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甲午崛起最新章節列表 > 【1102 偷襲】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1102 偷襲】

“團長!”通訊員來到了第一團團長的身邊。

“什麼事!”第一團團長問道。

“參謀總部發來詢問電。”通信員答道。

“嗯,他們想知道我們時候發起攻擊,呵呵,軒師長有點著急了。”第一團團長想了想,“告訴下面,一個小時之後發起攻擊,黎明前的攻擊是最好的。”

“是,團座。”通信員答應著,趕緊去安排傳令,發電。

華軍的現代化,體現在通訊上面,不管是對下級,還是對上級,還是在幾隻部隊協同作戰的時候,因為有無線電通信,沒有一個國家的軍隊有華軍這種調派速度。

第一團團長和作戰參謀,政委三個反復研究作戰計劃,經過了接近半個小時的磋商,最終確定下來步驟,必要的聯絡和準備是必須的。

第一團團長決定黎明之前偷襲,並且將完整的偷襲方案讓無線電通訊員趕緊彙報給位於長崎的華軍第一野戰師指揮部。

華軍第一野戰師現在有兩個指揮部,還有一個在釜山,兩個旅和炮團都在釜山沒有到日本來呢,依著萌總裁的看法,是不用運過來了。

因為運過來的意義不大,萌總裁並沒有打算在日本跟日本人大規模的幹架,頂多是多殺死一些日本人而已,華軍也將遭受損失。

儘量不要全面的扯進日本戰爭的旋窩中,這是萌總裁的想法,因為打仗是為了利益,很難在日本的本土拿到更多的利益。

從現在的外交情況看,萌總裁覺得能抱住長崎就很不錯了。

當然,如果再能控制從長崎到下關的鐵路,就更加完美了。

日本的鐵路很少,都是列強殖民者修建的,現在的日本,因為還沒有完成統一,所以,經濟還沒有辦法騰飛。

在原本的歷史中,明治維新的經濟騰飛速度是很嚇人的!

19世紀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衝擊下所進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與現代化改革運動。

這次改革始於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並且提倡“文明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大力發展教育等。這次改革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逐漸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開端,是日本近代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但日本的明治維新並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餘。日本強大後,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明治維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透過學習西方,“脫亞入歐”,改革落後的封建制度,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利用日趨強盛的國力,逐步廢除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收回國家主權,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危機,成為亞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獨立的國家,而後隨著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軍事力量也快速強化,因而躋身於世界資本主義列強的行列。

但明治維新具有不徹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舊日本時代的封建殘餘,如天皇權力過大、土地兼併依然嚴重等封建殘餘現象,與日後發生的一系列日本難以解決社會問題相互影響,使得日本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

維新初期,由於明治政府的政策,使得武士的社會地位大幅下降;而隨著俸祿漸次縮減,武士的經濟上保障也被削弱。

凡此種種皆導致士族對明治政府的不滿,武力抗爭因此接二連三地發生。

維新功臣西鄉隆盛以鹿兒島縣為中心,於1877年6月18日年所發動的西南戰爭,成為最後一次,也是規模最大的士族反抗戰役。

在原本的歷史中,西鄉隆盛戰敗之後,殘餘的士族成員轉入地下活動,與板垣退助所主導的“民選議院設立運動”結合,透過“自由民權運動”的開展形成政治上的反對勢力。

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公佈,成為亞洲第一部成文憲法;1890年,日本國會(帝國議會)正式開始運作。

社會、文化方面的改變,隨著留洋知識分子(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新渡戶稻造等)吸收並引介西方文化與典章制度進入日本,以及眾多現代化事物的引進,“文明開化”的風潮逐漸形成,對於原本傳統而保守的日本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不只物質需求與生活習慣上出現西化的轉變,在教育系統與社會組織的廣泛推行下,思想與觀念上也逐漸有了現代化的傾向(例如守時、衛生等概念與西式禮儀);文藝上的影響也不小。

另一方面,雖然明治政府銳意改革,但整體而言較為偏重促使國家強盛的結果,也遺留了許多問題:如天皇權力過大、出身藩地的有權有勢者長期掌控國政,形成勢力龐大的“藩閥政治”體系、土地兼併依然嚴重、新興財閥壟斷市場經濟等現象。這些負面問題與日後發生並累積的一些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相互影響,最終直接或間接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

明治維新的積極影響:明治維新推動了日本社會的進步,使之擺脫了民族危機,從此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道路,成為亞洲第一強國。

歷史局限性:雖然廢除領主土地所有制,承認土地私有,但隨著工業化的深入,地主所有制消極的一面逐漸顯現出來,農民生活貧困,嚴重影響了國內市場的擴大,制約了工業發展。

⒉出現了極端民族主義和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給亞洲各國帶來了深重災難。

⒊明治憲法頒佈後,藩閥長期以天皇名義壟斷政權,議會形同虛設,人民沒有獲得民主權利。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⒋推行愚民政策,灌輸天皇崇拜思想,強制民眾絕對服從天皇,為天皇盡忠賣命。

5.封建殘餘制約了日本的經濟建設。

立憲的意義

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立憲國家,確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體制。採用君主立憲制(二元制)的形式,但實際上依然實行專制主義,藩閥以天皇的名義掌握政權。

促使中國的清王朝改變政治體制,仿日本實行君主立憲制,並於1908年8月7日頒佈《欽定憲法大綱》,中國開始了“君主立憲”的道路。

明治政府在政治上神化天皇的絕對權威,建立“華族”制度以維護舊藩主、公卿的特殊地位,並把維新功臣、財閥列入華族,培植特權階層;在經濟上扶植帶封建性的財閥和寄生地主;在意識形態上宣揚神道、皇道、儒學,並引進德國唯心主義哲學。

與舊財閥緊密勾結的薩摩、長州等強藩出身的軍閥、官僚貴族長期把持政柄,在建立近代天皇制的過程中推行“藩閥政治”。19世紀70~80年代,日本發生了反對專制政治、爭取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權利的自由民權運動。明治政府透過暴力鎮壓和政治分化瓦解了這一運動,並於1889年頒佈《明治憲法》,1890年開設國會,從而確立了專制主義的君主立憲制,即日本近代天皇制。

在對外關係方面,隨著日本的國力日漸充實,不斷進行交涉,要求修改條約。從1894年開始修改條約,至1911年終於全部廢除。明治初年,日本即蓄謀向亞洲鄰國進行侵略擴張。(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