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甲午崛起最新章節列表 > 【1282 華皇答記者問下】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1282 華皇答記者問下】

在場的記者也全部被華皇機智,果斷,大氣的發言所折服。

華皇始終堅持站在正義的高度思考和評判國際事務,也的確是足夠正義。

俄國記者輪到發言,不懷好意的接著英國記者的問題問道:“陛下說話冠冕堂皇,但是在我們看來,就像是一張空頭支票,等到華國拿到了利益,即便是高層肯放手,底下的人也不會贊成。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華國才剛剛同俄國進行了大規模的戰爭,不能說是和平的戰爭吧?我們即便此前有吞併清政府一部分土地,也絕對沒有現在華國佔有的俄國土地多。”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國家要崛起並持久,如果沒有強大的地區依託是不可能的。什麼意思?國家要實現持久崛起,需要有外部能量場來維持自身崛起權利外溢與資源汲取互動。大英帝國有全球殖民地,各個列強國家都有明確的盟友,沙俄在東歐和其他地區存在勢力範圍。這些條件是必要的。而華國當前的狀況似乎不是如此,而且官方長期堅持不結盟不搞勢力範圍等和平共處原則。那如今的國際環境下,怎麼達到這種效果呢?我希望促成地區一體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絕對不是空頭支票。構造地區依託的戰略也絕不會放棄武力。而這就需要相應的外交原則指導,顯然嚴格意義上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似乎不太合適。另外,需要知道,官方宣傳和實際行動是有區別的。我們希冀和平,但是我們不會放棄武力,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我們不適用武力,這就是我們華國對待國際爭端的態度。當然,在戰爭中多得到的土地,也絕沒有吐出來的道理,歷史是這樣,每個國家都是這樣,我們不是聖人。”華皇回答道。

眾記者一致笑場,俄國記者氣憤的懶得問剩下的兩個問題,以退場來抗議。

卡特麗娜卡芙公主輕蔑的看了一眼那兩名沙俄記者的背影,覺得他們很沒有風度。

在這個時代的歐洲列強眼裡的華國,是打著和諧世界的旗號滿世界,到處尋求擴張,實在是危險的很,沒有人真的會認同華皇的觀點。

國家崛起,必然權勢外溢而且需要更多外部物質、制度資源,既然以維護和平自居,便要成為負責任大國。

英帝國,帶上‘小弟’法國,滿世界“干預別國”,難道全是閒著沒事兒找茬兒?不是,客觀評價,大英帝國作為國際體系的霸權國,它對世界發展做出了值得稱道的犧牲和貢獻。

卡特麗娜卡芙公主並不是有多看重英國,而事實上,這是卡特麗娜卡芙公主和華皇兩個人的共識。

絕對不是美化英國人,也不是否認大英帝國的單邊主義行徑對世界造成了破壞。

霸權,這個詞,在國內往往與霸權主義聯絡在一起,幾乎是貶義,但是在學術上,霸權是中性詞。

大英帝國的殖民擴張為世界提供了大量公用產品,雖然難免詬病,但是從客觀效果上,執行很良好。

華國的崛起,跟萌總裁有一定關係,也只能說是萌總裁抓住了歷史的偶然性,很順利的推翻了清王朝,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搭了便車。

“華皇陛下,那麼,陛下這次到歐洲來,有沒有想過要尋求盟友,如果有,哪個國家將是華國最希望的盟友。”德國記者問道。

記者們都是很敏銳的,其實華皇雖然沒有明確的說出來,但是,從德皇威廉一世和俾斯麥首相,到德國和整個奧匈帝國的整個上流社會,其實都能夠感受的到,華皇有意向同德奧系走的更近。

這一點,似乎整個歐洲,都已經感受到了,所以德國記者的問題要溫和許多。

華皇回答道:“我們希望所有的國家都是盟友,對於能夠幫助華國發展工業的國家,我們自然會加大合作的力度。就現在這個年代來看,全世界的國家合作是必須的,尤其是華國和德國之間,此前已經有過商業上的合作。這符合兩國利益,但是在臺面上,相互謾罵是不能少的。不能被官方宣傳影響了客觀判斷。若說放棄五項原則,那是不可能的。我們華國外交最大特點就是延續性和穩定性。只會是應時而動。”

“謝謝華皇陛下的發言。”德國記者欣喜若狂,這是華皇第一次很正面,很直接的談到同歐洲國家的關係,顯然,這是一次丟擲橄欖枝的談話。

在華皇的骨子裡,討厭所有的列強國家,對於德國來說,也不例外!但是在考慮到目前華國的工業需求上,最能直接購入軍火,最有價效比的,無異於是德奧系,義大利,西班牙這些親德奧系的國家,都可以考慮,因為他們在亞洲沒有多少利益衝突,屬於末班車。

歷史上的十一個列強國家跑到華國撒野,慈禧對所有國家宣戰,華皇認為也不是慈禧瘋了。

當時是有國際背景的,慈禧打算廢光緒,遭列強反對,所以慈禧一直打算給洋鬼子一個教訓。

這時候江湖上盛傳義和團刀槍不入,有神功。慈禧就派了兩個主戰派的官員去調查是否屬實。

這倆貨出於自己的立場,沒說實話,就是反覆跟慈禧重複神功怎樣神奇,慈禧也是被仇恨衝昏了頭,就決定借有神功護體的義和團對抗洋鬼子。

慈禧並不是口頭糊弄義和團,真給錢給糧了。從決定開打倒敗亡,慈禧太后並不是啥都沒幹,發現實在是幹不過,7月號慈禧就跟洋鬼子乞和了。

所以才把已經排擠的快下野的李鴻章又叫回來處理這事。要不是李鴻章,慈禧過不了這一關,所以對於滿清,曾國藩和李鴻章,算是有大恩的。

這之後慈禧把過錯全推在大臣頭上,什麼都是大臣幹的,殺了一串大臣。

華皇自然不會做這種無腦的事情,但是,講原則,這是華皇的外交立場,只要滿足尊重華國的原則,什麼都可以談。

“那如果華國插手阿富汗事務,最後發展到同英國武力相見,有沒有這種可能?”德國記者問道。

華皇答道:“我們華夏的先輩們在這個大陸上接生了一個新型的華國,她受孕於自由的理念,並獻身於一切人生來平等的理想。如果大英帝國不顧和平,要用戰爭來考驗華國的話,我們站在這場戰爭中的一個重要戰場上聚集。烈士們為使華國能夠生存下去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我們來到這裡,是要把這個戰場的一部分奉獻給他們作為最後安息之所。我們這樣做是完全應該而且是非常恰當的。但是,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整個亞洲的土地我們不能夠奉獻,不能夠聖化,不能夠神化。正是那些活著的或者已經死去的曾經在這裡戰鬥過的英雄們才使得這塊土地成為神聖之土。我們無力使之增減一分。我們在這裡說什麼,世人不會注意,也不會長期記住,但是英雄們的行為永遠不會被人們遺忘。這更要求我們這些活著的人去繼續英雄們為之戰鬥,並使之前進的未盡事業。倒是我們應該在這裡把自己奉獻於仍然留在我們面前的偉大任務。我們要從這些光榮的死者身上汲取更多的獻身精神,來完成他們已經完全徹底為之獻身的事業;我們要在這裡下定最大的決心,不讓這些死者白白犧牲;我們要使華國和華國周邊的國家得到自由的新生,要使華國這個民主自由的政府永世長存。”(未完待續)