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我在三國教書那些年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七十章 擇兵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七十章 擇兵

貪財好利是人的本性,當哨騎令傳全營,說要找礦工的時候,很多人抱著試一試的想法,萬一矇混過關了,日後也能混上賞糧吃。

於是,群情踴躍。

這應該算是好事,一有什麼軍令下來,民夫們踴躍參與,熱情到了極點,這種狀態,再好不過。

可如今,李孟羲遇到了麻煩。

所謂知易行難,不外如是。

《紀效兵書》中有寫,練兵的時候,礦工是最好的兵員。

可真到選兵的時候,說要礦工,好吧,那麼多人都說自己是礦工。

李孟羲不太清楚漢朝的社會狀態,但就是再不清楚,用腳趾去想也能想明白,怎麼可能全營都是礦工?礦工的比例怎麼可能這麼變態?

有人冒充礦工,民夫們冒充礦工的動機李孟羲大約也能猜到。

想來戚繼光將軍選礦工練成戚家軍,後來戚家軍戰績斐然,朝廷開始看重戚家軍,戚家軍於是財力軍餉不缺,因此待遇優渥。

然後,戚家軍待遇非常好,再招兵的時候,就有人開始假冒礦工,想混進戚家軍,想拿到戚家軍豐厚的軍餉。

當時戚繼光將軍肯定也碰到過這種事了,然而戚將軍是如何解決的,在《紀效兵書》裡,沒有寫。

李孟羲遠看著滿營混亂,有些頭痛。

“咋辦?”李孟羲抬頭向劉備求助。

劉備呵呵笑了,“如此鼎沸之人聲,其中必有偽冒者,如何區分,某亦不知。

孟羲你多有才智,不妨自想對策。”

劉備的話意思很明了,就是說,我幫不了你了,你自己去想對策吧。

李孟羲不由撓頭。

偵辨人員身份,這應該是警察叔叔擅長的,可憐的李孟羲,啥都不會兒,被逼著幹各種各樣的事。

按之前李孟羲一貫的方法,比如說想要找一些人編筐子,然後用糧食作為激賞,但是這時,李孟羲不清楚編一個筐子所需多少工時,也不知該如何額定

糧食。

於是,在下達軍令之前,李孟羲先悄悄的訪查一番,找到一個編筐技藝精湛的老人,暗地裡問,編一個筐,大概需要多長時間,老人想不到那麼多,直接就告訴李孟羲編筐所需的工時了。

然後,李孟羲就根據這個編筐技術非常嫻熟的老人編筐的工時,來確定“工資”。

這應該屬於一種商業間諜行為的吧。

細究起來,李孟羲這種其實很猥瑣的,人家老人對你知根知底,有什麼說什麼,等知道了行業秘密之後,立刻就把根據編筐所需工時把“工資”壓的賊低,低到民夫們再加班加點,也多掙不了多少糧食的程度,因為,李孟羲是拿最高技術力的老匠人來制定工資標準的,這就是說,絕大多數人,速度趕不上這個最快速度。

之前,李孟羲就按如此方法,他在一點相關技術不懂的情況下,摸清了編筐,編草鞋,編簍子,還有絞麻線,織布,等各種行業的生產效率,無一例外,用的都是同樣的方法,都是李孟羲直接問相關業內人員的。

現在,遇到了問題,李孟羲最先想到的還是同樣的方法。

區分哪些是真正的礦工是吧,那就找一個真正的礦工問問,挖礦的時候的種種細節,問好之後,不聲張,然後向審問犯人那樣,把人分開,一個一個單獨的問,回答不出來挖礦細節的,就被淘汰了。

這個方法,可行的吧。

可是,到哪去找一個真正的礦工呢,李孟羲又茫然了。

以李孟羲對挖礦這件工作的瞭解,挖礦比干普通農活更累,風吹日曬的比農民更多,挖礦需要體力,所以礦工應該較為壯實,且皮膚更黑,手上老繭更加的厚,應該是這樣的吧,李孟羲心想。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就按這樣不知可否的標準,李孟羲走入人群,開始目光四處巡視,想找出真正的累年礦工。

漢代工業不發達,便於開採的淺層礦不多,因此開礦地也不多。

比較出名的的鐵礦石產地,比如徐州產好鐵,龍泉一

地,也產好鐵。有鐵礦,自然鍛造技術較其他地方發達,龍泉自古盛產神兵利器,便是如此。

李孟羲按健壯,黝黑,兩個特點想去找礦工,可這兩個特點,也太不明顯了,四處看了半天,仍區分不出礦工。

李孟羲選兵的第一步,便戛然而止。

不是礦區的話,可能一個縣,幾萬十幾萬人,其中一個礦工都沒有都有可能。

義軍現在人數剛破萬,很大機率,其中其中一個礦工也沒有。

礦工選不了了,那就按其他標準接著選好了,戚繼光將軍挑選兵員的時候,市民不要,小商小販不要,見誰都點頭哈腰的小吏不要,面白皮嫩的不要。

李孟羲稍一思索,便下達了新的命令,他讓民夫們,按是住在縣城還是住在鄉下,是不是小商販,以前有沒有當過書吏之類的小官,分站三列,這三類都不是,站第四列。

命令下達之後,民夫們緩緩動了。

依然是好多人,都去往前湊,從經濟結構角度計算,怎麼也不可能排了那麼長一隊,全都是小商小販的吧,但不可否認的是,如果一個民夫真的是商販,那麼肯定是回去商販那一隊的。

也就是說,商販那一隊必然有真正的商販,小吏那一隊,有真正的低階門吏之類的,市民那一隊,同樣也有真正的市民階層。

民夫們不可能完全聽話,為了能選中,跟以前的那些人一樣,選中去輜重隊,然後也可以有活幹,能多掙點糧食。

就抱著這樣的想法,民夫們想試試看能不能矇混過去。

人心如此,任何規章制度都解決不了問題的,這可能就是所謂的管理成本吧,上下層之間,資訊並不完全透明而帶來的管理難度。

走過市民的那一隊,李孟羲看了一眼,這一隊人不要。

走過小商小販的那一隊,李孟羲看了一眼,還是不要。

第三隊,所謂的門吏書吏之類的,嚯,怎麼可能有那麼多人都曾經當過小官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