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我在三國教書那些年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五十四章 若他日遇水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五十四章 若他日遇水

“我軍自行軍以來,未曾走過水路,若有朝一日,前路為水阻斷,此時不搭浮橋,不造大舟,我軍車馬如何能過?

若無造舟橋之能,他日臨水遇險,急切間不能過河,豈不危矣?”關羽鄭重說到。

聽關羽這麼一說,李孟羲倒是想起來了,對啊,陸路行軍倒是可以,萬一哪天要過河,恰逢河橋被水沖斷了,如果搭橋,派兩個水性好的士兵拽著繩子游過去就能搭起簡易的浮橋,如果河太寬,搭浮橋反而難度很大了,直接造大船載人過去更省事。

李孟羲想到了相關技術問題,先說搭浮橋,就說派兩個水性好的製作士兵拿著繩子游過去,游到了對岸,把繩子拉到對岸,或是找到一個樹把繩子綁到樹上,或是用樁子釘在地河岸,然後用繩子綁在樁子上。

可只依靠兩根繩子的承載力,行人能走,馬匹怎麼辦,車輛又怎麼辦,李孟羲不太確定區區兩根繩子加一些木板,能否承載的動拉滿一車木頭的車輛。

好在現在軍中也沒有什麼太大件的東西,浮橋撐不住一輛拉滿木頭的車,那就先把木頭卸下來,讓空車過去,木頭由人分著給抬到對岸也行。

可是,寬度呢,橋面呢,總不能就踩著兩根繩子走吧。

按最低的限度,浮橋寬應該寬過軍中最寬的馬車的兩個車輪才對,而軍中最大的馬車,輪距兩尺有餘,三尺為一丈,即,馬車寬為一丈的三分之二之多。

要有這麼寬的橋面,至少得需要一些長度最少兩尺的長木板,而這麼些足夠規格的木板,軍中現在有嗎?

或許有,木匠們每日有幹木頭做車輪,紮營之後有伐木隊去紮營地四周伐樹,把溼的樹木的解成木板,用來做板車的車身。

車輪如果用溼木頭,隨著溼木頭水分的脫解,車輪容易變形開裂,所以做車輪必須用幹的木頭,而車身用溼木頭,甚至是用當天傍晚剛砍下的樹的木頭做車身,一點問題都沒有。

因為木匠營有做板車這一工序在,所以現在

木匠營應該有一些長度達到兩尺以上的木板。

木板是有了,又如何固定在從河這岸到河那岸的區區兩根繩子上呢?

想到這裡,涉及到李孟羲知識的盲點了,他不知道該如何把木板和繩子固定到一起,李孟羲於是問關羽木板該怎麼弄,是在木板上鑲兩個鐵環,還是怎麼著。

關羽回答說,不用上鐵環,直接用繩子綁,就能把木板一截一截的綁起來。

什麼叫一截一截的就把木板綁起來,李孟羲聽懵了。

然後,為了跟李孟羲解釋,如何把木板綁起的,關羽帶李孟羲到了木匠營,找來兩塊有一定寬度的方木,然後又問木匠們要來了一段細麻繩,藉著火把的光,關羽給李孟羲演示是如何不用多餘的鐵環,就能把木板綁起來的。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關羽拿起一塊木頭,放在膝上,然後,用繩子纏住木頭一頭,纏了個死扣,然後把繩結拉直,接著,拿起另一塊木頭,在離第一塊木頭一指的距離,用同樣的方法,綁好了第二塊長木頭。

“左側,也如此綁法,可聽明白?”關羽把綁好的木頭拿給李孟羲,問到。

李孟羲接過木頭,認真看了兩眼,恍然大悟。

原來浮橋是可以只用繩子和木頭就可以搭成的。

用繩結把一塊塊木板給繫緊,並且可以限位,像是臺階那樣,每隔一小段,就綁一個木板,以此延伸長度。

繩結足以把木板固定住,哪裡需要往木板上裝鐵環,再說了,就算用鐵環,鐵環的強度還不一定有直接用繩結綁結實呢。

如此簡單就把木板固定的問題解決了。

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掌握的技能,是極其有用的。

李孟羲撓頭,“關將軍,你會綁浮橋,可軍中其他人會嗎?”

關羽不能回答。

儘管,綁吊橋看起來很簡單,像是絕大多數人都會的。

可並不能保證所有人百分之百會。

再簡單的一點知識,也有明文記

錄的必要。

尤其是浮橋的相關技術,歸屬於軍事工程技術之列,十分重要。

關羽綁浮橋橋板的方法很簡單實用,李孟羲覺得完全可以當做時候標準的搭浮橋的技術方法。

得想個辦法,把今晚學到的技術寫下來,最好還是畫下來,就如《武經總要》那樣,配很多插圖那種。

圖片記錄的資訊,比文字能記錄的資訊多的多的。

小小一個繩結,費盡口舌說半天,士兵們聽不懂是咋回事。

記錄成文字,寫上半天,寫上半頁字,依然寫的欠缺點翔實。

而要是畫成圖,簡簡單單的哪怕火柴盒一般大的一個小圖,就勝過長篇大論的一大段文字。

話說不清和文字也不容易寫清的東西,圖片拿到士卒們眼前一看,保證一目瞭然,哪怕一個字都不認識的士兵,一眼就看明白是怎麼回事。

浮橋的木板,和木板固定的方式,都不是大問題了。

可是,繩子哪來?現在軍中有沒有雞蛋粗並且長十幾丈甚至更長,並且一根到底完整的大繩子呢。沒有。

這可好,沒有搭浮橋的繩子,還怎麼搭浮橋。

雖然說軍中有很多各類粗細不同的繩子,然而搭浮橋需要很長的並且很結實的能承載住車馬的繩子,要是繩子不夠長,沒有長的繩子,就得拿短繩去接,可如此以來,由短繩接成的繩子,強度必然不夠,很可以出現斷裂,或者繩結鬆開的狀況。

不出問題還好,一出問題,問題就大了去了。

馬車正在浮橋上走著,突然某一截繩子的繩結鬆開了,車上一車平日都捨不得吃的酒肉,一下全掉河裡了,豈不可惜。

物資的損失倒也罷了,要是人走著走著,突然浮橋斷裂,人要是掉進湍急的河水,一個旋兒人沒了蹤影,比如關雲長,掉進汛期的河水之中,同樣得遭難。

堂堂五虎上將,因為浮橋斷裂,一不小心掉進河水中淹死,豈不一世英名盡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