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我在三國教書那些年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六十四章 將軍仁義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六十四章 將軍仁義

其次,剩下的車輛給木工營分五輛,木工營現在幹活很不方便,他們做車輪的木頭沒地方放,是放在輜重營拉幹木頭的車子上,放在最頂端,每次晚上做活都得爬上去拿。

有了車,木料就可以放在車上,木工用具也可以放在車上,還有木工們的鋪蓋卷,帳篷等雜物,也有車拉了。

當有了足夠的車存放工具原料和生活用品,木工營便可以獨立出輜重營了,不僅方便管理,還能提高木匠們的做功效率。

再考量到如果拉一車好木頭,車會沉的要死,人拉著肯定累死人了,所以從那個村寨裡買到的牲口,李孟羲把一頭黃牛分給了木匠營,黃牛專門用來拉木料。

二十二輛車,分出去六輛之後,還剩十六輛。

再把六輛分給婦孺們,小孩子太多了,擠的不行,多點車分散一下,坐著舒服一些。

然後,日前劉備跟李孟羲商量過,可以派幾輛車跟著行軍隊伍,有老人或是病人要是走不動了,可以上車歇息一段時間再繼續走。

這個很人性化的方案,對士氣的提高很有幫助,且可以增加全軍整體的行軍速度,簡直是劉備這麼久以來,提出的最好的一個建議。

以前是沒有車,現在有車了,還有騾子,還有驢子。

李孟羲和劉備商量了,分出五輛車專門負責拉體力不支的人,作為援助車輛使用。自然,從村寨裡買的騾子和驢子也分配給了援助車輛。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這麼分下來之後,新買的二十二輛車就剩五輛了。

從村寨裡還買了很多生麻,生麻有一車之多。

所以空閒的車輛只剩下四輛了,再考慮到開始讓民夫們編筐,編草鞋,以後指不定還要做啥手工生產呢,得有地方盛放這些東西。

所以,最後剩的四輛空車,就不動了,專門放東西好了。

李孟羲邊說邊安排,話說完了,剛買來的二十二輛車子分配的一輛不剩。

劉備對李孟羲的分配方案,挑不出任何毛病。

劉備回頭看了李孟羲一眼,“孟羲,如今我軍車駕已有六百餘,照你這麼說,我軍車馬還是欠缺很多?”

“嗯,還欠很多。”李孟羲肯定的回答到。

車輛越多越好,縱然牲口不夠,由人拉著也省力很多。

假設十個人分到一輛板車,那麼這十個人把席子鋪蓋,大包袱小包袱全丟車上,然後兩個人拉車,其他人可以身無重物的歇著,然後拉一個時辰,再換人。這樣,相比每個人都揹著沉重的鋪蓋和包袱,有了車省力數倍,行軍速度也可

以快很多。

說到牲口,就得提一下黃巾軍。義軍打了兩仗,大興山一戰,和文安縣攻城一戰,這兩戰義軍大勝,繳獲的牲口卻沒幾頭。

黃巾軍很短視,且紀律性很差,遇到牲口,馬匹能留下,牛騾之類黃巾軍直接給吃了。黃巾軍很少有將領有建設軍隊的高瞻遠矚的目光。

所以,克復文安縣城,愣是一頭牛都沒見到,卻繳獲了黃牛皮騾子皮二三十張。

二三十頭牲口若是不是被吃了,而是用在提高軍隊運力上,軍隊的後勤運力立刻能提高一大截。

軍中牲口稀缺的厲害,很多車得用人拉。

就比如說軍醫田卜,分給田卜一輛車,田卜就得自己拉著車走。

——

麥秸已經有好多人拿到手裡了,正如李孟羲想的那樣,草鞋的生產簡單極了。

一邊趕路,腋下夾一把麥秸,邊走能邊編草鞋,編草鞋在這個時代,是很普遍的技能,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會編。

那麼有人會編草鞋,有人不會編,需要再組織人教嗎?

不需要的。

拿到了麥秸卻不會編草鞋的人,已經自己主動往回編草鞋的人那裡湊,自己已經開始自學了。

利益對人的驅動力是巨大的,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用利益驅使人,比嚴令好用多了。

草鞋的手工生產很快就也會走上正軌的。

這其中有一件事,劉備非讓李孟羲和他一起去找那個腳上沒有鞋穿,心懷死意的老人,劉備還惦記著老人的事。

李孟羲被劉備煩的不行,只得去找人。

一萬人呢,只有一面之緣,認得出認不出是兩說,那麼多人,得找到啥時候。

於是,李孟羲無奈的去找那個行於道中,足上無履的可憐老人。

找了許久,直到找到大軍開始紮營。

“……像是那個。”李孟羲指著一名埋頭趕路的光腳老人指給劉備。

劉備走近老人時,赤腳老人盤腿坐在地上,頭也不抬,老人懷裡夾著一大把麥秸,枯瘦的手指靈活無比的把兩根麥秸編成一個個結。

劉備自己就是編草鞋的好手,老人編鞋的技藝一看就是經年累月累積下來的。

“老人家,好手藝啊。”劉備笑著走到了老人面前席地坐下。

有人來,老人抬起頭,看到劉備時,老人微張著嘴巴,鼻子上還掛著一滴鼻涕,渾濁的眼睛看著劉備,有些愕然。

“……將軍!將軍來了,坐,坐!”老人反應過來是劉備

將軍,驚訝極了,忙請本就坐著的劉備坐下。

劉備帶著目的而來,他主動和老人攀談起來。

話題一開啟,飽經風霜嚐遍疾苦的老人一會兒就把自己說的痛苦流涕。

在老人啜泣聲中,劉備聽完了老人的故事。

老人家是冀州人,冀州黃巾軍,當時投黃巾是活不下去了,還是被裹挾了,已經不重要了。

老人是一家四口一起投黃巾的,老人自己,老人的兒子兒媳,還有剛出生沒滿四個月的孫兒。

投黃巾沒多久,就跟官軍打了一仗,老人的兒子死在當場。

喪子之痛沒過去多久,兒媳身感風寒,一命嗚呼。

兒子兒媳雙雙殞命,老人再悲痛又能如何。

還在襁褓中的孫兒還活著,怎麼也得把可憐的孫兒養大。

老人抱著小孫兒,想找人求人跟孫兒喂兩口奶都找不到,老人只得把每餐分到的稀粥餵給孫子。

孩子那麼小,又斷奶了,能活下去去得看老天爺垂憐。

於是,一直撐到了劉備攻破文安縣城,拔營之後第二日,老人的瘦小的跟小老鼠一樣的小孫子在拉肚子拉了一個半月之後,夭折了。

老人抱著孫兒的襁褓抱了一夜,等到第二天,也沒等到身體涼了的小孫兒醒過來。

用手在路溝邊挖了一個小坑,把不足六個月大的小孫兒埋進土裡之後,老人最後的一點牽掛也沒有了。

心死了老人,麻木的跟著人群晃盪著向前走,鞋子什麼時候掉了老人都不知道。

李孟羲看到精神恍惚赤著腳的老人,也正是這時。

老人和劉備講著傷心事,哭的不能自已,好久才緩了過來。

“將軍,編草鞋能換糧,這是真的不?”老人停下了編草鞋的手,渾濁的雙眼盯著劉備問。

“此是軍令,軍中無戲言。”劉備鄭重的點了點頭。

“唉,”老人嘆氣,“將軍啊,俺見你用大車拉著娃娃們,是怕娃娃們累著吧。將軍仁義,要是俺要點遇見將軍,俺孫兒放車上,也能尋找幾口奶,還有大夫給看看,俺孫兒說不準就能活過來。

沒早點遇見將軍你,將軍你仁義啊。”

老人絮絮叨叨的,口中翻來覆去的絮叨他孫兒,絮叨劉備仁義。

老人口稱劉備仁義,劉備和老人告別時,步子都輕快了許多。

就像,考了高分,被老師表揚了一樣的心情暢快。

劉備篤信仁義治世,今這無名老者說劉備仁義,是對劉備最高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