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甲午崛起最新章節列表 > 【1251 德國公開支援日本】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1251 德國公開支援日本】

“華國這種才剛剛統一的國家,而且,他們的工業基礎如此薄弱,這裡又遠在歐洲,他們有能力守住中亞地區嗎?我不認為他們可以。中亞,遲早要被沙俄奪回,或者被沙俄和英國平分。”威廉一世說出了自己的觀點。

“陛下說的很有道理,但是,陛下能保證百分之百,華國就打不過沙俄和英國人嗎?華國會用什麼方式介入阿富汗戰爭,是直接出兵,還是經濟滲透,販賣軍備幫助,我們並不知道,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沙俄很有可能會再次同華軍在正面戰場作戰。”俾斯麥對威廉一世道。

威廉一世有點不耐煩,“沙俄雖然在遠東輸了,但那些都是荒蕪之地,而且遠東的鄉巴佬,和歐洲戰場的俄軍是無法比擬的,況且,當時沙俄還深陷克里米亞戰爭的困擾,這次如果再在中亞同華軍開戰,我認為,沙俄必勝,所以,華國不要說佔有日本九州島,即便是保住他們國土旁邊的中亞都不可能,既然明知道他們一定會失敗,為什麼不趁機踩一腳,佔一些便宜呢?”

“好吧,就按照陛下的意思做。”俾斯麥微微點了個頭,“我沒有辦法說服陛下,而且這件事情,跟德國的關係確實不大,但是我希望陛下,不要明著和華國敵對,言語上偏幫日本,就可以了,我們沒有必要捲入對自己沒有利益的糾紛。”

德皇威廉一世見俾斯麥贊成了自己的觀點,想到能有500萬馬克入賬,非常高興,“好的,都交給宰相先生去應付吧,我只提出一條,德國贊成英國人限令華國撤出日本九州島,至於其他的,宰相先生可以全權處置。”

“是,陛下。”俾斯麥無奈的點個頭,退出了德皇的寢宮,心情不是很好,但是沒有辦法,他只是德皇手下做事的,在大的方向上,尤其不是特別關係到德國利益的事情上,他需要按照德皇的指示做事。

俾斯麥的外交觀點一直都是國家利益至上,一切從國家利益出發。

俾斯麥認為共同的國家利益是國家之間聯合在一起的有力紐帶。在涉足外交事務之前,俾斯麥就堅信,“一個大國唯一健全的基礎,這一點正是它大大地有別於小國的,就是國家利己主義,而不是浪漫主義。為一個不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業去打仗,對一個大國來說是不相稱的。”

他認為在國際關係中,國家總是以本國利益至上,以國家利益為依據來決定其對外行為的,不會為了其他國家而出賣自己的國家利益。

在克里米亞戰爭後,俾斯麥更是宣佈現實政治時代的到來。“以感情為依據的政策是沒有交互性的,這種政策只是普魯士的特點;任何別國政府都把自身的利益當作它們行為的準則,不管它們是如何用合乎法律的或充滿感情的推論來竭力掩飾。”

因此,俾斯麥“認為對外政策中的理想就是沒有偏見,決定問題不要受對於外國及其當政者的反感或好感的影響。

俾斯麥的國家利益至上思想使他在因一直勝利進軍而興奮不己的統治集團內部保持了清醒的頭腦,做出更富遠見的決定,為後來統一戰爭的順利進行做好了鋪墊。

俾斯麥把錯綜複雜的局面簡約化,在德丹、普奧和普法戰爭中,首先透過外交以利益交換拉攏大多數強國,孤立敵人,然後每次都設定與實力匹配的有限軍事目標,一擊而中,見好就收。

在統一德國之後,俾斯麥繼續拉攏英、俄和奧地利,集中力量排擠和限制強鄰法蘭西,並鼓勵法國在海外殖民地擴張,轉移它在歐陸的注意力,從而最大限度地維護了德國利益。

在國外問題方面,自德國統一後,俾斯麥便不希望再有對外戰爭,以便讓德國可以休養生息,培養國力。

因此他並不像其它歐洲國家一般,大量掠奪殖民地。

但他又擔心法國報復,因此他採取結盟政策,孤立法國。

首先在187年,他與奧匈帝國,俄羅斯締結“三帝同盟”。而在1877年,俄土戰爭爆發,俄國大敗土耳其,並簽訂了《聖斯蒂法諾和約》。

但這損害了英、法列強的利益,因此列強便請沒有置身其中的俾斯麥作出調停。

在1878年,召開了柏林會議。在會議中,他偏袒奧國,但在表面上仍表現中立。這使俄國成了大輸家。結果,德、俄關系惡化,再加上俄國與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半島有利益衝突,俄國退出了三國同盟。就這樣,1878年以後三皇同盟不再繼續。這些問題在俾斯麥執政晚期一直困擾著他,甚至使他感到坐立不安。

1879年,俾斯麥與奧國重訂盟約,稱為“德奧同盟”。然而俾斯麥擔心俄國會轉投法國,因此於1887年與俄簽訂“再保險條約”。

他又準備與義大利,奧匈帝國簽訂“三國同盟”。

如果可以的話,最好是將羅馬尼亞也拉入三國同盟。

三國同盟的建立,將標誌著以德國為盟主的一個帝國主義軍事集團最終形成了。

在俾斯麥的領導下羽翼漸漸豐滿的德國,其實是迫不及待的準備加入殖民擴張的隊伍的。

俾斯麥不希望現在捲入華國同列強的紛爭,一方面是看好華國,另外一方面,認為華國的崛起能夠衝擊舊有的勢力範疇,能夠在全世界範圍內建立新的體系,當然,這一切的基礎是俾斯麥認為,華國不管怎麼發展,至少在50年內,無法對德國造成任何威脅。

俾斯麥和伊藤博文的見面很快就到來了,並且,在見面之後,如同伊藤博文事先設想的一樣,俾斯麥並沒有對日本做出任何承諾,只是答應在外交上聲援日本,讓華國儘快撤離日本九州島而已。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宰相先生,我同德皇陛下說的是,希望德國以後不要再和華國來往,而且,不能和華國做生意,不能向他們販賣軍艦,我們日本,將會向德國訂購更多的先進軍備。”伊藤博文看著俾斯麥道。

“你的想法很可笑,如果你覺得,給了陛下一點見面禮,就能夠左右德國對外的外交方略的話,我覺得,我們沒有多談下去的必要了。”俾斯麥看不起伊藤博文,主要是看不起伊藤博文和日本人這種外交手段,相反,他以為華國和華皇,應該是最先找到他的,但是到目前為止,除了華國的外交使節曾經向他提出過具體的購買軍艦計劃之外,並沒有更深層次的接觸,而且,一個字都沒有提到過日本的問題,沒有尋求德國的外交支援。

伊藤博文一怔,沒有想到俾斯麥會對自己這麼的不客氣。

兩個人冷冷的對視著,當然伊藤博文表面上顯得很謙恭,很尊敬。

俾斯麥炯炯有神的目光,卻像是可以看透伊藤博文的內心。

當伊藤博文還想再說什麼的時候,俾斯麥已經舉手,示意送客了。

伊藤博文嘆口氣,只能和森山茂一起深深鞠了一躬,然後離開了俾斯麥的辦公室。

“這個德國老頭,真狂妄!德皇都已經默許的事情,他還這麼推三阻四的,難道我們送出500萬馬克,只是換來這麼一點東西,只是換來一句話嗎?”森山茂氣憤道。

伊藤博文怒氣衝衝的瞪了森山茂一眼,嚇得森山茂趕緊閉嘴,忽然意識到,自己罵俾斯麥,似乎連帶著,將伊藤博文也一道罵了,因為,這筆錢,是伊藤博文送出去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