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我在三國教書那些年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五十六章 車床構想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五十六章 車床構想

給幾百人做飯,一個人肯定忙不過來,李孟羲暫定分給三個人,一個人負責往瓦甕裡放糧,一個人負責放水,剩下的一個人負責幫著把火升起來。

流水線的生產方式,把漫長的生產環節,分成一個個小環節,然後每個負責生產的工人只負責自己的部分,而不管其他。

流水線的優越性在於,每個生產工人不需要再負責全體,只盯著某個小節某個小零件,這樣經驗的積累飛快。

李孟羲把做飯分給三個人去管理,也是出於同樣的目的。

只管放糧,不管放水和升火,很快就能熟練該放多少糧合適。

而如果全部交給一個人操持,得好久才能成為熟練放糧倒水升火等所有的事。

匆匆吃完了飯,李孟羲看著在鄉勇們幫助下,婦孺們搭好了帳篷,看天上星辰明亮,不會有雨,李孟羲放心的去木匠營交待事了。

軍中口糧發放無有章程,恐怕會出現什麼問題,李孟羲把這件事暫且記下,等有機會告訴劉玄德,看商量商量該怎麼辦。

史上西漢李陵因為管理上的疏忽,沒能處理好軍隊中的矛盾,導致手下人憤而投向匈奴。

而比李孟羲能早早的就看出問題,在某些方面來說,李孟羲已比李陵強出很多。

若李陵也稱得上是名將,那麼李孟羲更稱得上是有名將的潛質的。

去了木匠營,見到木匠們的時候,木匠們圍著篝火在天南地北的聊天,李孟羲來,他們還熱情的和李孟羲打招呼。

李孟羲笑著和木匠們交談了幾句,然後收起臉上的笑意,“軍令!”

木匠們忙站了起來,篝火旁站成數排。

李孟羲略滿意了木匠們的表現,像模像樣了。

“日前所說,木匠營全力趕製板車,軍令今日開始,板車可立刻著手趕製。”

說完,李孟羲掃了一眼木匠們,不見有人說什麼反駁的話。

木匠魯犁走了出來,猶豫了下,說出了困難。

因為是在行軍,沒功夫停下來做木匠活。

李孟羲略一沉思,“現在夜裡無事,不正是木匠活的好時間?你們閒著不也是閒著,正好趁夜勞作一些,每晚做一點,日日積累,板車不就做好了?談何無有空閒?”

李孟羲駁斥到。

“今晚就開始做輪轂,去找木頭,拿工具,做!”李孟羲沉聲下令。

木匠營不敢違背軍令,趕忙去拿東西了。

受制於條件,大軍紮營之後,晚上沒有任何活動的。

一天行軍

的起始是,大致早上六點起床,等到了七點開始拔營,到晚上六七點天將黑了開始紮營,一天趕路的時間將近12小時,休息的時間也是十二小時。

幔行軍一日三十裡,並不太累,12個小時足夠休息了。

而也只有晚上,除了巡營的人,所有人都閒了下來,也就是晚上有時間擠出時間做木匠活。

李孟羲略算了一筆賬,如果每晚做木匠活只兩個時辰,四個晚上,就等於一個白天的工時的,能一點一點的把板車給攢出來。

木匠們拿著工具,扛著解好的木頭來了,李孟羲讓木匠們把篝火往一起聚聚,篝火移成了兩排,瞬間照亮出了一個很亮堂的長形地帶。

李孟羲讓先做大的輪轂,輪子的大小比普通板車大上一倍,幾個木匠技藝最為老練的匠頭合計了一下,敲定了尺寸,然後開始分頭做輪轂了。

車輪是板車最難做的部分,做輪轂之前,需要把木頭精加工,先用鋸子斧頭砍出大小合適的木頭,再用刨子刨成方形的短木條,然後是很麻煩的木頭熱處理過程。

木頭放在火上慢慢的烤,然後邊烤邊把木頭慢慢一點點彎曲,這樣木頭就能保持著彎曲的狀態,形態改變了。

正如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輮就是熱處理木頭的工藝。

一輛車,輪轂四分,四個弧形的輪轂彎好了之後,再鑿好木安裝木輻條方孔,四個輪轂一接,就是個圓形車輪了。

義軍的板車結構簡單,有什麼改進的地方,李孟羲想不出來,只有一點,他覺得板車的車輪太窄了。

因為窄,和地面接觸的面小,所以對地面的壓強大,路況不好,就很容易陷入泥裡。

因此李孟羲交待,讓木匠營的木匠們再做車輪時,車輪要做寬一點,車輪寬不得少於一尺。

一尺,即為三寸。

這個尺寸,是李孟羲對著板車的車輪比劃了一下,比出了一個寬度之後,問技術顧問魯犁,問是多寬,魯犁說是一尺寬。

於是,比義軍板車車輪寬了約二分之一的車輪寬度被定下來了。

木頭的熱處理工藝是很精細的活,火候掌握不好,木頭就被烤著了,匠人們不停的往木頭上淋水,拿著刨好的方木,在篝火上燎烤著,當加熱的差不多的時候,把木頭放在地上,用腳踩著,手掰著慢慢的把木頭掰彎。

這需要技術,如果過於用力,木頭就被斷了或是有了裂紋,車輪的壽命就不行了。

李孟羲在木匠營地們來回走著,觀察木匠們是如何製作車輛的。

見木匠們用腳踩著掰木頭,很費力,李孟羲就想,如果有一個大石頭,石頭上有凹漕,然後加熱過的木頭插進漕裡,再掰,就容易把木頭掰彎了。

想著,李孟羲叫,“魯犁!”

魯犁忙跑了過來。

“魯犁,你說如果用兩個木棍夾著,彎木頭的時候,兩個人拿木棍夾著木頭,再彎,會不會省力一點?”

李孟羲想的方法,跟筷子一樣,兩根筷子把方木夾住,然後不讓木頭動,然後夾住木頭一頭後再彎木頭,省事多了。

魯犁把李孟羲說的方法想了一下,“不成,夾不住。”魯犁不認為李孟羲的方法是好方法。

李孟羲不服,非要試一下,試驗的結果,如同資深木工魯犁說的那樣,不好用。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兩個人拿著木棍,力量根本不足以把方木夾穩。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實踐過,不好用,那就真的不好用。

李孟羲尷尬的摸了摸鼻子,揮手讓拿著棍子的兩個木匠繼續去忙了。

李孟羲又問,“魯犁,若是有塊大石頭,中間掏了個不大不小的洞,用來彎木頭,是否可行?”

魯犁想了好一會兒,“可行。在老家,我祖爺爺教我做木工的時候,就是用磨盤壓著彎的。”

既然技術顧問說可行,一塊大石頭,百來斤的石頭就夠用了,弄一個然後鑿好,放車上帶著走,然後木匠營就多了一件好用的彎木頭的工具。

便利的工具對生產效率的提高效果是立竿見影的,李孟羲想著。

軍中有石匠,石頭又不是什麼稀罕的東西,得空弄一個來不麻煩。

想著,李孟羲腦海中想到了其他的方法,記得前世有見過,人家彎木頭做筐的時候,是把木頭插進兩根鐵槓之間彎的,效率極高。

鐵槓,不好找,全軍能稱得上是鐵槓的東西,只有兩個,一個是張飛張翼德的丈八蛇矛的渾鐵矛杆,一個是關羽的青龍偃月刀的刀柄。

把這兩人的兵器拿過來彎木頭斷然不行,就算拿來了,還得把兵器給焊接起來才好用。

沒任何操作的可能。

李孟羲想著,一邊觀察木匠們的進度,除了做車輪的人,還有人在做輻條,和腳踏車上的鋼絲輻條一樣,木輻條也是起支撐車輪結構的作用。

木匠們把木頭破開,用刀削,用刨子刨,把木頭削成圓棍狀的輻條。

見木匠們也沒個做活的地方,要麼跪在地上,要麼蹲在地上,木條按在凹凸不平的地上,一人按著一人刨,辛苦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