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甲午崛起最新章節列表 > 【1274 實力弱也要鬥到底】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1274 實力弱也要鬥到底】

“嗯,陛下說的是,我知道當時清朝的軍隊有兩種:八旗和綠營。主體在綠營,而綠營兵力分散,沒有編制,所以戰鬥力特弱。誰不知道用拳頭打人而不是用手指頭撓人呢?關鍵是清廷的拳頭攥不起來啊!那為什麼綠營如此分散呢?原因在於,自古以來的傳統:軍警不分。古代的警察寓於軍隊、行政、和審判機關。特別是軍隊有著維持社會治安秩序的職責。清軍不是並不是一支純粹的國防軍,而是同時兼有警察、內衛部隊、國防軍三種職能。軍隊的分散性分佈同時影響到了調兵速度。軍隊的軍紀渙散,無明確退役制度,軍隊訓練廢弛,一片黑暗。所以,清廷的軍隊是無論如何也是打不過英軍的。是不是,陛下?”卡特麗娜卡芙公主接著道。

“沒錯,清廷沒有輸在國力上,而是輸在軍隊的建設上,這是很少見的,如果早點建立一支中央政法直接控制的新軍,就不是這種結果了,當時如果後期的類似李鴻章淮軍的精銳,不至於一下子就丟掉北京城。不過,清廷不敢這樣做的。清廷為什麼只能動員幾萬人參戰?因為清朝的皇帝不是漢人,所以和大明朝相比,清廷要投入更多的兵來防止漢人造反。因此能調去打仗的兵也不多。清廷對付大小金川叛亂和雲南叛亂時派去的兵都不多。還有就是清廷看待英國軍隊的心態,他們知道即便是輸了,英國人也不會滅掉清廷,所以不會立即呼叫全國可用之兵的。英國人的船隻比清朝的好,清朝的船隻多是出海打漁的那種。英軍有大船對清軍意味著什麼?就是無法立即得知對方的行蹤,再加上英軍火器比清軍強得許多,戰術也是,就算投入幾十倍,勝算也不多。國土不接壤的國家發生戰爭,水軍的主動性就變得非常大了,這就是為什麼後來培養了北洋水師、南洋水師和廣東水師的原因了。”

“嗯,這一點,很像是我們現在和日本之間的關係,我們雖然沒有強大的海軍,但是我們的陸軍和日本人的陸軍的差距,比當初侵略清國的英軍和清軍的差距還要大。第一次鴉片戰爭發生於1840年6月,懿律率領英國軍艦16艘、武裝輪船4艘、運輸艦8艦、陸軍4,000人,抵達廣州海面,8月日,道光接到林則徐自廣東發出的英軍可能北上天津的預警,道光隨即諭令直隸總督琦善:天津“不準通商,斷不能據情轉奏,以杜其覬覦之私。倘有桀驁情形,即統率弁兵,相機剿辦。8月9日英軍抵達大沽口後從琦善奏摺中得悉天津“炮位陳舊、兵力不足”。英國6月到達廣州,8月9日到達大沽口。對比清朝,8月日北京收到廣州情報。由此可知道,英國軍隊的機動速度僅僅比清朝使者的速度慢了幾天。這就更不要說英軍的機動速度比清朝軍隊的機動速度快了多少了。所以,幾萬人是當時戰場上能集結到的軍隊。這並不代表清朝沒有那麼多的軍隊。只是由於無法及時趕到戰場。當時清朝戰略有誤判。清朝認為英國目標是廣州,所以部隊在廣州方向集結。而其他地方沒有及時動員。清朝對英國戰力估計不足。在軍隊武器變革的過程中沒有正確判斷好方向。從而沒有動員足夠的力量。我們現在的資訊聯絡比清廷發達的多,我們唯一的軟肋就是海軍和工業基礎仍然很薄弱,國庫空虛。”卡特麗娜卡芙公主道。

“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候,清廷更弱,列強更強大了,所以,再被打一次,也是沒有懸念的。”萌總裁點頭道,想到華夏曾經的屈辱,微微的嘆口氣,同時也慶幸,自己重生的時候是在1870年這麼一個相對和平,有利於清國發展的時期,否則的話,就算是讓自己跑到兩次鴉片戰爭時期去,自己也是毫無辦法的。

況且當時還有太平天國,萌總裁最反感的就是中國人自己打自己,他下不了手。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過程可拆分為“第一次英法聯軍之役”與“第二次英法聯軍之役”。

第一次英法聯軍之役是從1856年戰爭爆發到1858年聯軍抵達天津附近海域為止簽訂《天津條約》,第二次英法聯軍之役是從1858年爆發第一次大沽口戰役到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為止。

1856年,英國藉口廣東水師在廣州黃埔捕捉中國船“亞羅”號上的海盜,派兵進攻廣州。法國藉口法籍天主教神甫馬賴在廣西西林被殺,亦出兵入侵中國。

1857年1月,英法侵略軍五千六百餘人(其中法軍一千人)在珠江口集結,準備大舉進攻。美國公使列威廉和俄國公使普提雅廷也到達香港,與英、法合謀侵華。1月1日,額爾金、葛羅分別對葉名琛發出以10日為限的通牒。

此時,清政府正全力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加上“餉糈艱難”,對外國侵略者採取“息兵為要”的方針。

葉名琛忠實執行清政府的政策,不事戰守。

1月8日,英法聯軍炮擊廣州,並登陸攻城。都統來存、千總鄧安邦等率兵頑強抵禦,次日失守。廣東巡撫柏貴、廣州將軍穆克德訥投降,並在以巴夏禮為首的“聯軍委員會”的監督下繼續擔任原職,供敵驅使。葉名琛被俘,後解往印度加爾各答。

英法侵略軍佔領廣州期間,當地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反帝國主義鬥爭。廣州附近義民在佛山鎮成立團練局,集合數萬人,禦侮殺敵。香港、澳門等愛國志士也紛紛罷工,以示抗議。

1858年月,四國公使同往上海。兩江總督何桂清要求他們返回廣東。四國公使卻決定集結軍艦,北上天津。4月中旬抵達白河口。

1858年4月,英、法、俄、美四國公使率艦陸續來到大沽口外,分別照會清政府,要求六日內指派全權大臣談判。俄、美的照會還表示願意充當“調停人”。

鹹豐帝一面命令清軍在天津、大沽設防,一面派直隸總督譚廷襄為欽差大臣,前往大沽交涉,並把希望寄託在俄、美公使的所謂“調停”上。

英、法侵略者並無談判誠意,只是以此拖延,加緊軍事準備。

1858年5月0日英法聯軍炮轟大沽炮臺,駐守各炮臺的清軍奮起還擊,與敵鏖戰。但譚廷襄等毫無鬥志,棄守逃亡,加以炮臺設施陳陋,孤立無援,大沽失陷。6日,英法聯軍溯白河而上,侵入天津城郊,並揚言要進攻北京。6月1日,清政府慌忙另派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為欽差大臣,趕往天津議和。桂良等在英法侵略者威逼恫嚇下,分別與俄、英、法、美簽訂《天津條約》。

此外,俄、美公使還利用“調停人”身份,以狡詐手段,分別於1日、18日與清政府簽訂中俄《天津條約》十二款、中美《天津條約》三十款,攫取了除賠款外與英、法所得幾乎一樣的侵略特權。中俄《天津條約》第九款還特別規定,兩國派員查勘“以前未經定明邊界”,“務將邊界清理補入此次和約之內”,以便日後解決,從而為沙俄進一步掠奪中國領土埋下了伏筆。

同年,沙皇俄國以武力迫使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璦琿條約》。

《天津條約》簽訂後,英法聯軍撤離天津,沿海陸續南下。鹹豐帝對條約內容感到憂恐,令桂良等在上海與英、法代表談判通商章程時,交涉修改《天津條約》,取消公使駐京、內地遊歷、內江通商等條款,並設法避免英、法到北京換約。11月,桂良等與英、法、美代表分別簽訂了《通商章程善後條約》,規定:鴉片貿易合法化;海關對進出口貨物照時價百抽五徵稅;洋貨運銷內地,只納.5%子口稅,免徵一切內地稅;聘用英國人幫辦海關稅務。但是,英、法不容修改《天津條約》的各項條款,並堅持要在北京換約。

英、法政府遠不滿足從《天津條約》攫取的種種特權,蓄意利用換約之機再次挑起戰爭。1859年6月,在拒絕桂良提出的在滬換約的建議後,英國公使普魯斯、法國公使布林布隆和美國公使華若翰各率一支艦隊到達大沽口外,企圖以武力威懾清政府交換《天津條約》批准書。

清政府以大沽設防,命直隸總督恆福照會英、法公使,指定他們由北塘登陸,經天津去北京換約,隨員不得超過二十人,並不得攜帶武器。英、法公使斷然拒絕清政府的安排,堅持以艦隊經大沽口溯白河進京。

大沽一帶防務,自1858年英、法艦隊撤走後,清政府即命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負責。6月5日,英海軍司令賀布親率1艘軍艦從攔江沙開往海口,下午時賀布下令英法聯軍進攻大沽炮臺。清軍在僧格林沁的指揮下,英勇抵抗,發炮反擊,戰鬥異常激烈。直隸提督史榮椿、大沽協副將龍汝元身先士卒,先後陣亡。由於清軍火力充分,戰術得當,擊沉擊傷敵艦10艘,斃傷敵軍近500人,重傷英艦隊司令何伯,英法聯軍慘遭失敗,這也是鴉片戰爭以來,清軍唯一—次的勝利。

同年8月,美國公使華若翰偽裝友好,由北塘進京,返回北塘時與直隸總督恆福互換《天津條約》批准書。

在此之前,俄國代表已在北京換約。

英法聯軍進攻大沽慘敗的訊息傳到歐洲,英、法統治階級內部一片戰爭喧囂,叫嚷要對中國“實行大規模的報復”,“佔領京城”。

1860年月,英、法帝國主義當局分別再度任命額爾金和葛羅為全權代表,率領英軍一萬五千餘人,法軍約七千人,擴大侵略中華的戰爭。

4月,英法聯軍佔領舟山。5、6月,英侵略軍佔大連灣,法侵略軍佔煙臺,封鎖渤海灣,並以此作為進攻大沽口的前進基地。

俄國公使伊格納季耶夫和美國公使華若翰也於7月趕到渤海灣,再次以“調停人”為名,配合英、法侵華戰爭。

清政府在大沽戰役獲勝後,幻想就此與英、法帝國主義罷兵言和。

當英、法軍艦逼臨大沽海口時,鹹豐帝還諭示僧格林沁、恆福不可“仍存先戰後和”之意,以免“兵連禍結,迄無了期”,“總須以撫局為要”,並派恆福與英、法使者談判。前敵統帥僧格林沁則以為敵軍不善陸戰,因而專守大沽,盡棄北塘防務,給敵以可乘之機。伊格納季耶夫為英、法提供了北塘未設防的情報。

1860年8月1日,英法聯軍18000人,由北塘登陸,進佔天津。英法聯軍在北塘登陸,沒有遇到任何抵抗。14日,攻陷塘沽,水陸協同進攻大沽北岸炮臺。守臺清軍在直隸提督樂善指揮下,英勇抗擊。但清政府本無抗戰決心,鹹豐帝命令僧格林沁離營撤退。清軍遂逃離大沽,經天津退至通州(今北京通縣)。

1860年8月1日,大沽失陷。侵略軍長驅直入,4日佔領天津。清政府急派桂良等到天津議和。英、法提出,除須全部接受《天津條約》外,還要增開天津為通商口岸,增加賠款以及各帶兵千人進京換約。清政府予以拒絕,談判破裂。侵略軍從天津向北京進犯。

清政府再派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取代桂良,到通州南張家灣議和。由於雙方爭執不下,談判再次破裂,並擄去英國派往負責洽談停火之談判代表巴夏禮和士兵等9人。

1860年9月18日,英法侵略軍攻陷通州。1日,清軍與英法聯軍在八裡橋展開激戰,統帥僧格林沁等率先逃走,清軍全軍覆沒。

9月日鹹豐帝等則以北狩為名攜皇后、懿貴妃等離京逃往熱河避暑山莊。

10月1日聯軍從安定門攻入北京。聯軍發現清軍將英法使節團多人虐待至死,遂決定報復中國之野蠻行為,及教訓中國皇室以後不得蔑視英國及法國。

10月18日,英法聯軍佔領北京,搶劫焚燬圓明園。英法聯軍在北京城郊搶掠燒殺近50天,京郊皇家園林如圓明園、清漪園、靜明園(玉泉山)、靜宜園(香山)、暢春園等均被付之一炬。

清廷派奕訢為全權大臣議和,簽訂中英、中法《北京條約》。聯軍洗劫和燒燬了圓明園和靜宜園。圓明園大火持續了三天三夜,00多名太監和宮女葬身火海。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曾對此給予強烈譴責,稱之為“兩個強盜的勝利”。10月4日、5日,英法聯軍以焚燬紫禁城作為威脅,迫使恭親王奕訢分別與額爾金、葛羅交換了《天津條約》批准書,並訂立不平等的《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作為《天津條約》的補充。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忙於對付外來殖民者和鎮壓太平天國革命,造成了北方邊疆防備空虛。

俄國乘虛而入,加緊蠶食和非法佔領黑龍江流域和巴爾喀什湖以南的許多戰略要地,而且,一直在尋找機會,想用條約的形式把所佔領的中國領土固定下來。1856年,英法聯軍進攻廣州,派普提雅廷為公使,與清政府談判邊界問題。1858年5月,俄國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乘英法聯軍攻陷大沽口,用武力強迫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了中俄《璦琿條約》。根據這個條約,俄國割佔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的6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同時,把烏蘇里江以東約40萬平方公裡的中國領土,劃作兩國共管。

俄國駐中國公使伊格納切夫以“調停有功”為藉口,提出了新的領土要求。14日,清政府與俄國簽訂了《北京條約》,將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劃歸俄國,增開喀什噶爾為商埠,並在喀什噶爾、庫倫設領事館。同時,俄國還將由其提出的中俄西部邊界走向強加給中國。1864年,俄國強迫清政府訂立《勘分西北界約記》,割佔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44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成為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最大的獲利者。

幸好華皇以超凡的魄力和手段推倒了清廷,已經將失地全部收復,但是即便如此,沙俄,英國,法國,仍然是華皇目前最為仇視的列強國家。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對付這三個國家,也更有利於國內的戰爭動員。

這也是華皇為什麼要挑大個子先揍的原因,華國就是再虛弱的情況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光這兩個優勢,只要是統一的華國,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強國!

“放心,我們這次一定能夠戰勝日本,戰爭英國。”華皇堅定的對卡特麗娜卡芙公主道。“即便是實力落後的情況下,我也有這個信心。”

“對,我相信陛下。”卡特麗娜卡芙公主看著萌總裁眼中散發出的銳利光芒,肯定的笑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