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我在三國教書那些年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九十七章 觀陣之法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九十七章 觀陣之法

敵首已現蹤影,雙方一高一下彼此觀望。

黃巾將領見崖下三騎,眉頭微皺,“取箭來。”繼而伸手問親兵要箭。

親兵忙奉上一支上好的鵰翎狼牙箭,黃巾將領接箭,箭搭弓上,然後側身,後扯一步,一手掣弓身,一手拉弦,雙臂奮然發力,軋的一聲弓身被一下拉開了。

瞄準崖下為首,身穿綠袍之人,黃巾將領突然鬆手。

嗖的一聲,狼牙利箭離弦而飛。

崖上之人放箭傷人,關羽早防著呢。

只聽嗖的一聲,箭從上方飛過,然後朝後飛了。

關羽回頭一看,釘在後面十來步遠的箭。

“此人弓力不錯。”關羽出言誇讚。

弓力不錯的意思是,那廝力氣很大,開的了硬弓,但是射術就不行了,偏了老鼻子遠了。

李孟羲都想笑了。

“駕!”

關羽三人往回趕了。

回去的路上,李孟羲把心底的疑問問了出來。

他知道關羽駐馬崖前,必有深意,卻不知他為何如此。

關羽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孟羲,你可會觀陣?”

觀陣是什麼意思,李孟羲想了一會兒,大致意思是看敵軍人數,陣型鬆散,以及佇列縱深之類的。

但是,李孟羲自付,目測人數,自己不會啊,目測縱深,也不會的,看敵軍陣型鬆散,倒是能看出來。

“某不會觀陣。”李孟羲老老實實的回答。

軍師不會觀陣,在預料之中。

於是關羽便把觀陣之法傾囊相授,“孟羲,我於崖前駐馬,便是為了引敵軍以弓弩射我,而後,可知敵箭雨疏密,再而後,可知敵軍有弓弩手多少。”

李孟羲瞪大了眼睛,還能這樣。

電視劇《亮劍》中的李雲龍聽槍聲都知道有多少人投入戰鬥了,在古代,竟然也有人能憑藉箭雨疏密來大致判斷敵軍弓弩手的數量。

想來是完全可以的,甚至看箭雨比聽槍聲能更容易判斷敵軍數量,因為槍聲吧,是聲音訊號,而箭雨呢,嘩啦一大片,再

直觀不過的視覺訊號。

畫面和聲音攜帶的信息量是完全不同的。

用最簡單的比較,一大群人一起亂吼,然後錄成語音,語音大小才幾k。

而把這一大群人隨便拍成一張照片,大小都得幾百k。

攜帶信息量差距是百倍之多。

看箭雨估算出弓弩手的數量,還算人力可以達到多程度,閉上眼睛聽聲音估算數量,那是神仙級的難度。

這麼想著,李孟羲眉頭越皺越緊。

那行軍打仗,遇到敵情,斥候是如何估算敵軍數量的,難道是跑到敵軍營寨前,讓敵軍弓弩手射一輪箭雨過來,看看箭雨密度,然後估算出敵軍數量嗎?顯然不可能。

而且,就算能估算出數量,那也是弓弩手的數量啊,敵軍總體數量又是多少。

“關將軍,觀箭雨而知弓弩寡眾,此某不能為也。然縱知弓弩多少,又怎知敵軍全軍有多少人?”

李孟羲帶著深深地不解問到。

關羽仍然沒有直接回答李孟羲的問題,“孟羲,我軍戰兵多少?”

“千餘。”

“我軍弓弩多少?”

“額,不知。”

“我軍弓弩手,有兩百餘人。”關羽替李孟羲回答之後,又問,“那我問你,若你知黃巾弓弩,有兩百餘人,可知黃巾全軍多少人?”

關羽這麼一問,李孟羲立刻就理解了,關羽在看不到黃巾營寨規模大小,又無法用其他辦法刺探黃巾兵力的情況下,是如何估算敵軍兵力的。

關羽故意引敵軍弓弩手出來,引弓弩手射箭,讓敵軍暴露實力,然後,估算出弓弩手多少,然後再由弓弩手的數量,和黃巾軍普遍弓弩的配備比例,反推出其全軍人數。

真他喵的機智。

李孟羲對關羽佩服極了。要讓李孟羲自己想,缺乏實戰經驗的李孟羲,是斷然無法想到這種巧妙的方法的。

由此,李孟羲還學到了另一點,那就是不能輕易暴露自己的情報,敵軍來了三兩個探子,你就把弓弩手全掉過來射探子,豈不自己把自己暴漏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探子遠遠的打探我軍營,是難免的,要看就讓他看去,人眼能看裡把地呢,要看清楚的也能看半里地,離那麼遠,弓弩射不到,真不爽了派騎兵去把敵軍探馬攆走得了。

舉一反三之後,李孟羲學到了三點,一是引蛇出洞之計,二是可以藉助某些在這個時代能代表普遍規律的事物,來逆推整體,三就是儘可能隱藏自己的情報。

關於第二點,什麼是這個時代的普遍規律的個體事物呢,比如在這個時代,車馬的運輸能力都是一樣的,我家馬車能拉多少糧食,你家的也是這麼多糧食,別人家只要馬車沒用上軸承,馬車拉糧食的數量肯定也是近似的。

總之,大家都是漢末軍閥,馬車的科技實力沒任何差別,董卓的馬車運力等同於曹操等於公孫瓚等於孫權等等。

所以,任何一方,都可以從敵軍馬車數量,來分析出敵軍糧草數量多少。

同理,還有一個歷史上出名的減灶計,同時還有一個增灶計。

同樣是基於有普遍規律事物來反推的,因為做飯必須得用鍋,所以你的鍋變少了,說明你的士兵可能發生潰逃了。

要是現代戰爭,就不數鍋灶了,因為不用鍋,也有壓縮乾糧,沒了壓縮乾糧,也有空投,數鍋沒有意義了。

同理,還可以數帳篷。

十人共帳,是結合了帳篷容量和方便管理兩個方面的最優數值,所以同文明下,同等軍制習慣下,普遍規律是所有諸侯的軍隊,一頂帳篷可容納十人。

所以可以直接透過帳篷來反推人數。

這大概屬於情報學的內容吧,李孟羲想到。

思維一擴散,擴散的讓他腦海裡亂哄哄一片。

關羽拿義軍本身的弓弩比例,去反推黃巾總兵力,方法是很準確的。

義軍有諸多繳獲,囤積的弓弩其實裝備五百人的弓弩手都足夠,拋開涿郡鄉勇不提,也就是說,近萬黃巾,有弓弩五百,二十比一。

關羽目測,山崖上弓弩手少說有三百人,二十分之一,也就是說,山上黃巾有六千。

最多六七千,也可能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