頭又皺了起來。

對了,雖說有了赤面旗或者夜晚的火把旗語,可以支援的很及時,但是援兵去城上支援,有可能到了城上找不到要支援的人在哪了。

每一段城牆上,都是完全一樣的城牆垛,完全一樣的城牆,穿著完全一樣甲冑的我方軍士,城如果太大,在城下旁觀容易看到求援的赤面旗,到了城上,就可能找不到了。

還有一種情況,好幾個地方一起揮動赤面旗求援,然後派了好幾隊支援隊上城,很可能發出這樣尷尬的事——支援隊都把遇到的第一面赤旗當成了需要支援的地方,這好了,一個地方擠了數支援兵,人都下不了腳了,而其他需要支援的點,援兵遲遲未來。

這等於,沒有支援。

一面赤旗,是不夠的。

旗子也應該特殊設計,使在城下可以輕鬆看到,攻城隊到了城上,也能隔著看到求援的赤旗。

而且,旗子要能區分所屬的不同守城區域,不能出現支援隊支援錯了的情況。

可以按編號——東城一區,東城二區,東城三區,把這些數字寫在旗面上,以便支援隊對點支援。

再說在旗面上寫字,用墨水寫無妨,但萬一下大雨了,墨跡被衝沒了咋辦。

所以,旗子應該事先用線紋出字樣的,可以防止雨淋。

好了,車輪得準備,三二十面赤旗佔不了太多空間,也可以準備。

還有,若是大雨滂沱,旗子會被雨淋的展不開。

可以用硬旗,即用細木條把旗面撐住,如同紗窗一樣,這樣雨再淋,赤旗依然是舒展的。

這樣的硬旗,很像古裝劇中,官員上街,前邊淨

街的衙役手裡拿著的【肅靜】,【迴避】的牌子。

這樣風雨無阻,支援都可及時趕到。

李孟羲本不會守城,可現在嘛,他覺得自己會了一點了。

城上傳遞信息的手段有了,快速支援的手段也有了。

對於赤旗上的數字,李孟羲還有別的想法。

當年國產某軍艦下水,網友們都在討論軍艦會是什麼名字。

李孟羲奇怪,為什麼不按數字來編號軍艦呢?數字是最簡潔的吧,尤其是軍隊這種追求效率的地方。

當時就有人科普了,數字的確最效率,但人不是機器,記憶數字很容易出錯。

簡單來說電話號碼,區區幾個數字就能記錯。

相比數字,文字圖形等象形資訊,大腦容易記憶。

如果軍艦全用數字起名,假設戰況激烈,一會兒這個數字的艦漏水了,一會兒這個艦起火了。

那在指揮部,負責收集資訊的人員,很容易把數字給記混。

因為單純的數字符號只有九個,數字編號同質化太強,記憶天生容易混亂。

用更通俗的例子來描述吧。

編號728艦需要支援,

編號429艦漏水。

編號640艦起火。

編號792艦需要返航。

你看,這四個艦的編號,共有四對重複數字。

這個重複機率,換成中文,等於——

孫行者艦需要支援,

者行孫艦漏水,

行者孫艦起火,

行孫者艦需要返航。

那麼好,前方戰事激烈,一遍彙報過後,只聽了一遍,請直接告訴我,到底是哪個艦起火,哪個艦漏水呢?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很容易記混是吧。

所以,數字雖然簡潔,但僅有九個數字重複太多的,反而不利於記憶。

幾十艘軍艦的編隊已經夠大了,用幾十個非數字名字命名,不容易出錯。

守城戰也是這樣。

更別說好多士兵還都有口音。

城頭打的很激烈,突然城頭揮赤旗了,千夫長趕忙派手下的一個百夫長,“快,去支援第四旗!”

百夫長連忙帶人到城頭去了。

然後累死累活爬到城上,哎我去?千夫長說的是第十旗呢,還是第四旗呢。

好了,軍情耽誤了,支援不及時,我軍涼了。

這種玩笑一般的情況會有嗎?

必然會有。

數字旗不行。

天干地支呢?不行,李孟羲不懂天干地支。

“那就,十二生肖旗,東西南北,四十八面旗,夠了。”李孟羲長舒一口氣,萬全之法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