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我在三國教書那些年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十七章 刀盾術(二)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十七章 刀盾術(二)

義軍刀兵槍兵弓弩及騎兵各部,大小訓練事宜,都為關羽一手操持,他自然是有眼光的。

李孟羲刀架盾側,盾遮身前,他哇哇的叫著,“殺啊!”稚嫩青澀一點殺氣也沒有的喊殺聲響起,李孟羲擎盾舉刀做衝鋒之狀小跑起來。

李孟羲人小身小,再加上他腿上舊傷未愈,跑起來磕磕絆絆的,看起來一點殺氣沒有。

關羽看在眼中,目露精芒。

待李孟羲拿著刀盾繞了一圈又跑回來,劉備笑著迎上,指點起李孟羲的不足之處。

雌雄雙劍隨手插於地上,劉備騰出手來,用手調整著李孟羲細節上的瑕疵,“孟羲,臂膀發力不對。需外松內緊,不可過於僵硬。”

說著,劉備蒲扇般的手掌輕輕的拍了拍李孟羲的右肩膀,示意他放鬆。

李孟羲知道自己無一點戰鬥經驗,劉備的劍法為個中好手,他的建議自然會很有用。

可是手臂外松內緊是個什麼意思,李孟羲聽的很迷惑。

不等李孟羲發問,劉備親自手拿把捏,從肩膀開始一點點幫著調整著李孟羲的手臂力量。

該用力的地方用力,而不該用力卻發力的地方,在劉備指出之後,李孟羲也改正了過來。

被劉備糾正之後,李孟羲頓時明白了過來,原來內松外緊,指的是骨骼保持放鬆的狀態,而肌肉緊繃著。

骨關節關係著動作的靈活應變,而肌肉發力決定著力量。

知道一些生物學知識的李孟羲還知道,肌肉繃的越緊,回彈的力量也越大,發力也越強。肌肉纖維跟橡皮筋是類似的。

力量雖是戰鬥中的關鍵因素,可手臂過於緊繃,反應就不夠靈敏,蓄力時間長的招式,速度就慢,因此應當在力量和速度之間,取得平衡。

“還有,刀大可不必平貼盾上。”說著,劉備抓住環首刀的刀身,做出調整,與他寬大的手掌相比,李孟羲的短環首窄的像一把小小的美工刀。

原來,李孟羲刀平架山字盾側稜之上,刀與盾稜貼合,刀面也與地面水平,如此架刀,很省事,可李孟羲自己沒有發現,他手腕有些不自然的

擰著。

劉備拿住李孟羲的環首刀,把水平對右的刀刃向上翻轉了約兩分之一個直角,也就是約45度之後,刀刃變成了斜對右上方。

如此以來,刀即架在盾上,手腕也保持著自然的狀態,不會阻礙發力。

隨手把青龍刀朔於地上,關羽也加入進來指導李孟羲。

“刀盾兵,又稱跳蕩、突陣之士。陣戰之時,盾兵借由盾牌護住要害,正衝敵陣。其時肩撞身抵,反衝之力,單手難擋。”說著,關羽用手推了一下李孟羲像模像樣舉著的盾牌,只一下,推的李孟羲向後噔噔連退兩步。

“二弟。”知道關羽有心指點李孟羲武藝,但劉備看李孟羲被推的險些跌倒,他有些不滿的叫了關羽一聲。

劉備真把李孟羲當寶了,磕著碰著都是心疼。

關羽收手,好不尷尬。

李孟羲單手持盾,盾身筆直,關羽一掌推來,李孟羲感到像是有一頭牛撞過來一樣,山字盾上端向後翻側,盾差點脫手而飛。

關羽有萬夫不當之勇,是真正有本事之人,被關羽差點推了個跟頭,李孟羲絲毫不以為意,他樂呵呵的湊過來繼續向關羽請教。

見李孟羲態度甚好,關羽很滿意,頓時就願意傾囊相授。

依然是手把手的教,如同對待自家子侄一樣耐心認真。

“盾面不必筆直,上傾下斜為最佳,與敵角抵之時,手腕之力不足,前臂可一併支撐。”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說著,關羽拿過山字盾,親自給李孟羲示範。

關羽拿盾,也是左手,李孟羲看的分明,他看出了自己和關羽各自拿盾方法的差異。

李孟羲發覺自己拿盾時,拳峰正抵在盾面上,五指握住盾背面的橫槓,以此持盾,盾面與拳峰垂直,也與手臂垂直。

關羽則不然。

為了讓李孟羲看清楚持盾的技巧,關羽特意儘可能的放慢了動作。

只見關羽伸掌,掌心正對自己,掌背對盾,然後攤開手掌,手掌插入盾上鑲嵌的橫槓之下,再後,屈掌握實。

迥異的手法,造成了不同的結果,關羽反手持盾,

盾不僅握的更緊,整個小臂也與盾面貼合,如此一來,支撐盾的就不是單單手腕了,而是手腕和整個前臂。

(原來,盾是這樣持的……)李孟羲心下恍然,他覺得自己懂了。

“我明白了。”李孟羲嘿嘿的對著關羽笑了一下。

關羽示範完畢,李孟羲自然要自己模仿一下。

攤開手掌,手掌正對自己,把手插入盾背橫槓,手掌握緊,微調姿勢,完畢。

模仿了下關羽,幾乎是百分之百的成功模仿,像模像樣,要點具到。

關羽滿意,微微點頭。

換了持盾方法之後,再試,關羽同樣的一掌對著李孟羲拍出,李孟羲舉盾格擋,啪的一聲,盾牌上傳來了巨大的力量,關羽力量比上次更大,然而李孟羲手臂和手掌同時發力,穩穩的抵住了衝擊。

前後對比如此強烈,李孟羲感覺受益匪淺。

“孟羲,可知為何用盾之法,要以上傾下斜為最佳?”關羽手捋長鬚,面似含笑,出言又問。

上傾下斜,即,傾斜,盾上方向裡斜,盾下方向外,盾成向裡的銳角。

大人發問,小孩兒得認真回答,李孟羲皺眉想了片刻。

(傾角?這我熟啊!)李孟羲心中所想,覺得關羽的問題很好回答。

主戰坦克的車首裝甲也是傾斜的,目的是傾斜的裝甲有更好的防彈外形,同等裝甲厚度下,傾斜的裝甲有比垂直裝甲更高的跳彈率。

盾牌不用防穿甲彈,區區硬木蒙皮的木盾也防不住口徑125的滑膛炮,所以……

“其因有二,一是,曲臂擎盾,手臂自然彎曲向裡。盾與臂合,自是上擎下斜。”

“其二,盾身傾斜,利於把敵人的攻擊向上滑開,還有……彈開箭支?”

直箭射向直立的盾牌,一定會射進盾牌。戰場情況複雜,亂七八糟的箭道都有,如果箭的入射角度小,而盾牌又斜,那很有可能,箭頭撞在盾上,跟打水漂一樣,噌著盾就飛了。

雖說木盾質軟,箭頭滑飛的可能性很低,但相比直持盾牌,斜持盾牌無疑有更好的防護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