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我在三國教書那些年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八十九章 權衡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八十九章 權衡

除此以外,還有拐彎的時候,彎比較大的時候,彎道內側的人原地踏步不動,等橫排隊伍完全轉過來,這個佇列動作叫什麼來著,而且,口令是什麼。李孟羲越想越茫然了。

當彎道比較大的時候,內側的人小步走,外圈的人就得撒腿跑了。

四五列七八列就算了,在戰場上,百十列的大陣要轉彎,如果內側的人不刻意壓著步子,那麼可以肯定,好好的一個方陣,轉彎之後,成了斜陣,立刻就不再整齊了。

李孟羲想到這兒,突然明白一件事。

佇列要走齊,要求每一個人整齊劃一,每一個動作,動作幅度都一樣才能走齊。

然而,並不意味著,所有人動作完全一樣,就一定齊了。

佇列整齊與否,要看佇列中的個體之間和佇列整體,是否達到協調一至。

就拿長橫排過大拐彎兒的時候來說,此時要是內側和外側所有人步調都一樣大,那麼越外側的人就越往後拉。

佇列過彎時,走的是圓周,根據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圓周長=2πr。

那麼假設橫隊寬四米,那麼每走一圈,外側的人要比佇列內側的人多走多遠呢。

即,外側的人要走2π(r+4),內側的人走的是2πr。

兩下一減,即(2πr+8π)—2πr=8π

每一圈,外圈都要多走二十多米,如果外圈裡圈還按一樣的步調一樣的速度,那麼,走一圈就落開二十多米,怎麼可能還能走的齊。

所以,李孟羲之前對佇列的想法更改了,並不是所有人步調一致就行了,佇列整體是一個大的工程,部分之間可以有差異,但要保證整體的統一。

關於過彎,是用口令,還是預設下條例,預設規定在過大轉彎時讓內側放小步伐,外側加大步伐,李孟羲想了後認為,應該不用口令,預設拐彎時內側壓著步子就行。

轉彎這個戰術動作,大致包括迂迴包抄等,李孟羲認真想了許久,步兵方陣一個大迂迴繞到敵軍側翼,要快速展開攻擊的同時還保證以方陣橫陣對敵,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只有先犧牲一下轉彎處的機動能力,從而換取整個陣型的齊整。

至於我軍繞到敵軍側面,最要緊的是以最快速度發起衝擊,打敵軍一個措手不及的好,還是稍慢一點,以陣型齊整的方式,齊陣衝擊的好,到底哪個收益好,李孟羲一時無法分辨。

如果敵軍是烏合之眾,越快衝擊敵軍側面,敵軍潰敗越快。

反而,如果還要整陣,慢騰騰的壓過去,烏合之眾也有反應時間。

可敵軍如果是精銳,散兵衝擊過去,無法撼動敵陣,反而會挫我方銳氣。

故,繞側後整陣再衝,雖然速度慢了些許,但是後續給敵陣的壓迫力比散陣大了很多。

但是戰場之上,形勢萬變,有時敵陣搖搖欲墜,此時不管什麼陣型,一波壓上,效率最高,有時需要整陣再往上壓。

至於如何取捨,則靠千夫長的判斷了。

為什麼是千夫長而不是主帥,因為主帥要時刻關注全域性,無暇注意到戰場某一點的細節。

李孟羲正想著,腦袋突然被咚的撞了一下,李孟羲疼得哎吆一聲。

回神定睛一看,弟弟正瞪大著眼睛看著自己,“哥哥,有人找你啊。”

李孟羲轉頭一看,呀,是魯犁,魯犁正站在車邊。

“抱歉抱歉,想事想的入神,沒注意到魯犁你來了。”李孟羲不無歉意。

魯犁嘿嘿一笑,“營正,俺們把織機車做好了,柳妹試了,織布能用。你要不看看去?”

柳妹……這叫的真親熱。

李孟羲眼神古怪的看了魯犁一眼。

“奧,織布得要段時間才能織好吧?這樣,我待黑兒過去。”李孟羲說著。

魯犁聽完,點點頭就走了。

魯犁轉身剛走沒兩步,李孟羲突然覺得有點不對,“嘿,魯犁,等我下,我去看看。”

李孟羲為什麼前邊說晚上再看,後邊又說馬上去看呢。

還是一樣,目的很虛偽。

織機做好了,這是木匠營的又一件大事,魯犁顛顛的跑過來告訴李孟羲這個好

訊息,若說晚上再去,不就讓魯犁白跑一趟了。

儘管,李孟羲的考量是對的,織布需要時間,去的早布沒織多長呢,沒啥看的。

可現在有時間,順便去看看無妨。

做決定不應該只權衡一方面的得失,而是應該多方面的權衡。

比如,就魯犁來說織機做好了要不要過去看看這件事。

從織機生產效率來分析,就算是一大早織機就做好了,並且一大早就開始織布,晌午剛過,一上午能織多少布。

況且,織一上午跟織一整天,機器的磨損程度是不同的。

此時去看,織機沒問題,說不定織到晚上,就不定哪裡的木頭松了掉了呢。

所以,權衡利弊,晚上再去抽空看一眼織機是最佳選擇。

還有李孟羲如果從自身考慮,織機晚上去看不遲,現在有時間,接著把兵書往下寫不更好。

從這兩方面來看,有充足的理由不去立刻看織機。

但是,從維護團隊凝聚力的這一點考量,下屬匯報工作,其本質是信息反饋,而作為上一級的人,也應對下屬有足夠的反饋,顯示出對專案看重,對工作人員付出的肯定等。

魯犁前來一說織機做好了,李孟羲應該不加猶豫,立刻決定去看看,這才是對木匠們工作最大的認可。

儘管只是跟著看看而已,根本一兩糧食都不用付出,可就是能對做了織機盼著領賞木匠,和辛苦織出麻布同樣等著領賞的柳氏等人產生鼓舞的效果。

這一點,從李孟羲到達時,負責做織機的老木匠從遠處的一輛車上跳下圍了過來,繡娘柳氏見李孟羲來,忙邀功說,織了有快一尺布,從眾人的反應就看得出。

魯犁去找李孟羲過來看織機,魯犁可能就是彙報下工作,做織機的木匠和繡娘柳氏,見魯犁離開了,就滿懷期待的等著李孟羲來檢視。

要是李孟羲說不來,晚上再看。

等魯犁一個人回去,木匠和繡娘一看軍師沒來,一問,軍師說晚上來,人家等了許久,還得再等到晚上,豈不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