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我在三國教書那些年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五十九章 使民思活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五十九章 使民思活

若是大筐和小筐能換的糧一樣,別人肯定把筐越編越小,最後小的不堪再用了。

於是,李孟羲大半個下午時間,花了很多功夫,在中軍民夫營,找了很多會編筐的人,問了很多細節。

就像一個無恥的商業間諜,李孟羲從一竅不通,到最後知道編筐需要的時間,尤其是大筐需要的時間是多少,連筐能幹什麼,李孟羲也問了,再問如果有筐,每人背個筐裝東西,會不會方便一些。

由此,李孟羲綜合各方考量,想好了筐子的物價該怎麼算。

二十斤重的大筐,編筐需要的時間是兩三天,而義軍要行軍,白天不會有時間去邊框,那麼晚上在篝火旁編筐,縱是再擠時間,兩晚上才能比得上白天一天的。

所以,大筐最快四晚上才編得出一個。

李孟羲想好的物價是,一個二十斤的大筐,編好了可以換兩斤糧。糧其實給的很少了,但是考慮到當編筐的人很多了之後,巨大的糧食支出,多一兩糧就要多耗費很多糧食,由不得李孟羲不謹慎。

李孟羲很清楚資本家是如何壓榨勞動者的,比如按計件,一開始規定做一個零件十塊錢。

可是當你加班加點,廢寢忘食,一個月掙得工資過萬了,給公司創造的巨大的效益不說,狗日的資本家還嫌要發的工資太多了。

而且一看,原來工人零件還可以做這麼快,顯然以前沒把勞動力壓榨完全嘛。

於是,資本家不僅開始提高勞動強度,還開始把單件的價格降到八塊。

然後,等你加班加點拼命幹,以八塊每件的價錢,工資還是努力過了萬。

資本家一看,這不行,發的工資還是太多了。

於是,單件的工資降為六塊。

資本的壓榨是毫無底線和人性的,越勤勞,被剝削的越多,勤勞是致不了富的。

李孟羲知道如果一開始把筐子的價格訂的太高,等軍中所有人都開始在利益驅使下,開始編筐換糧,糧食的支出如果太大,剩下的只有兩個方法。

要麼,就跟資本家的做法一樣,把單件的價格降低,這麼做會被人罵娘的。

要麼,筐子夠了,就說不收了。可是這麼一來,損失的會是義軍尤其是李孟羲的信譽。

筐子或者是用筐子做出的盛具,李孟羲這一下午暗訪之後,認為筐子不怕多,就怕少。

所以,李孟羲一開始訂的物價就很低。

問的時候,李孟羲問別人會編筐嗎,最快多少天一個大筐,人家為了能找活,誇大了自己的能力,三天才能編好的筐,人家說兩天就能編好,就為了多掙口飯吃

二斤糧食,敞開了吃,也就一頓飽飯而已。

這日紮營,比往常早了很多。

中軍,劉備和李孟羲密談了好久,劉備鄭重的點了點頭。

然後,吩咐騎兵們這般這般,騎兵們領命而去。

隨後,民夫們被命令,男丁去一裡外一片楊木林,去扯樹上的細樹枝。

民夫大隊浩浩蕩蕩的去了。

軍令約束之下,民夫們積極性不高,放羊一般去爬樹扯樹枝。

約兩刻之後,騎兵記得將軍的話,也不管民夫們扯了多少樹枝,甚至有沒有爬樹,直接下令民夫們回營。

今天有沒有扯夠樹枝,不是關鍵。

回營,騎兵們客串了傳令兵,縱馬在數千人紮營的大營中來回賓士,口中呼喊寫軍令。

“將軍有令,編得二十斤大筐者,賞糧兩斤!”

“將軍有令,編得二十斤大筐者,賞糧兩斤!”

……

軍令通達全營,所有民夫全聽見了。

有人開始看手中的樹枝,糧食動人心,可一兩根樹枝,怎麼可能編筐呢。

也有比較老實的人,扯了一大捆細樹枝,然後得了軍令,有樹枝的人喜不自禁的忙開始編了。

編筐技術不是所有人都會的,但是幾乎所有人都會。

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社會狀態,一應產出和工具,絕大多數都能自給。

劉備和李孟羲立於高地,營中境況盡落眼底。

遠遠的見到有人想跑出去扯樹枝,被騎兵趕了回來。

劉備笑了。他再次感慨李孟羲的智謀。

先是讓所有男丁去扯樹枝,確保所有都知道有扯樹枝這件事,然後再確保有人有足夠的樹枝。

這之後,再告訴所有人,編大筐,能換糧。

這下,民夫們的積極性不成問題了。

缺樹枝,缺編筐的東西,不用軍隊去提供了,也不用催,民夫們自己就會自發的想方設法的去弄樹枝的。

儒家的傳統觀點,仁者無敵。

劉備從來以為,仁以待人,可得民心,得民心,可得天下。

若無有李孟羲,按劉備自己的做法,需要筐子了,他會身先士卒,和民夫們一起,上樹扯樹枝,然後編筐子。民夫們看劉備在編筐,於是也編了。

不以強令令之,仁以治民,民不令而行。

而李孟羲總擅長和仁義不甚相關的東西,李孟羲更擅長以利驅使。

生活在一個經濟社會,無錢寸步難行。李孟羲太清楚利益對人的驅使有多大。

可以預

見的事,待明日紮營,再令人去林中扯枝條,民夫們必然是抱著大捆大捆的樹枝,滿載而歸。

樹枝來編筐,是最無奈的選擇。

即不結實,樹枝粗細差異很大,編筐的難度也大。

還是荊條編筐好用,藤蔓粗細相類,又長,又柔軟,天然的編筐好材料。

李孟羲不知筐是如何編成的,劉備耐心的給李孟羲講解,何為兩根騰,一根絞一根交錯著穿在一起。

聽了一會兒,李孟羲大致明白了,感情筐子是跟擰麻繩差不多的,兩根藤編一起,第三根第四根再以十字編法穿插著編,筐便成了。

稍難編的就是編筐的時候,筐面怎麼連起來的,還有筐就是怎麼控制編得上寬下窄,最難的大概是筐底和筐面結合的部分。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劉備看來很會編筐,說起來頭頭是道。

李孟羲笑著聽劉備講著。

末了,日已西垂。

“還有一事,草鞋,軍中草鞋也缺,可令民夫編草鞋,依然以糧食為價。”李孟羲看著天邊雲霞,幽幽說到。

草鞋,這事劉備很熟。

劉備看了李孟羲一眼,沉吟到,“孟羲,草鞋應是不缺吧?且草鞋編著容易,又不像筐,可有大用處,豈不徒費軍糧?”

李孟羲搖了搖頭,“大多數人不缺草鞋,可有人會缺。”

“白日,我於道中見一老者,無有背囊,其赤足,足上無鞋。然道邊枯草豐茂,他即缺鞋,卻不拔草做鞋。

他為何不肯拔草編鞋?不會嗎?我看不是。

像是他不願活了。”

李孟羲把日間所見,講給劉備聽。

劉備一聽大急,忙問老人怎麼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劉備是傳統儒家文化中所說的君子。

有老人足上無鞋,劉備自責不已。

李孟羲沒有回答,而是目視大營,目光沉浸,“草鞋可不必多收,只說只收草鞋一千雙,收夠便不收了,如此,民夫為了得糧,全都編鞋。”

“只收千雙鞋,多剩下的鞋自然剩在了民夫手中,雖鞋不能再換糧,然可使人人有鞋,且人人有備。”

“縱日後不再收鞋,但見荒草,人人搶爭。我軍自此無有缺鞋之虞。”

“玄德公,調動人力以生產軍備,此其一者,更重要的是,錙銖之糧為引,可使民不思死,而思活也。”

“此勝於金石之藥。”

一個沒鞋的老爺爺,明明道旁有草,路過拔一把,就能編鞋了,可老爺爺為什麼不肯。

這不是鞋不鞋的問題,而是願不願意活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