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我在三國教書那些年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七十三章 魚鷹舟下水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七十三章 魚鷹舟下水

李孟羲問魯犁,魯犁說,架子好做,只是沒地方放,木匠營人手足夠,放開了做,一晚能做四十個架子。

李孟羲再問簍子能編多快,魯犁找來編簍的老人。

老人說,要是有樹枝,藤條,一天就能編一個。

現在是秋天,路遇的好多樹木,樹枝都乾枯了,除非遇到像是杉樹,松柏之類的常青樹,樹枝才能用來編筐。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最後,老人說出了一個數,五個,一天最多能編五個大簍而已,這還是每日紮營,都能在營地四周搜到松柏枝的情況下。

五個簍子,著實有點少了。

李孟羲又問柳氏,問如果讓婦孺營的婦人們,都幫著縫袋子,一天能縫多少袋子。

“要是布夠,俺們婦人們閒住沒事,人又多,一天少說得小百十個袋子。”柳氏說到。

縫袋子的工作量不大,一個婦人一天能縫製四個袋子,百十個袋子,也就是二十五個人的一天的工作量而已。

婦孺營不止有二十五個婦人,柳氏沒有誇大的成分。

袋子縫製速度這麼快,粗麻的織布速度就更快了。

一架小織機,柳氏兩天織一匹布,麻布織成,可以夠做十個攜行具所需的揹帶。

如果按防雨袋的縫製速度,攜行具,一天能做出一百副。

如果按攜行具骨架大製作速度,一天能製作四十副。

按簍子的製作速度,一天只能做五個簍子,攜行具也只能做五副。

揹帶的生產速度,雖說平均一天,也只夠做五副攜行具的量,但是新的織機在做,木匠們有了一次成功做織機的經驗,第二架做的更快。

預計三四天後,第二架織機可以做成。

到時麻布生產速度,是現下兩倍,攜行具製作速度,也是兩倍。

七八天之後,第三架織機做好,生產速度是三倍。

半個月之後,這個速度很快就變成四倍。

也就是說,最制約攜行具生產速度的環節,在樹條簍這裡。

麻布可以擴產,而樹條簍受限於自然資源,沒有足夠的材料去編簍子。

一天最多就只能編五個簍子,也就是說其他的木

架袋子縫的再多,每天也只能做出五套攜行具。

關羽部戰兵現在有八百人,每天只能做五套攜行具,也就是說,這八百人,得一百六十天才能全員配備。

一百六十天,是五個月,小半年,黃巾都打完了,攜行具還沒配齊,

這可憐的後勤能力。

之前編簍的時候,李孟羲問過那個很擅長編簍的老人,老人當時說,用藤編簍最好,再者就用竹條,實在不行,用樹枝。

春夏時節的樹枝倒是還行,秋冬時節,樹枝一掰就斷,斷然不行的。

李孟羲告訴關羽,估計一天,也就能做五具攜行具。

聽到這個數字,關羽沉默了。

不管怎麼看,李孟羲鼓搗出來的攜行具極其好用。

有能防雨的袋子,就算再碰到下雨天,士卒的被褥衣物放在袋子裡,不至於被雨淋溼了。這一點極為重要。

一天只有五具,相比八百人之眾,太少了。

李孟羲也覺得義軍現在的後勤能力,雖說有一點,但是後勤能力還是極為薄弱的。

李孟羲於是便問,問關羽,這北方之地,是否有竹林。

“如何沒有?”關羽反問。

竹子也能在北方生長的。

好像,北方,陝西秦嶺一代,也有大熊貓的。

當地也有大片竹林。

既然北方有竹子,現下義軍在冀州境內,冀州地理位置,大致在後世的河北境內。

河北肯定屬於北方,或許隨後行軍,能遇到竹子。

攜行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原材料如此稀缺,看來,往後遊騎得多一個任務了,每日除了散出去找水源以外,還得注意看哪裡有竹子。

但凡碰見一片竹林,哪怕這片竹林就百十根竹子呢,這百十根竹子就足以解了燃眉之急。

百十根竹子,給劈成竹片,再怎麼著,也能編五十個竹簍吧。

商定讓遊騎多留意何處有竹,劉備和關羽都點頭贊同。

攜行具之事事關戰兵營,關羽比李孟羲更為上心。

此間事了。

李孟羲想起,還有一事,也相當重要。

魯犁

不是說,把魚鷹舟做好了嗎。

“魯犁,船在哪?走,拿上,咱去河上試試。”

魯犁跑回去,眨眼間,便扛過來一艘小舟。

跟李孟羲記憶中的一樣,這小船是成H形的,左右兩個船艙是香蕉形狀的。

李孟羲好奇,木匠們用木板做成的小船,密封性是如何保證的。

魚鷹舟很輕便,魯犁扛著就能輕鬆扛走。

不知為何,李孟羲總覺得,魯犁把船做的小了點。

可能是因為見過真正的魚鷹舟,印象深刻,所以才能感覺的到細微的差別的吧。

民夫營效率很快,大概是上午,頂多有九點多的時候,那時候還在救治傷兵,也就是那時,劉備下令,今日依然原地紮營。

也就是說,從上午九點,到下午三四點,就這麼段時間,民夫們用麻線,編好了十四張漁網。

魯犁扛著船,一些士兵帶著漁網,一群人浩浩蕩蕩朝河邊走去。

眾人目光匯聚,皆是視向魚鷹小舟。

所有人都驚奇,這麼小的一個小船,能浮在水上嗎。

魚鷹舟下水,下水之後,一下就出現了問題。

首先不知怎麼搞的,這船一邊高一邊低,其次,可能是船艙做的有點小,浮力不夠,入水線很深。

李孟羲隱約覺得有些不妙。

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木匠們第一次做船,能保證不漏水已經十分難得了。

船在水上放了一會兒,沒沉。

也就是說,沒有進水。

“誰水性好?上船試試。”李孟羲向眾人問到。

立刻,就有一名士卒自告奮勇,走到河邊,趟著水走近魚鷹舟,一腳往上踩了上去,就這一腳,魚鷹舟被一腳踩的一邊一歪差點沉到水下去了。

士卒慢慢的爬上魚鷹舟,一腳踩著一邊的船艙上的擋板,晃晃悠悠的站穩,最終,雖然船艙都快完全沒進水裡了,但是,足夠證明,如此輕量化的船隻,能經受的住一個成年人的重量的。

還不錯。

當站在船上的士卒,很快因為船進水了,船往下沉,被迫跳進了河水中之時,李孟羲微微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