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我在三國教書那些年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六十三章 於夜書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六十三章 於夜書

【遇敵,行囊放置相關。

驟然遇敵,士卒隨身行囊可就地放下。

為避免攜行具倒地,可在攜行具上縫製一段短繩,短繩系一竹籤,攜行具放在地上時,竹籤插在地上,可保護攜行具不至傾倒。

亦可使每伍之人攜行具靠背相放,相互支撐,不使倒地。】

怕文字寫的不是太清,李孟羲於是用毛筆隨意勾勒幾筆,就把一個簡略的旅行包的簡圖畫在了絲帛之上。

還有什麼來著,李孟羲用筆桿撓頭。

對了,還有士卒宿營時如何搭建床鋪,昨夜想到了的是在鋪被上,一側背面封上薄木板,然後在搭床的時候,只用兩根槍往磚上一放,床鋪就可直接搭成了。

於是,李孟羲接下來又把搭建床鋪的方法同樣寫了下來。

再然後,絆馬索相關。

絆馬索不僅可用來攔截敵方騎兵,在攻城拔寨時,用繩套往敵軍營寨一扔,如果繩套套中敵軍木寨牆突出的木樁,繩子套中後,我軍士卒拉著繩子一拉,轟隆一下,敵軍寨牆頃刻倒塌。

繩索可有效利用於實戰當中,而如果每個士兵都帶一條十來米長的繩索的話,就太繁瑣了。

綜合各方面考慮,每個士兵只用帶一根一米多長的短繩就夠了。

短繩可用來束重甲,也可用來扎束士兵的隨身物品,如果戰場需要,臨時需要一根長繩綁成繩套拉倒敵軍寨牆,這時,每個士兵身上都帶有一段繩子,三五個士兵把身上的短繩一接,一根足夠長的長繩頃刻可為。

由絆馬索,聯絡到攻城拔寨的戰術,再由攻城拔寨的戰術,可聯絡到營寨修築的注意事項。

既然我方可用繩套拉倒敵軍寨牆,同樣,敵軍也可用繩套拉倒我軍寨牆。

為避免我軍寨牆被敵軍拉倒,釘築寨牆的木樁,應該釘成一樣的高度,不使有哪一根木樁過於突出而被敵軍用繩套套住。

由此,再反而推之,如果敵軍寨牆規整,繩套無處借力,此時可用其他工具,比如鐵抓鉤,一樣能鉤住敵軍寨牆一拉而倒。

抓鉤會很有用,不僅攻城拔寨可用,過山涉谷之時,抓鉤一樣能發揮很大作用。

但,結合後勤壓力等綜合考慮,抓鉤沒必要給每個士兵都配備。

每百人隊,配備兩副抓鉤,足夠使用。

由此,又延伸出另外的問題,配備抓鉤的士兵為了方便戰場管理,可歸於百夫長手下,和百夫長親兵傳令兵同列一什。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如此,技術軍士加百夫長親兵傳令兵騎手等,大約是十人。

一個百人隊,其中十人是特殊士兵,剩下九十人,剛好九什。

漢朝軍制,不是嚴格的三三制軍制,不太科學。

於是,引申到軍制上,軍制做出了一些改變。

百夫長和什

長之間,增設一個中間官階。

此後,都伯為百夫長,而伯長為都伯下一階,一都轄三伯,一伯轄三什。

這是軍制相關的問題。

李孟羲磨了好幾次墨,蘸筆更是數不清多少次,原來毛筆寫字也是會累的。

李孟羲揉了揉發酸的手腕,抖擻精神繼續再寫。

長夜漫漫,正好打發時間。

寫到神乎其神的擒將戰術了。

即,面對一個猛的不像話的步將,該如何在低傷亡的情況下生擒此人呢。

答案還是絆馬索。

士兵們拉著長繩,把長繩拉直了,來回朝敵將撞去,如果敵將抵擋不住,拉著長繩順便就遠遠的把敵將給纏起來,如果敵將抵擋的住,閃躲的開,那就繼續拉繩子去撞。

繩陣的威力,再加漁網石灰之類的,關羽說抵擋不住,關羽擋不住,呂布也擋不住。

能抓敵軍悍將,若軍令下達,說抓活的,士卒們沒必要上去拿命拼圍堵敵將,直接套馬一樣把繩圈甩過去,套到敵將頭上,然後猛的一拉,然後,敵將被討取。

然後,擒將術的細節有,石灰啊,漁網往頭上丟啊,強弩射腿之類的。

魚網守城勉強能用,在檑石不足的情況下,漁網丟下去纏到爬梯子的士兵的頭上,等於能廢掉一個敵方士兵的作戰能力。

還有漁網,每個百人隊配備一兩張漁網,紮營之時,如果紮營地四周有水,就可以撒網捕魚。

若他日兵敗,軍糧盡失,只要還有漁網,就還有一線生機,若是遇到河,用網能捕到一些魚,最低也能穩定軍心。

軍中還可組建專門的捕魚隊,配足麻網,配上輕便的魚鷹小舟,每晚紮營之後,在紮營地五里之內,應當能找到小河池塘之類的水源地。

然後,撒網捕魚,可經常給士兵們補充肉食,營養結構大為改善。

其餘細節還有,晚上或者清晨魚會浮在水面,晚上去網魚,說不定效率更高。

其餘細節還有,像是魚捕到之後,在河邊洗完再拿回來,省得回營再浪費水。

然後,就是晚上跟關羽劉備談了很久新鮮出爐的知識,浮橋,吊橋,箱籠,蜈蚣掛山梯之類的。

李孟羲寫到這裡,停下了筆,他撓頭想了一下,把寫了很長的一匹絲帛捲起,放好之後,換了另一匹。

新的絲綢抻開,在卷首,李孟羲寫下了【工程技術】四個大字。

也就是說,浮橋吊橋之類的東西,類屬工程技術。

搭浮橋,和搭在山崖中的吊橋,是兩回事。

浮橋可用麻繩木板搭成,如果再進階一點,可加上船隻作為橋墩,或者浮箱。

要在山崖之間搭吊橋,一是人爬到對面山崖上去,二是用強弩或床弩發射帶抓鉤和繩索的弩箭,特種弩箭拖

曳著抓鉤飛至對崖,鉤到樹上之後,士兵便可順著繩索爬到對面去。

由此,裝備和後勤方面,每一名強弩手除了配備普通弩箭以外,還需配備一兩只抓鉤弩箭。

隨後,便是蜈蚣掛山梯,以及蜈蚣掛山梯配備的問題。

蜈蚣梯應該是千人級別的裝備,即,千人規模的軍隊才需配備掛山梯。

而百人隊,不需單獨配備。

一個新的概念被李孟羲領悟到了,即,裝備應該按級分配。

比如前世現代化軍隊中,有排一級的武器,連一級的武器,到營一級,或許就配備上炮兵了,要是到連團一級,就有裝甲車了。

古代有沒有劃分武器的權重等級呢,應該是沒有的。

首先,古代的兵器根本就那麼多,沒有多到需要嚴格劃分權重的地步。

其次,戰場環境也簡單,兵器小的不過刀槍劍戟,遠端的弓弩,再大一點的盾車床弩之類的。弓弩不帶也能打仗,床弩不帶,同樣也沒多大區別。

而現代戰場,軍隊面對的情況複雜,種類繁多的裝備就是為了應付各種複雜情況所準備的,一點準備不足,可能就涼了。

總之,古代軍隊沒有劃分軍備權重的必要。

但總歸,有了權重的概念,並有意識的按權重分配軍備,軍隊管理會井井有條的多。

至現在為止,已經能確定了好幾級不同權重的裝備。

抓鉤放到百人隊一級,大致等同連級裝備,一個百人隊,配兩三個抓鉤;

旗幟,普通的營旗和用於晚上的火旗,配備到木匠營傷兵營等各營,大致等同營級裝備,一個營,配兩面硬旗,其中步旗一面,騎兵所用的短的靠旗一面,還有晚上用的火旗即火把架一架;

漁網,同樣是百人隊級別的裝備,一個百人隊配備漁網兩張。

箭頭是抓鉤的特種弩箭,每一個強弩手都會配備一兩支這樣的弩箭,因此,特種弩箭屬於單兵一級的裝備。

掛山梯,則就屬於千人級別權重的裝備。

即,每一個千人隊,掛山梯有三四副就夠用了。

將來有了床弩,有了人抬的床弩,更先進一些有車載的床弩。

床弩射速太慢,殺傷效率其實極低,非是大戰,床弩發揮不了太大作用。

剛發射完一發床弩,兩軍就焦灼在了一起,帶著床弩,還不如多帶幾個強弩手呢。

按權重,床弩至少也得是五千規模的軍隊帶著才有點用。

除床弩外,投石機則是效率更低的大型武器。

當軍隊規模達到萬人以上,攻城拔寨的大仗,投石機才有點用。

——

最近沒休息好。

今天只一更。

明日恢復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