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我在三國教書那些年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三十五章 卒饋於上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三十五章 卒饋於上

燒傷不同一般外傷,雖然燒傷患者肢體健全,但是燒傷之後,皮膚組織毛孔堵塞,無法再排汗,燒傷患者在夏天非常難坳。

所以,為了對燒傷等特殊情況做出補充,就有了主要撫卹條例以外,其他特殊的撫卹標準。

帶軍醫田卜來,沒幫上大忙,但是也幫上忙了,軍醫說了一點兒,讓李孟羲深以為是。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軍醫田卜說,腳趾,大腳趾要是被砸掉,人就走不快了,也跑不快了。

這是軍醫以前行醫的經驗,李孟羲聽軍醫這麼一說,頓時就想起來了。

在前世李孟羲好像聽說過一個說法,白人的奴隸莊園主為了防止莊園裡的黑奴跑掉,給黑奴帶鐐銬的同時,還要把黑奴的大腳趾砸掉,防止其逃跑。

軍醫田卜這麼說了,李孟羲也想起前世的真實案例了,於是傷兵的撫卹條例中,十指不同價,便有了科學依據。

因為人體構造的原因,不同的手指和腳趾缺損之後對活動性的影響是不同的。

因為事關重大,李孟羲完完整整的把撫卹條例刻在了竹簡上,關羽交給李孟羲的竹簡,終於被用完了,竹片上刻的滿滿當當的,都是字,光滑的那面刻完,李孟羲把竹簡翻過來,把背面也準備利用上。

竹簡是竹子劈開,劈成竹條,然後殺青之後,用線串起來做成的。

竹簡的正面,是竹子外皮的部分,竹子外皮表皮光滑,還有油脂,質感溫潤,在竹子外表皮刻字,軟硬適中,又不會起茬。

李孟羲換到背面想刻字,誠然,竹片背面也是竹子,可背面是屬於竹筒內部,內部質軟,刻刀劃一下就帶起一塊,茬也帶起來了。

看李孟羲笨拙的想用刻刀把竹子內膜刮平再刻字,劉備和關羽看的有些心酸。

“罷了孟羲,輜重營百夫長那有筆墨,稍後我去取來與你,無紙,寫在帛書上也可。”劉備奪過了李孟羲手中的刻刀,不讓他再刻了。

李孟羲抬頭撓了撓頭,“筆墨給我了,輜重營統計物資咋辦?”

劉備不作聲了,這還真是不好辦了,起軍之時無有萬全準備,愣是一杆筆沒帶。

大漢文華昌盛,識字率雖不比後世,但因為發明了紙張這個強大的傳播工具,識字率遠超同時代其他文明。

要說,義軍現在人數已膨脹到一萬兩千多人,這麼大的人口基數,識字的人少說得有千八百人吧,這麼多識字的人,應該有人帶著筆墨的。

但是劉備到處問過,沒人主動說有筆墨。

全軍上下,只有輜重營百夫長手有一杆禿筆。

“輜重事關重大。筆墨日後再找吧。”李孟羲拒絕了劉備的好意,不願意因為要記東西,就嗎人家輜重營僅有的一杆筆。

民夫營那麼人,肯定有些視書如命,逃亡也帶著書筆的人,這些人把書看的比命還重要,劉備滿營的問,人家就是不拿出來,藏的好好的,情有可原。

劉備方法可能不對,李孟羲如是想著。

想起那時在無名村寨補給物資,木工用具買了一堆,酒也買了一車,連麥秸都買了五六垛,還買了一根犀牛角,按理說,已經很有先見之明了吧,可是還是忘了很多東西,比如說,紙筆李孟羲當時就沒想起來買,現在就抓瞎了。

竹簡也用完了,後邊再記什麼東西,只能記在布帛上了。

麻布還有點用,絲綢錦帛這些東西,除了華貴好看,並不耐磨,適用性還不如粗麻布。

這些沒啥用的絲綢正好用來寫字。

至此,傷殘撫卹相關,已經商量的差不多了。

“奧,對了,還有。”李孟羲站起來後,突然問到,“如果戰兵傷殘之後,無力再戰,如何安排?”

“使歸民夫營。”關羽想都不想,立刻達到。

“不可!此舉不妥。”李孟羲立時反駁。

隨後,李孟羲就跟關羽劉備解釋了為什麼不能把戰兵安置回民夫營,因為民夫營和戰兵營兩下口糧額度不同,戰兵能吃飽,民夫只能吃半飽。

相當一部分人是為了吃飽

而去戰兵營的,這些為了吃飽肚子的人,要是一傷殘就安排回民夫營,又只能吃半飽了,那麼為了能一直吃飽飯,怕受傷了待不了戰兵營了,於是就不敢受傷,不敢與敵軍玩命搏殺,於是不能奮勇。

李孟羲一番話說話,關羽眼睛瞬間睜大,李孟羲說的極有道理,戰兵瞻前顧後,又如何悍不畏死。

戰兵傷殘的安置,竟然也能影響其戰陣廝殺的勇氣,關羽大為受教。

其實不是李孟羲多厲害,本來他也沒想到這一點的,李孟羲不用為吃喝發愁,關羽劉備也一樣,他們不十分清楚底層士卒是如何想的,這很正常。

要不是李孟羲去傷兵營轉了一圈,意外得知了傷兵們的想法,他此時也跟關劉兩人一樣,未能細察此處。

李孟羲由此感悟,為將者身居高位,天然的與底層隔離,應主動去瞭解底層士兵所思所想。

這是一種最基礎的辦法,為將主動下去,親自察訪。

還有更有效的方法,即,建立底層士兵意見向上反饋的通道,不管什麼意見,層層反饋,統帥身處帳,每日諸事纏身,足不出帳,也可知士卒所想。

如此為,將者,可有知兵之能也。

譁啦一聲,李孟羲抖開了竹簡,旁若無人,竹簡搭在手臂上,用刻刀在刻滿字的竹簡,每片竹簡最末端,飛速刻了幾字。

【卒饋於上】

即,士卒意見向上反饋。

由這四個字,可以擴充到很多,比如應該建立起士兵反饋意見,意見收集,以及意見能向上傳達的體系。

同時,還得培養士兵反饋意見的意識,第二點,比第一點更滿。

反饋體系的構建,只用制定出軍規條例而已,而讓士卒們習慣反饋,得花時間。

就如同之前李孟羲建議,讓普通士卒也參與到軍陣改進之中,一開始困難重重。

軍陣訓練,本來全賴主將一人,主將讓怎麼練就怎麼練,貿然之間讓底層士卒去參與,士兵們哪裡又知道如何去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